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扬鬃奋蹄十年研神骏——农民画家、西部书画院副院长李翰迪的“画马”艺术人生

特约编辑 魏锋

“青春的帆,驶进新的海域。红星,这样夺目;绿色,这般神圣。巴丹吉林沙漠上,又添了一串脚印。生命里,属于我,一叠崭新的日历……”这是采访农民画家、西部书画院副院长李翰迪之前,好友孙永琳给我发的第一个线索,1983年发表在兰州军区《战斗文艺》(双月刊)杂志上的一首小诗——《我是新兵》。据他介绍,这是李翰迪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9710部队服役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还向笔者介绍了许多关于他曲折而艰辛的故事,让人听之难以忘记。

在这个温暖的初冬,街道随处可见金色的落叶。我正向杂志社递交“追梦者故事专访”系列稿件,思绪不由自主地萦绕李翰迪的几行诗句,采访这位追梦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念头瞬间蒸发,随即联系好友孙永琳一起去采访这位会写诗的“写意马艺术”农民画家李翰迪,探访他执着的艺术追求……

画马实非画马,画心、性情、品质,画积淀、学养,功底……

在好友孙永琳的带领下,我们前去秦都区钓台办王道村李翰迪家采访,临街的一栋二层楼房大门横梁上“李翰迪艺术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大门紧闭。“李老师艺术馆为何大门紧闭?”笔者向好友打听。“李老师在时间的夹缝中坚守追求艺术的狂傲,以执着和痴迷,肯定在创作写意马!”

等待了大约两分钟,一位身形精瘦,衣着朴素的光头男子热情问寒问暖,从言谈举止流露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迅速打开大门迎接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农民画家、西部书画院副院长李翰迪。

在通往楼阁的走廊和一楼大厅,满墙面布满了一幅幅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骏马黑白水墨画,画面上的马或单或双,无论是独骥长嘶,还是群马奔腾,其昂首回头,或仰天长啸,立而鬃毛飞扬,奔而生风,一匹匹神骏和壮美的骏马应运而生,无不神采飞扬,矫健彪悍……

“中国文化博深,国画又是其精粹,故非易事。国画画马前题是中国画,绝不可轻言妄为之。画马实非画马,画心、性情、品质,画积淀、学养,功底……”听着李翰迪的介绍,欣赏这些赋予了充沛生命力的神骏,感受浓郁的艺术气息。整个墙面,摆满了李翰迪的作品,欣赏每一件作品都让人不由地在此流连,驻足观赏……

李翰迪说:“艺术无止境,我要用生命倒计时计算,珍惜分秒,要把毕生的精力放在中国画写意马艺术上,写好自己人生的这篇文章……”这是农民画家的信念。 在人生五十年追寻文化的旅途中,当过兵,干过记者,做过车夫,十余年时间以蹬三轮和画墙体广告为生,在时间夹缝中坚守追求艺术,以执着和痴迷,在中国写意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扬鬃奋蹄十年研神骏,不折不扣的人生坚守,突破传统国画技法,绘就出一幅中国画“写意马艺术”的旖旎风景。

青春岁月服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生命融入豪迈和坚韧……

“我要感谢5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服役的经历,给我生命融入豪迈和坚韧,这是我人生的骄傲和美好的回忆,我都将终生得益和永感欣慰。”复员29年后的今天,李翰迪回忆难忘的军营时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上学期间父母经常给他讲“穿皮鞋、戴手表”的公家人生活。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甘肃省酒泉市280公里。从沙漠中的鼎新军用机场到发射中心,乘汽车在沙漠公路上再行驶80公里后,就看见酒泉卫星中心像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棕色荒原上。1983年11月,19岁的李翰迪揣着父母绿色梦想的期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9710部队参军,到1987年10月复员离开军营,他曾担任文书,阅览室管理员,还兼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有追求、有梦想才能活得有动力。正是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之余,李翰迪渴求着进步,汲取着知识。因为上学期间对诗歌的眷恋和爱好,业余时间,他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和基本绘画特长,积极参与新闻宣传和橱窗工作,连续多次评比都排名第一。1984年即参军第二年,他就被组织接收为党员。出色的工作,更加增添了他的信心,还不时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

1983年,李翰迪创作的诗歌《我是新兵》,发表在兰州军区《战斗文艺》(双月刊)杂志上;创作的国画《松鹤图》获基地二等奖,长诗《胡杨颂》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服役期间,多篇文学和绘画作品陆续见诸报端,这是他人生的骄傲,更是以后选择梦想、开始扬帆远航的起点,军旅生活这段历史是我人生的骄傲,更是融入了我的生命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李翰迪高兴地与笔者交流对军营生活的深深感激和眷恋。

