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希 罗雪菲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摘要】衔接是语篇理论中重要概念,它对语篇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衔接理论在听力短对话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在听力教学中提高语篇能力的见解,期望对听力教学有所帮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听力短对话;衔接理论;语篇能力;听力教学
0 引言
在人类的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他人的话语。因此听力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语言技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听力技能备受师生的重视。本文以听力教学中的短对话为例来探讨如何应用语篇的衔接理论来提高听力教学。衔接概念已给人讨论过,但对于它们和听力教学的关系讨论并不多,本文希望对这一内容的探讨,对英语短对话听力教学有所帮助。
1 理论框架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它可以是词,文字符号或一段文字。要使说话人达到交际目的,起表达的意图需贯穿整个语篇,其中某种程度上的衔接是不可避免且重要的。“衔接(Cohesion)”的概念首先由M.A.K. Halliday提出(1962),并在1976年的一本合著中提出广泛应用衔接理论。衔接是语义上的链接,句子的衔接在句子内部构成有形的网络,通过语篇结构的表层结构实现,衔接体现为结构上的黏住性。
2 衔接理论在短对话中的应用
本部分主要探讨衔接理论中的不同方法在听力短对话中是如何体现及应用的。本部分所涉及的听力短对话原文选自2009-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语音材料。
2.1 照应的应用
照应是语篇衔接手段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指一个语言成分和另一个成分的关联点,听力短对话中的照应关系式解题的重要依据,例如:
1)M: This is a stylish overcoat. I saw you wearing it last week, didn’t I?
W: Oh, that wasn’t me. That was my sister Jill. She’s in your class.
Q: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上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人称照应。对话中,my sister Jill与后句中的She照应,而对话中的I,又是对话当下的the woman。学生在听音时,容易把She 误认为是问题中的the woman,从而导致选择错误答案。错误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对话中的照应关系。
2.2 替代的应用
替代是指用少量的语言代替上下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它是句子,词语之间的一种关系,替代和被替代的成分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替代的目的是避免文章内的重复,使话语更加简洁,例如:
2)W: I was so angry yesterday. My biology teacher did not even let me explain why I missed the field trip. He just wouldn’t let me pass.
M: That doesn’t seem fair. I’d feel that way too if I were you.
Q: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对话中 that way 替代了女士话语中I was so angry 的含义,行文既干净利落又避免重复,恰恰这种替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点—去寻找上文中所指代的部分,也是作者出题答案所在。
2.3 省略的应用
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简洁,而且在听力对话中更能突出新信息,使听者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对话中的省略,看似在句子结构上不完整,但听者可以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省略的成分,在句子层面上,省略使句子显得更紧凑。例如:
3)W: Do you let people know when you are taking pictures of them?
M: I try not to. You know, any picture if a person who poses for the camera would look dull and unnatural.
Q: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上例中出现省略的部分为I try not to. 这个省略句指的是男士不会让人们知道他在拍照。这个省略句的理解对解题很关键,省略突出了对女士问题的否定回答,并且引出后句的对否定回答的补充新信息,学生在听音中对这个省略现象的关注就决定着是否成功解题。
2.4 连接的应用
连接是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或段落连在一起的现象。连接表明了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语篇意义有着重要作用。最常见的连接词是and,在听力中除了and 以外还有其他的连接词值得注意,例如
4)W: Taking a bus to Miami, it’s cheaper than going by train.
M: That’s true. But I’d rather pay a little more for the added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上例中,女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男士在接过话语之后先是赞同对方观点,之后出现一个but,这个连接词表转折关系,意味着后面说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甚至相反,在听力中往往but之后才是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所以本题的答案也是出现在but之后。通过此题得出,在听力短对话中,对连接词的掌握对解题来说起着重要作用。在听力中常见的连接词有however,yes/no,and then,firstly,secondly,at the last等。
2.5 复现关系的应用
复现关系是指一个词汇在语篇中的多个小句中反复出现可以为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次或其他形式重复。复现关系使语篇在同一成分的引领下,形成紧密的整体。在听力短对话中辨别出词汇,短语的复现对于理解对话大意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5)M: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drawings, the kitchen has one door into the dining room, another into the family room and a third to the outside.
W: The door into the family room isn’t big enough. Could it be made wider?
Q: What are the speakers doing?
上例中,the drawings 是对话中的核心词,与它相关的短语:room isn’t big enough 和it be made wider, 体现出说话双方对图画的不满意和需要调整的地方,所以体现为A选项中的Trying to sketch a map。sketch和原文中的drawing构成复现关系,也是答题关键所在。
2.6 同现关系的应用
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同时出现的倾向性。语篇中围绕一定的话题,一定相关的词汇会同时出现,不相关的词汇出现的可能性很小,而同现关系的词汇往往与语篇的范围关系密切,在听力短对话中也常常出现,例如:
6)M: What do I have to do to apply for a passport?
W: You need proof of citizenship, either an old passport or a birth certificate and three photographs. Then you must complete this form and pay a fee.
Q: What is the man most probably going to do?
上例中,出现一组词汇同现关系:passport, proof of citizenship, old passport, a birth certificate, photographs, this form, a fee把这一组词汇串在一起分析就很容易判断断出这个短对话是在讨论需要办理护照的材料,根据提问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男士要去办理护照。
3 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在听力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语篇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1 根据听力教学的不同阶段,培养语篇能力
高校的听力教学都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需要4个学期来完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分在每个学期中,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可根据衔接理论中的不同手段从简到繁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任务中,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教师应该反复强化,使学生习得衔接手段,提高语篇能力。
3.2 培养基本技能和培养语篇能力有机结合
语篇能力的学习需要一个基础知识作为奠基,若学生连词汇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学习本该归为原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例如词汇,语法的学习等,从微观上掌握知识,从宏观上学习语篇技能。
3.3 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学中有效互动
听力中常见的问题是学生能看懂语音材料但听不懂,除了对单个词汇的发音没有从听力的角度记忆外,没有相关材料的背景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扩充相关背景知识,如讲到有关学校生活,教师应尽可能的补充常见的校园生活知识;如讲到一个家庭的开销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自己家里的支出。让学生养成将听力内容联系实际的习惯,并且教师还要通过预测听力内容、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联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2]Halliday, M.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3]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M].上海:对外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