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耘,蒋心亚
摘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详细剖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阐明专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依据相关专业设置原则,提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对策,从而使高职教育能够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专业群视阈下专业设置的动态适应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010);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竞争战略视野下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80003)
作者简介:张耘,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翻译、高等职业教育;蒋心亚,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18-04
在《2010-2015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教育部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由此可见,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密切联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但是近几年来,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模式的特色不够鲜明;对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清晰,过于随意设置专业;部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与区域结合不够密切;许多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短期行为明显;专业变化繁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缺乏骨干、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一边倒”,雷同现象严重,等等。[2]这些问题足以说明专业设置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并已影响到学校招生、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甚至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创新,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专业建设是履行高校职责、实现目标的基本载体。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将加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服务的,区域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大批人才,从而使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将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大力发展的助推器。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使命,即为区域产业转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即使一个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也会逐渐走向退化,需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地方高职教育做出协调发展响应并作为驱动器,把地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纳入到区域产业结构的规划中,力争保持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通过高职教育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产生高度耦合作用,区域产业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保证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因此,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不断的变化,与区域经济紧密对接的高职教育就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极。
(三)区域经济的增长决定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到该地区的办学规模和层次。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宗旨,在为区域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会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手段,不断优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技术研发,先导性地开发前沿或潜在的专业,使自身处于不断变革与调整中,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使其有能力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而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必然要在区域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的价值所在,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其获得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各方面支持的重要保障。
二、专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应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耦合。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什么专业是受经济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专业必须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专业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技能性人才需求情况来设岗,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将造成很多原有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消失,许多新技术领域、新职业、新岗位的涌现,这就使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在今后1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革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也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状态走向紧密对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为职业院校输送了充沛的人力、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互作用,并推动着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均以适应本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目的,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设立了与社区服务相关的专业,各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均立足于社区,以社区的长短期需要及就业趋势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所有资源,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当地社区情况相吻合。这种方式体现出各类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也体现出失业人员、转岗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其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服务程度越高,高职教育发展就越持续,发展空间就越广阔。
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设置原则
(一)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
学校开办专业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设置的稳定形成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也关乎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个专业从调研、设计、筹办,到办成雏形、规模、特色,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过程。所以,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设置和调整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二)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高职教育以专业为基石,以职业、岗位为先导,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并因此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但若专业设置采取多年一贯制,则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新兴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必然要求高校遵循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结合学校自己的办学资源及学科建设,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与之相关的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以及热门专业,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
声誉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办出有特色的专业是学校的关键。[3]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科学规划,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培育优势,竭力形成特色专业,以特色取胜,进行有重点的发展,并以培养的人才为评判依据。在专业建设中,通过培育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做到“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要依托若干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发展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终优化整个学院的专业结构。
(四)要坚持拓宽专业口径
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线,是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宽口径专业指所设置的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泛的职业岗位,能带来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若专业划分过细,尽管针对性较强,但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科技开发的背景下,学生只会某种特定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更需要的是适应性强的,具有广博知识、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
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优化若干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设置专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宏观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到了推动作用。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人才培养目的也主要是服务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及时跟踪区域产业需求的变化,灵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使专业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驱动模式日趋完善。
除此以外,在宏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大框架下,更需要注重加强微观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的适时吻合度。例如,作为省示范院校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密切结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地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形成了灵活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构建了以省重点品牌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省重点专业群4个,这些专业都是与区域内信息、机电、模具、物流、旅游、纺织、服装、管理、创意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龙头专业。学校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从而实现了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培养有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机遇,提升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基础是专业设置,它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市场的一个重要纽带。[4]随着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必然导致区域内劳动力类型需求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战略性调整,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和活力,通过适当下放专业设置权,允许高校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当增设一些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并对一些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专业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树立全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从省情、地情出发,不能仅考虑当下某专业就业形势宽松、社会需求大就匆忙设置某专业,应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态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科学地、辩证地分析某专业长远的发展趋势,使专业设置始终保持超前性,既可以实现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三)以专业设置论证为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区域适应性[5]
专业设置、招生等是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最基本的权力。依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为依托,根据江苏省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明确规范专业建设制度,依据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引导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促进学校专业结构的有序变迁。
首先,通过规范工作程序进一步改进学校专业评审方式,定期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用人单位、学生、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以及其他高校的代表参加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评审工作,对拟设置专业的人才需求、办学定位、专业结构现状以及未来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寻求新的专业生长点,形成学校专业发展优势,推动全省范围内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及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形成,使设置的专业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其次,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库,至少每年发布一次有关全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及学生招生就业等情况的相关信息。强化高职专业柔性管理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为学校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实时匹配,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地方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另外,积极推行专业退出机制,运用优胜劣汰原则,依据综合评估结果,对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给予“黄牌”警告,限期进行改革、调整乃至淘汰,形成专业发展的动态反馈机制,[6]以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以便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以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资源为源泉,打造“双师”型师资品牌
师资质量是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当前,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地方高职教育应以区域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依据,在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机制下,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首先,采取校内“导师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并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推广、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并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
其次,面向社会开通招聘渠道,征集具有实际经验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三,制定职业教育师资“回炉”培训规划,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担任“访问工程师”,甚至出国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完成有关培训,不断提升终身教育体系。
最后,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集团化办学模式。无论是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还是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均可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并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双方或多方实行集团化办学。进而实现集团内教师资源的无障碍共享,使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师资的互补和有计划流动成为必须,力争做到人尽其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雄.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5-29.
[3]朱兵.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的原则[J].新课程,2013(9):21.
[4]周丽霞.当代我国大学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科教文汇,2010(25):22-23.
[5]何香仪.区域经济视域下调整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理路探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0-122.
[6]刘冠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策略[J].中国商贸,2012(11):191-192.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