在《文化艺术报》从事内务兼记者的那段时间,采访著名作家陈忠实……

采访到动情中,李翰迪热泪盈眶。生长在农村,提起他的艺术人生,李翰迪满怀激动地说:“我现在最想见的是生命中遇到的许多良师益友,能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我想当面谢谢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朋友的大力帮助。”

1987年12月对李翰迪来说,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只有23岁的他脱下军装,结束了五年的军旅生活,踏上回家的征程。复员后的他还是一个农民。说起这段经历,李翰迪很感慨,对于写作和书画艺术的追求依然矢志不渝,他开始奔波于书店,买来大量学习书籍,自学研读;按照农村习俗,他开始张罗准备挑选吉日办婚姻大事,然后再去创业……

“陕西雅大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宝善老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刚到报社工作,给了我一个录音笔,鼓励我多深入一线,勤采多写。”

“著名画家罗宁老师,鼓励我想取得书画艺术中的精神财富,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坐下来,静下心,画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书画艺术之路。”

“至今刻骨铭心的是,报社期间,我还采访了中青年作家陈忠实老师,写过长篇通讯。至今,还保留着陈老师在我作品上的签名,真想有机会把我给陈老师创作的《白鹿原‘骏’》亲手交给他……”

“那段时间,我割舍不掉骨子里对中国画艺术的痴迷与执着。”李翰迪一边做内务记者,工作之余沉浸在文学与书画艺术的氛围之中,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临摹、构思与创作上,不看电视,不逛街,一门心思反复琢磨。

“当时的工资只有40元,很难养家糊口,工作了不到五个月就回家另谋职业了……”

为养家糊口蹬人力三轮磨砺十年,生活的夹缝中,仍割舍不掉骨子里对艺术的痴迷与执着……

众所周知,从事艺术创作之路是勤奋者之路,而作为农民的李翰迪为人夫、人父,不仅要在生活的夹缝中执着于他的艺术,还要在家庭建设中承担着料理家务、照顾老人、抚养子女的重任,撑起家庭建设的重担。

李翰迪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遇到的困难,现实生活本身与他追求的绘画艺术存在矛盾,家庭责任也在与他争抢时间和空间。为了生存,他先后在西安、户县、咸阳等地蹬人力三轮车,挣钱养家糊口。

“每当走出村口,我不由自己眼泪刷刷流下,再苦我也得坚持……”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他仍割舍不掉骨子里对艺术的痴迷与执着,常常在等客户送人或者拉货间隙,拿出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和纸张,坚持画速写,或带一本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临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的李翰迪,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规定临摹或者速写任务,出门蹬三轮挣钱,裤兜从未少过速写本。为了把心中的艺术通过自己的笔表达出来,他常常坐在大街树荫下速写自然景观或者街景……忙了一天,不管回到住处多晚,还要重点学习一些国画理论知识。

正因为喜欢书画艺术,李翰迪受朋友邀请,给农村送亡人的棺罩上画“八仙过海”等图画,慢慢地他就熟悉和掌握了油漆画的技艺。有一次给棺罩上画画的现场,时任咸阳市机关幼儿园园长陈明明看上了他的手艺,邀请去给机关幼儿园画宣画。那天,李翰迪在机关幼儿园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活波可爱的娃娃头,惹得行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恰好全市幼儿园园长正在这里举办培训,接着便是园长们纷纷邀请他去画画。从此以后数年,咸阳市区和周边农村的许多幼儿园的墙壁上,都留下了他的画作,刷写墙体标语、绘制墙体漫画等6000余条(幅)。

接下来几年时间,李翰迪开始了他的壁画生涯,文化墙绘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咸阳日报和电视台曾专题报道过……有了丰沃的创作载体,赋予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性,也为他未来的艺术求索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潜心书画研习灵感迸发,人生幸遇伯乐指点迷津,扬鬃奋蹄十年研神骏

“我下苦力蹬三轮、画墙体或广告画挣钱养活全家,也常常在家人熟睡后中悄悄起床,默默砚耕。画墙壁画仅仅是个饭碗,绝不是我的艺术归宿。”李翰迪说,从2004年起,他就有了画马的想法。当时他在偏转幼儿园画壁画,去市图书馆阅读美术杂志,看到前辈艺术家妙笔勾勒写意马作品,深深为之迷醉、为之震撼,一时激动不已,就有了画马的冲动。仿佛他的天性就爱马,一见到马的形象就热血沸腾。

