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云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较传统建筑而言,绿色建筑更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其风险因素更为突出,而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绿色建筑风险更有利于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从需求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不同消费者对20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较大的因素共4项,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更消极,且具有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几乎无明显差异.本文对于有效管理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和推广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60-08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81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项目全寿命造价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绿色建筑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更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在资源高需求和低储备的大环境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2],但研究显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2-4],主要是因为绿色建筑在功能上较传统建筑而言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只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需要有高资源利用、低环境影响和高居住舒适性[3-4],而这些高要求将会带来的更多的风险,再加上绿色建筑的高成本,使得绿色建筑在我国推广困难重重,绿色建筑风险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从现有文献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对绿色建筑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多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且风险的主体来源多为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等[5-7],但绿色建筑能否真正推广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最终使用者即消费者[8],尤其是绿色住宅,所以从需求侧的角度对绿色建筑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本文试图从需求侧角度对绿色建筑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管理绿色建筑风险提供参考.
2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识别
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绿色建筑风险就是探究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9].已有文献表明,感知风险是一个多维变量,Jacoby和Kaplan(1972)提出消费者感知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五个维度[10],在此基础上,Stone和Gronhaug(1993)提出了感知风险的第六个维度:时间风险[11],Jarvenpaa和Todd(1996)提出了安全风险和隐私风险[12].此外,我国学者吕彦氛(2011)在绿色食品感知风险构面研究中指出感知风险包括身心安全、时间、情感、财务、功能和机会成本六个维度[13].由于绿色建筑不涉及时间、隐私、心理和社会影响的问题,所以本文不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又因为身体风险是安全风险的一部分,所以将身体风险纳入安全风险中.此外,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政策法律还不健全,在需求侧角度上也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增加政策法律风险作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另一维度.综上,本文将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安全风险、功能风险、机会成本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
2.1 经济风险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使得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需要消耗更多的设备和材料,再加上绿色建材的高价格,导致绿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而这些高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消费者买单[4],所以消费者在经济上将面临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购买成本风险、转让成本风险、使用成本风险和维护成本风险.购买成本是指购买绿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费用,转让成本是指在购得绿色建筑后将绿色建筑转让出去的成本,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绿色建筑过程中所需支付的物业费、水电费等费用,维护成本是指在使用绿色建筑过程中由于维护绿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费用.
2.2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可能威胁自身安全的风险,包括管理安全风险、使用安全风险和健康安全风险.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运营维护进行管理,管理水平低,再加上绿色建筑通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运营维护过程中,绿色建筑是否易运营维护,维护是否到位,都是消费者面临的管理安全风险.使用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技术使用不熟悉、不到位等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健康安全风险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担心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的风险.
2.3 功能风险
功能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后担心其不能达到预期的功能.因为绿色建筑是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手段,以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但消费者担心自己购买的绿色建筑并不能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不能给消费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4 机会成本风险
机会成本风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后不能消费其他产品的最大价值.消费者消费绿色建筑一般是购买绿色住宅,而绿色住宅的价格一般较高,需要占用消费者大量的资本,而消费者会在购买绿色住宅后因为资金问题而不能再消费其他同类产品而产生后悔等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机会成本风险.
2.5 政策法律风险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均不完善[14],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伤害时,极易因为新工艺、新技术等评价标准和政策法规的不明确产生纠纷,所以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还面临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
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评估包括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评估和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评估两部分.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本调研问卷基于文献资料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说明,用以介绍本次调研的背景、研究目的、填写方式等信息.第二部分为个人背景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情况[15],以便进行分类分析.第三部分为风险因素,是整个调研问卷的主体,本部分列举了基于需求侧的绿色建筑风险因素清单(详见表1),采用Likert五点评分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感受对各风险因素的可能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打分,其中,对于风险发生概率而言,1代表不可能发生,2代表发生的可能性极小,3代表偶尔发生,4代表很有可能发生,5代表经常发生,对于风险危害程度而言,1代表危害很小,2代表危害较小,3代表危害程度一般,4代表危害较大,5代表危害很大.
本研究以合肥市消费者为例,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选取合肥市部分居民进行预调研,发现具有不同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其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合肥市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调研,运用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取居民进行抽样调研.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352份,剔除不完整问卷和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200份.通过对调研问卷内容进行整理,最终形成调研数据,本研究利用spss16.0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从被调研者背景资料来看,被调研者抽取结构较合理,受教育程度较高.在所有被调研者中,有29.71%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没有认知,37.76%的消费者只听说过绿色建筑但不了解,22.96%的消费者只对绿色建筑有总体上的认知,还有9.57%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非常全面,详见表2.对绿色建筑具有不同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感知差异对比将在之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总之,问卷回收的质量较好.
为验证调研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判断调研数据的可信度,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 -0.9内表明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在本次研究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2,均大于0.7,所以本次调研所得数据可信度较高.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度量统计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其中,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集中趋势的度量方法,用标准差度量变异性.平均数是反应被调研者意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标准差是反映被调研者意见集中的重要指标,标准差越小,表明被调研者的意见越集中.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度量统计分析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大致相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调研数据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且被调研者的意见比较集中.
4.1.2 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
以平均数作为依据,把表1中的各个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分别筛选出排名前10的风险因素,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发生概率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有4项属于安全风险,3项属于经济风险,2项属于政策法律风险,1项属于机会成本风险;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有2项属于经济风险,有5项属于安全风险,2项属于功能风险,1项属于政策法律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在排名前10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有4项,如表3中灰色部分所示.
