导航菜单

刍议数字媒介时代下群体压力变化的原因

杨点晰1 郭 玲2

(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数字媒介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而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传播方式下存在的群体压力产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媒介的自身特征,从形式上、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字媒介;群体压力;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F 7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5

1 数字媒介的特征

数字媒介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语言来编码和处理信息的媒介。形式上,数字媒介的编码是非物质性的字节—比特(bit)。比特的非物质性使得它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损耗,从而能够超越限制,无限传递。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主体间不再是传统媒介时代下媒介拥有绝对权威的独白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数字媒介因其交互性和主体性的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打破了媒介的绝对权威,使得信息接受者与发送者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马克·波斯特为强调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的影响,将数字媒介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即以互联网为代表、以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媒介在作用于用户的同时,用户也作用于媒介。用户能够利用网络选择信息,成为操作主体,从而使得信息接收者掌握更大的主动性。除了超越时空性、交互性、主体性外,数字媒介的另一大重要特性是虚拟性。

2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在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其表现方式多为从众心理与趋同行为。在模糊情境下,群体压力使得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造成了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当作是多数或优势意见,如此营造的“意见气候”会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是使得成员感到群体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由于媒介形态在本质上较之前发生了改变,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态度与行为同处于传统媒介时代下时比较,就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形成,与数字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特征有关。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多元化的意见难以被公开表明,而数字媒介时代平等、开放、多元、个性的特点使得多角度、多立场的观点与意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内地进行交流碰撞,各方的意见通常都是强烈而明确的,用户能够在网络传播中获取足够数量的信息,由媒介强制推行舆论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由此,大众媒介之前所营造的较为明朗的“意见气候”也因网络传播的开放与多元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从而影响到群体压力的对于个人行为产生效果的强度。

由群体压力造成的恐惧及其产生的、对意见的从众和趋同的作用程度在数字媒介中的体现因现实约束力的降低而有了较大改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较为小众的意见。网络成为了一个参与者相对平等参与的领域,用户现实社会线索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的控制与规范也会相应减少。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数字媒介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不用过多担心作为现实的社会人被社会孤立或是惩罚。这种“匿名状态”使得群体压力在数字媒介中的强度因此大大减弱。

在网络媒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选择切换到自己有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网络虚拟社区,而非选择从众来应对群体压力。同时,因为现实压力的减小,用户对所持观点的坚持程度也会有一定提高,网络本身个性化、包容与相对平等的特点也使得用户能够保持其较高的自我确信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传播是开放的、自由的,是能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弱势群体的意见在网络中也能够得到适当表达,并在极小的成本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其影响力。数字媒介的特性使得个人捍卫自己的立场,公开发表言论的勇气大大增强,处于“劣势”的意见并不会像在传统媒介中迅速衰竭以至消失。

但仍应认识到,群体压力对个人的作用在数字媒介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网络社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形成的虚拟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Twitter等,现实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强烈;另一种是在网络上形成的网络社群,如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网络社区自身孕育的群体虽然在最初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群体也会形成自己的群体规范,对于不符合群体规范的网民,也会进行孤立、批判甚至是惩罚。

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网络身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每个人的代号也是相对固定的。每个人在确定ID名称后,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而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并不是绝对的。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会或多或少被带入网络空间中,从而影响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在调查中,更有85%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性格表现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管与网络规范也在日益完善,现今“实名制”的实行,IP地址的查询监管,甚至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都显示用户的网络身份并没有那么隐蔽,网络的虚拟性也不是绝对的虚拟。当得知在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的情况下,84.3%的人表示在对某个问题发表评论时,态度会有所保留。由此可见,无论是以现实的群体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还是经过社区自身形成的群体,群体压力都无法完全消失。

网民从众心理的动因还会存在,网络虚拟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与范围则会比现实中减少。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并不会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中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起了变化。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存在,只是其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金新.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重构——兼论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J].兰州学刊,2007(6)

2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3 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高 平)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