“我正醉心开始中国书画砺炼,认识了西部书画院院长韩舒柳老师,他告诉我,中国画是集人类最高、最全智慧的艺术。能够真正有资格提起中国画艺术之笔的人,必须经历常人不遇的艰辛……”正因为有了他十年来的点拨和鼓励,李翰迪立志中国画艺术研习和创作,专攻大写意画马。

日出日落,他开始对徐悲鸿的马画作品,潜心砚耕,朝临暮画,一幅临摹不下几十遍,以此掌握其独有的水墨语言符号,从求法、守法,再到弃法,逐渐掌握其笔墨技法。他还从张旭、怀素狂草中寻求大写意的笔法,从临摹草书中提升线条的质量,临摹用过的宣纸经常用三轮车拖到废品站交售。采访期间,笔者还见证李翰迪墙角堆放着一个装半袋子揉皱的速写稿纸和一把用过的笔芯,数年来不断探索画马,所用纸张能堆成小山。

为了画好马,他曾跑到内蒙古、关山牧场去寻马、写生,一天就能用完一支中性笔。有一次,他在去关山牧场写生的路上,遇见一匹良马在奔腾,为了观察动态,他在后面骑着摩托追,不慎跌伤了腿,至今右腿上伤痕依稀可见。天公不作美,逢阴雨天,他在牧场用三脚架支着伞写生画马。为了集中精力作画,李翰迪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在亲戚家苗圃一间简陋的临时房屋里建起画室,潜心绘画艺术……

“人生要精彩,德行品质要纯净,学思积淀要高厚,磨砺与锋利成比。一生绝不满足生存温适。先做人后做事,做画就是做人,作品就是人品。”他创作的同时,很注重理论修养,一部三卷本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已让他翻阅得卷了毛边,字里行间处处有他的批注,他说,画画最根本的是画外功夫,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作为奠基。

历经数年潜心磨砺,“翰马堂”渐露头角,写意马终成正果

“画啥?画见识、胸襟、气量、胆魄、功底、文化底蕴、时代融合度、灵魂纯洁度……”采访期间,李翰迪现场展示画马。

伴随着一曲优美的世界名曲,他即刻在宽大的画案上铺开一张六尺整宣,只见他提笔点墨蘸水,叉开双腿站立,举笔凝视纸面,突然间躬身伏案笔落纸面,几笔反转勾画涂抹,以传神的笔法,强烈的动感,两匹马已跃然纸上。观李翰迪画马,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他倾全身之力,走笔迅疾如风云,奋笔挥毫如奋蹄,不足二十分钟,一幅构思精巧细腻,气韵天成,繁简有致,笔墨酣畅的《雄风》六骏图其“神、趣、形” 神韵般表现出来,寥寥数笔,形具神在,宛若天成,其中功夫,非一二日可成。看似画马,实则写人,作品洋溢的奔马,也正是创作的一种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

多年来艺术创作的积累与磨砺,李翰迪中国画写意马得了书画艺术界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2012年11月,李翰迪的画作《风神潇洒》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第7届海峡两岸书画展,获得佳作奖,百余幅画作参加省市级展览,百余幅作品被省内外美术馆、单位及书画爱好者收藏,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书画义写义卖活动。其艺术成就受到咸阳日报、咸阳电视台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道。

著名画家、西部画院院长韩舒柳在现场观看作画后,欣然题词“李翰迪画马终成正果可喜矣!”,祝贺他在中国画写意马艺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诗是苦或笑的泪,诗是心灵的录像……”采访中,笔者见到他1987年一本发黄的诗作,美丽的梦想和美丽的诗一样布满这本厚厚的手抄本,那张甚是破烂的扉页是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也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证。曾经也有诗歌创作欲望的我真的感动了,并提出了过分要求,《诗抄本》带回家整理、打印、学习和欣赏。李翰迪大滴大滴的泪水落下来……

“民间有高人,民间有大美。”也许正是这种超于常人的坚守,作为一个农民,一个草根阶层,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文化苦旅者,李翰迪锲而不舍,笔耕不辍,时光的流逝抹不掉他炽热的创作激情,岁月的沧桑掩不住他执着的艺术追求……这些不折不扣的人生坚守,让我深深震撼,心生敬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