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瑛
(东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 要:鄂伦春人民独特的森林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捕鱼、采集、农耕为生,而且森林文化塑造了鄂伦春别具一格的民族个性和特有的音乐艺术内涵。鄂伦春民歌神曲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性,蕴含着鄂伦春人民的生活特征、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同时鄂伦春民歌神曲的内容也表现了大自然给予鄂伦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对未来的向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鄂伦春;民歌;神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14-02
鄂伦春民歌神曲的产生发展是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进步呈现出的、连续性的,从自然之神、灵物崇拜、祖先敬仰到萨满文化的演变,并着重塑造出相应神曲与之配合。
一、自然之神
鄂伦春古老的圣歌源自于对大自然的信仰。原始的鄂伦春民族认为日月阴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等神奇现象是神灵的旨意,由此产生自然之神的崇拜。太阳的光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给予人类光明和温暖,没有阳光人类无法生存。鄂伦春人崇拜太阳神“得勒钦”,每年正月初一向太阳跪拜祈福,遇到困难时对太阳神祈祷求助,用圣歌赞颂太阳神灵的光辉。在鄂伦春族所供神像的图画上角,都画有太阳的形象。人们发生争论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都愿向太阳起誓和倾诉,以求得太阳神的庇护和保佑。月神(“别亚”)是鄂伦春人狩猎生产的神灵主使,如果猎人数日狩不到猎物,便叩头祈求月神恩赐于狩到野兽的机会。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叩拜月神,歌颂祈求一年生产丰收。鄂伦春对“奥伦”(北斗星)有着亲切的感情,称它为“奥伦博如坎”——主管仓房的女神,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初一到仓房烧七炷香供奉奥伦神。传统的鄂伦春人对自然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认为风雨雷电和彩虹等自然现象都是神灵。例如,人们认为疯癫病是冲犯风神,雷鸣是雷神发怒,雨后出虹是天地相接,遇到这些自然现象都要叩头跪拜。山神(“白那恰”)是高山峻岭及山中植物的统治者。鄂伦春人在山中选择高大的树去块皮雕刻一个脸型,每次经过时要叩拜以表对山神的敬崇,保佑人们狩猎丰收(上图)。原始的鄂伦春人崇奉自然现象给予人们精神的寄托,而精神寄托用歌唱语言表达就是祈福神歌。鄂伦春人每到佳节祭祀时都要亲口轻声诉唱,祈求自然之神保佑狩猎丰收、生活平安。可见,原始自然信奉为鄂伦春宗教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歌唱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之根。
二、灵物之神
鄂伦春族母系制晚期逐渐产生了灵物图腾崇拜观念。他们认为熊是人的祖先,信奉熊图腾(右下图)。“鄂伦春人在生活中发现熊用前爪进食、后腿直立行走、前肢作眼罩遮光窥视远方等动作和人相似,认为人与他们一定有亲缘关系。”传说,“过去右手腕上带着红手镯的妇女到山里采集野菜,天黑后迷失了方向,漂泊在深山中变成了熊。一段时间后,她的丈夫上山狩猎到一只熊,在剥右前腿的皮时,刀子怎么也插不进去,仔细观察,手腕上是妻子的手镯”,因而,形成“熊是鄂伦春人的祖先”这一观念。鄂伦春人对熊的信奉致使不敢直呼熊的名字“底力坎”。猎到熊时要说“可怜我了”,打死熊时要说“成了”或“睡了”;在狩到熊抬回“乌力楞”的途中,要像死长辈一样悲痛泣诉;当到达“乌力楞”时猎人要模仿乌鸦的叫声,“乌力楞”中的人闻此声后,也学乌鸦叫声迎接被猎取的熊。在人们围坐在“仙仁柱”共同用餐时,也会发出乌鸦的叫声,暗示乌鸦在吃熊的肉。用餐后所有的熊骨都要收集起来送往狩到熊的地方风葬,葬具用柳条编笆或用草包将熊骨装扎,风葬的途中也要哭泣悲曲,葬熊骨时巫师唱着葬歌,人们也要悲痛诉歌表示悲伤忏悔,并希望不要因此而受到“报复”。熊图腾祭礼习俗产生了灵物的崇拜,也产生专职的人神之间的歌诉使者——巫师。原始的鄂伦春族每一个氏族仅有一个“穆昆(氏族)”巫师,穆昆巫师主持氏族灵物的祭礼仪式以取得神灵的庇佑,保佑狩猎丰收。在祭礼仪式活动中,巫师要歌唱祭祀神歌,歌唱内容包含灵物的崇拜、灵魂不灭的观念。可以说,灵物之神的信奉给予了神灵使者“巫师”歌唱诉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图腾的崇拜也赋予民族圣歌新的内容。
三、祖先之神