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最关注的问题,绿色建筑同传统建筑的最大的区别是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建设,由于消费者对其认知不足,致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安全性感到担忧,再加上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不成熟,所以消费者感知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较大.
4.1.3 讨论与分析
在经济风险方面,发生概率较大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有3个,危害程度较大的因素有2个,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因素只有“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由于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建设,绿色建材的费用较高,所以绿色建筑较普通建筑而言,建设成本较高,这些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种转移更多的是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购买价格上,所以在经济风险方面,消费者感知“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风险的发生概率较高,对消费者的危害更大,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减少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这也是有效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风险方面,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较大的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具有上述特点的风险因素包括“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运营维护”和“绿色建筑不易维护”两项.这说明,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更加关心绿色建筑的安全性.因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消费者认为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进行相应的运营维护,并且其危害程度较高.又因为绿色建筑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所以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维护较难.针对这两种风险,应该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建筑经验的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绿色建筑的运营维护相关知识和方法,降低由其引起的安全风险.
在功能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不能减少环境污染”和“绿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这2个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较大,但发生概率不高.绿色建筑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消费者认为在功能风险方面,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不高,但其危害程度较大.基于此,必须做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力求实现绿色建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境的目标.
在机会成本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由于购买绿色建筑而不能购买传统建筑而感到后悔”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较高,但是危害程度不大.因为绿色建筑的购买成本一般较高,占用消费者大量资本,相对于环境资源保护而言,人们更偏好于持有资金,所以当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后,当遇到价格更实惠的普通建筑时,通常会产生后悔心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这一风险因素,所以如何控制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
在政策法律风险方面,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高且危害程度较大.因为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这意味着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伤害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消费者权益.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
4.2 推论性统计分析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所有被调研者中,部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具有认知,部分消费者没有认知,而有无绿色建筑认知是否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断,本文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4.2.1.1 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两组数据T检验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在表4中,T值表示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感知差异,T值越接近与0表示两者的差异性越小;Sig.表示两类被调研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意见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当Sig.≤0.05时,表示两类被调研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意见具有显著差异,反之,无显著性差异.
如表4灰色部分所示,存在显著差异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有“绿色建筑结构不安全”、“绿色建筑不能实现节能”、“绿色建筑不能减少环境污染”三个,且后两者属于功能风险方面,说明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感知的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功能风险上,且T值均显示为负值,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是因为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功能不太了解所致.在表4中,20个风险因素有18个因素的T值为负值,这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认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的概率大,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时将更为谨慎.
4.2.1.2 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风险因素危害程度两组数据T检验
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危害程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灰色部分表明有、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风险因素危害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绿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完善导致纠纷”,且T值均为负值,表明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这些因素发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
在表5中,20个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中,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其中17个因素的危害程度的估计值大于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这表明,从总体上看,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结合上述关于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研究成果,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态度更消极.
4.1.2 一维组间方差分析
本研究中接受调研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学历,因为学历是影响消费者接受绿色建筑信息渠道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学历也影响着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力和判断力[15],所以本研究将消费者的学历分为四类,并对这四类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一致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外,所有因素的Sig.均大于0.05,表明这四类消费者对所感知的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断没有显著性差异.
虽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四类消费者对这一因素的感知不一致,但究竟哪类消费者对这一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存在差异不能从检验结果中明确看出,所以运用检验配对比较Tukey’s post hoc方法对这一风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检验结果见表8.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一列中,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的结果差异显著;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二列中,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的结果差异显著.所以,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大学和大学以上的消费者中.从表8中可以看出,对于“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风险发生概率的平均数而言,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大学以上,可见,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感知差异主要集中在学历为初中及以下消费者认为这一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其他消费者认为该风险发生概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担心自身学历低,对绿色建筑技术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从自身角度考虑对这一风险发生概率有所高估.
5 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方法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1200名消费者进行背景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大部分消费者具有绿色建筑认知,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部分消费者从未接触过绿色建筑.本次问卷调研的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2,调研数据的信度较好.
(2)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排名前10位的因素有4个,分别是“绿色建筑购买价格较高”、“绿色建筑不易维护”、“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运营维护”、“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纠纷”,在我国推广绿色建筑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发生概率高和危害程度大的风险因素.
(3)在推论性统计分析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无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比有绿色建筑认知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态度更为消极,在消费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更为谨慎;通过一维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具有不同学历的消费者对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比较一致,仅仅对“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不知怎么使用绿色建筑能实现节能”这一风险因素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实.对绿色建筑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34):268-270.
〔2〕刘静乐,王恩茂.基于灰色关联故障树的绿色建筑设计风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2):17-21.
〔3〕万欣,秦旋.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J].建筑科学,2013,29(2):54-61.
〔4〕伍珊珊.基于消费者角度的绿色建筑舒适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14-15.
〔5〕荆磊.我国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与评价[D].厦门:华侨大学,2012.
〔6〕秦旋,荆磊.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8):123-135.
〔7〕谢芳.绿色建筑工程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8〕曾华华.绿色建筑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2(31):86-88.
〔9〕Bauer R 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A]. Hancock R S.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60:389-398.
〔10〕Jacoby J, Kaplan L. 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A].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for Consumer Research[C],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382-393.
〔11〕Stone R N., Gronhaug K. 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27(3):39-50.
〔12〕Jarvenpaa S L, Todd P A. 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6,1(2):59-88.
〔13〕吕彦氛.绿色食品感知风险构面实证研究[J].合肥农业科学,2011,17(3):77-80.
〔14〕王景慧,秦旋,万欣.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路径分析[J].施工技术,2012,41(376):30-34.
〔15〕黄义.长沙市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态度及其因素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