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彬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7)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法对阜阳市三区五县课外练习的人群进行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从教授武术的师生和自由练习者的相关调查得出数据,结果显示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度较高,但是武术开展的广泛度与练习水平不够理想.建议加强武术师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以促进民间武术运动的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阜阳市;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2-03
1 前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泛开展民间武术是当今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阜阳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武术在本地区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基础.笔者通过对阜阳市民间武术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阜阳市民间开展武术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武术能更好的服务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优化民间武术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阜阳市三区五县练习武术的群众、师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武术在民间开展状况的有关资料,并依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有关学术论文.
2.2.2 问卷调查法.每一区县发放学生问卷50份,共发放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94.3%,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8.9%.每区县发放教师问卷10份,共发放教师的60份,回收52份,回收率86.7%,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96.2%.
2.2.3 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处理,在计算机上由Excel表格处理数据.
2.2.4 逻辑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
3 阜阳地区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对武术教学目标的认知不同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练习武术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每个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信念与教育素养,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所以每个教师对武术教学目标的认知也会不同.阜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口众多,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是以农业为主,所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样导致老一辈的武术教师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年龄较大的武术教师对教学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也比较单一,重视基本技术与武术文化的传授,但同时忽略了教学方法与学习兴趣的开发.往往很多练习者怀着很大的兴趣练习武术,可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枯燥,致使其慢慢失去兴趣,甚至半途而废,达不到最终健身的目的.武术的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是中华武术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内涵,经常对学生进行武术运动锻炼,既可以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通过研练武术可以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武德内容应从武术的精神内涵如:尊师、与人为善、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强不息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培育.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在武德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对武术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生代的武术教师在学习兴趣与教学组合的开发上相对于老教师有所改善,更能抓住现在练习者的心理,但是急功近利,过多重视经济上的效益,忽略了武术的德育、意志品质的训练.
3.2 教师对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
所谓“因人而异、求实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意识、运动能力状况,对各类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要求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价.在质量上允许学生掌握技术水平有高低,在时间上允许学生体育达标有先后,从而最终实现教学任务.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利用学生的个人主动性来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发现武术学习中的规律与技巧.切不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简单机械地将大量的东西硬性的塞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个性,让他们盲目的学习,忽视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武术教学中.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非常强的观赏与健身功能,但是想要练好武术,就必须从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开始练习,那么想要练好基本功既要有教师本人的严格要求,也要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比赛、分组等方式变换练习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每节课当中都挑选一些身体条件好、姿势优美与进步较快的同学做示范,从而提高其他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由无趣转为兴趣,由消极变成积极,最终主动的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能力强与能力差的学员如何区别对待,让好的学生及时得到营养,差的学生能及时赶上.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让每个学员都认为自己最终会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增强自信心与习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真理和知识的动力之源.一个人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拓展思维,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克服一切困难.传统武术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这在武术教学中更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每个人学习武术的目的不同,个人意识与体质各不相同,致使很多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挫伤习武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武术当中的坚强与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会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领会自己的意图,吸引每个学员的学习兴趣,满足学员学习武术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武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术、攻防技法、套路演练和武术相关的文化传播等.然而,武术的教学受到不同学生自身差异的影响,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地控制教学难度,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是武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教学过程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无器械的模仿再到有器械项目的教学.
3.3 教育与个人认知水平的差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很多孩子成为家长的“小皇帝”、“小霸王”.很多家庭突出表现在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锻炼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武术运动需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复杂的套路和技击练习,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也认可武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表明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意志品质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武术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体育项目,孩子往往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家长此时对孩子的鼓励不够及时与正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过分地照顾孩子,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性格.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养成了害怕吃苦、贪图享受的性格.这与武术的精神内涵恰恰相反.
3.4 自身特点的限制与现代社会的冲击
武术无论是其技击价值、健身价值还是其他方面的价值,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才是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武术源于社会,更应该发展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多角度价值取向相适应.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文化的选择,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形式.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本身规律的制约,同时受到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它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古代,传统武术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武术技击性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实用性与技击价值是传统武术当时存在的理由与基础.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人们更希望利用武术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因而武术没有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健身或运动方式.传统武术在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其练功方式和达到理想目标所用的时间是和封建社会缓慢的社会生活节奏相符合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个人的效率最大化,要练成高深的武功,不经过艰辛漫长的磨炼是不可能的,因而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传统武术的高深武功不但要勤学苦练,而且要有很高的悟性.教学程序上,基本功练习就是一个非常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因而,想学习实用技击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跆拳道、拳击等等项目.目前,许多城市跆拳道馆门庭若市就反映了这一点.
3.5 政府原因
阜阳传统武术大约发祥于新石器时期,形成于农耕时代,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延续不断,传统武术的发展培育了阜阳“民风质悍强毅”的尚武之风,但是传统武术难以与以高、难、美、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代竞技武术竞争,逐步被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方式所取代.1987年,时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曾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袁伟民在《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用新的发展观审视其未来发展的问题还是非常必要的.政府部门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给予了政策的倾斜和高度重视,阜阳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的更新发展上显得后边劲不足.另外由于目前政府经济压力大,各种体育活动种类繁多,财政支出大,所以,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政府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上有些力不从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武术教学对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与教师自身的个人差异,造成个人认识不同,从而对武术教学认知目标形成差异.
4.1.2 开展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上.
4.1.3 由于现阶段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因素,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愿吃苦,抵触练习武术的心理,家长认为,学习武术只是兴趣,一旦孩子有了畏难的情绪,家长一般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停止或放松对武术的练习.
4.1.4 由于自身原因束缚了武术的发展,未能成为当今主流的运动健身方式.
4.1.5 政府在传统武术的发展更新上力不从心,资金投入较少.
4.2 建议
4.2.1 对各类武术教师进行武术专业技术培训,增加武术教师人数,提高武术教学技能水平.
4.2.2 加强武术文化的传递,在武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注重武德、勇猛顽强、不怕困难的精神,传授技艺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2.3 在教学中通过适度的教学难度选择,给学生不同的、新鲜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增强武术的表演性能;在做动作时配合“发声”,呼喊可以增强练习武术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宣泄,自信心的增强,以增加武术教学的趣味性.
4.2.4 加强家长与社会的正确引导作用,家长应积极教育孩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配合教师完成武术训练当中的各项目标.
4.2.4 完善自身发展,与时俱进,迎合现今社会的发展,提高武术的实用性与价值.
4.2.5 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在武术的更新发展上加大投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明.“因人而异、求实教学”的体育教学初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38—39.
〔2〕张山,温佐惠,马丽娜.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21-22.
〔3〕潘青海.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2):13.
〔4〕陆根秀,倪进.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情况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增刊):296-301.
〔5〕马亦梅.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2(6):60.
〔6〕郑雪荣,朱君.论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自身因素搏击[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7〕宋长玉,谈武术教学方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8〕高东清.新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武术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