鄂伦春对祖先的信奉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和尊崇,表现原始人类相信英雄不死灵魂永存的意识。鄂伦春人崇拜为氏族作出贡献的氏族长或享有很高威信的人物,如毛考代汗、根特木尔等一些氏族的神话英雄。鄂伦春人祭奠祖先神在举行氏族大会时祭祀,自己氏族的人供奉自己祖先神,已婚妇女病时也要祭祀自己氏族祖先,请萨满跳神时,萨满唱诉“病是你娘家的‘阿娇儒’害的你”。随着社会进步,鄂伦春同其他民族交流频繁,信仰观逐渐发生了变化,供奉神灵的种类日益增多,产生了管治诸神的“透欧玛路”,向它祷告能保佑人们生活幸福平安。从而祖先信奉从多神向一神过渡,但诸神仍然存在,一神的绝对权威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祖先之神的信奉产生祖先崇拜的歌唱形式及内容。“在祭祖时,由人神之间的专职使者萨满主持,族人都要参加的重要祭祀活动,并且每个氏族的萨满都有一首固定的祭祖神歌曲调。如莫姓氏族有《莫姓祖神歌》,孟姓氏族有《孟姓祖神歌》。”祭祀神歌即兴填词,歌词内容表现向祖先圣灵祈福,由大神主唱,二神或群众帮唱。总体看,鄂伦春族祖先神的崇拜表现了信奉由万物有灵走向人格化的特征,促使圣歌的歌唱内容人格化、多样化,增强了歌唱神曲的色彩。
四、萨满之神
中国较早出现萨满一词是在《新唐书·回鹘传》和《三朝北盟汇编》中。萨满是通古斯-满语“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是神的使者。“鄂伦春人成为萨满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婴儿出生后,胎胞完整不破,需要割开取出,这样的人长大后可做萨满;二是身患重病长期不愈,最后却能好起来,这个人一定能当萨满;三是平常人突然得了癫痫病,咬牙切齿,乱跳乱闹,病好后也可当萨满。”新萨满必须由老萨满传授,掌握跳神的一整套程序,能说出以前本氏族所有萨满的名称,并且能在跳神中进入忘我境界。萨满分为代表本氏族祖先的正神“穆昆萨满”和流浪之神的“多尼萨满”两种。萨满有专用的神帽神衣、手鼓神器,久病不愈者及氏族重大祭祀活动均由萨满跳神驱魂、祭礼。(上图)鄂伦春祭祀神灵时,选择在他们居住的“仙人柱”前的广场举行萨满宗教活动。祭礼时,在“仙人柱”广场上左右两侧立两棵不同种类的小树,两树之间拉一个兽皮绳,把祭祀神灵的贡品挂在绳上,把猎物的血涂于两颗小树上,众人围在四周唱固定的曲调和衬词,萨满在中间击鼓、唱歌、舞蹈同时进行。这种综合型的萨满宗教仪式是自然、灵物、祖先信奉仪式的继承发展,是鄂伦春族信仰由自然信奉、灵物崇拜和祖先祭祀中孕育而生的祭祀活动。在原始生活中萨满既是酋长又是神的使者。随着狩猎生产方式的转变、氏族血缘制度的解体,萨满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有酋长兼萨满的事例了,萨满成为跳大神祭祀的人,其职责是为人跳神治病、祭祀神灵或祈求狩猎丰收。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祭神活动和娱乐性的敬神赛神活动。祭祀活动需要选择好日期、地点,准备好供品。祭祀活动开始,萨满头戴神冠,穿神衣,神衣上缀有贝壳、纽扣,腰间皮带上有各色飘带,前襟后背挂满大大小小的铜镜,神鼓敲过3遍,萨满由2神引路,4侍卫随从,环绕一圈步入围门。2神宣布仪式开始,萨满开始请神,与2神对唱《请神歌》。神鼓3遍响过,萨满进行跳大神表演。随着鼓声、歌声节奏渐快渐响萨满越跳越快,叮当声也越来越响。萨满跳神过程中渐渐疯狂起来,全身抖动,转如旋风,大声念诵;当达到顶点时,萨满突然大叫一声倒向一边,这时需要四周的人必须要接住倒下来的萨满,则意味着万能之神下凡了;随之,萨满慢慢站起来,暗示神已在身,唱起《吉祥神歌》,众人合唱祈祷神灵;神曲演唱完毕后,2神宣布仪式结束。这样的活动一般要进行3天,参加活动的人们心情舒畅,整个场面充满欢乐气氛。从鄂伦春萨满请神这个春季跳神仪式中,萨满神曲不仅渲染气氛,更能展现神曲的由说到唱最后合唱贯穿整个仪式始终的重要作用。在原始的鄂伦春族,每遇上久旱未雨,也要请萨满跳神祈求普降甘雨;村里或家里有异样事情发生,也要萨满求神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老人死了要请萨满超度、选择风水宝地下葬等。
萨满神的产生发展促使鄂伦春族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文化。萨满在请神、跳神、葬礼、大型宗教祭祖仪式中都要唱神歌,被鄂伦春人称为萨满神曲。萨满神曲具有很高的欣赏艺术性和独具特色的生活寓意性,内容表达了鄂伦春人对神灵的崇爱,表现了鄂伦春人面对自然灾难、生老病死时对神灵的精神依托。在祭祀活动中,萨满会拿着专用的单面兽皮鼓独特敲击,歌唱的音乐充满着悲凉、阴沉色彩。总之,萨满宗教活动为萨满音乐和萨满神曲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文化生活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秋浦.鄂伦春社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刘佳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第十七集[M].哈尔滨·业经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