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苏铁柱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摘 要:高校中存在着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应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并运行适应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目标管理模式(MBO)概念的提出具有适应新时期特殊群体学生管理需求的独特优势,其管理方式能够分解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内在潜力,符合学生内心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超过预期目标发展.文章从分析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特征入手结合目标管理模式的特点,就如何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09-03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而且呈不断上升和复杂趋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涉及学业落后、网络依赖、经济困难、思想偏激、心理困惑、生理缺陷及违纪违规等类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1].当前,应当从深入了解、考察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等学校教育基本规律及原则,积极探索、构建并运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及有效途径,开展工作中需注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艺术,增强工作实效.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管理模式是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层层分解,结合时代要求、学生自身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其品质与能力进行阶段式培养的模式.并将关爱、引导、鼓励、说服、批评、管理等教育方式融入到目标管理模式之中.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时期、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模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管理者和特殊群体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合力作用,对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整合效应,达到预期目的.

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类型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特殊群体学生是指在教育机会及教育资源享有、经济状况及身心健康、权益维护与实现、人际交往与情感、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就业机会及未来发展选择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况的学生群体.当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类型主要有:学业落后、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经济困难、网络依赖、思想偏激、违规违纪、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等不同类型,他们往往在学习、心理、生理、生活、感情、就业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2].特殊学生群体集中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的同学养成一些不良嗜好,出现内心空虚、精神委靡的问题,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3].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纪律观念意识淡薄、家庭经济困难、身心不健康、综合能力不强等导致就业困难[4].

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国内外大环境,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致使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所扭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地区性政策、文化、经济、社会保障差异;社会不良风气、环境的影响;家庭发生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校管理方式方法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帮扶措施不得当;家长管理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缺乏监管;学生自身先天性生理缺陷、性格怪异、人格发展不完善;学生后天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基础差、自制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目标、综合素质不强等.新时期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顽固化特点,他们承受着经济、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5].面对特殊群体学生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会产生冲突,必然会对高校管理方式形成新的挑战,并危及高校和谐与安全稳定,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传统管理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效果不佳的原因

传统管理方式之所以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失灵”,是因为传统管理方式强调整体化、外部控制和指导,注重程序、规则和过程,实施过程中易失去方向,过多的规则、程序及要求使得特殊群体难以达到或完成预期目标[6].传统管理方式不注重特殊群体的个人发展,主要依靠制度、奖惩、发号施令和鞭策给特殊群体学生实施压力,再监督他们以期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缺少自主决策、自我选择的机会,这与特殊群体学生追求崇尚个性、自我发展的自身特征相冲突,进而产生管理矛盾,管理效果不佳.面对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问题,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大,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及高校学生管理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对象,从特殊群体学生的自身特征及实际出发,对他们需采取目标导向性强、外部控制力度弱、内因作用为主的新型管理方式.

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模式

3.1 目标管理概念及内涵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的,并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总目标以及与其相一致的子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7].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包涵统一、明确的目标,各个部门或员工的子目标以及自我控制原则等三方面的内涵[8].目标管理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民主的、参与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9].

3.2 目标管理模式适应特殊学生群体管理需求

目标管理的目标统一性和自我控制性特征能帮助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解决思想教育、学业完成、人格完善、职业定位、追求自我发展等问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模式是从特殊学生群体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及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群体各阶段管理任务及目标,实施自我管理及有效控制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目标统一性,有助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明确学业任务、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正确职业定位[10].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特征使得学生管理者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方式更加开放和自主,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通过个体引导、目标制定,自我反馈,激励控制,充分发挥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因作用.同时,目标管理模式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自我发展,采取目标管理模式既可做到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又可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力、增强兴趣、提高动力,促进学生自身追求进步并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4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实施

4.1 调查了解、分析原因确定目标管理的管理对象

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与其本人及其他同学谈话聊天、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及家访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交友情况等信息和情况,在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及归因分析,找准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相互间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全面细致的原则,多方位全面了解,获取更多真实有价值的材料和信息;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归纳为某类或某几类问题类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日常的教育及管理中对特殊群体学生进一步了解[11].

4.2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并制定目标计划

了解清楚学生的问题所在后,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分类并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心中有数,对象明确[12].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及经济状况,问题类型以及问题持续时间、原因、教育及帮扶措施、教育过程记录及教育效果等.特殊群体学生档案的建立从新生报到以及与学生家长沟通开始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采取实时跟踪式管理并做好记录,以确保对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实效性.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类型及个性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帮扶手段、管理目标和办法.

4.3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的实施

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年度、学期、月、周管理的不同管理目标及实施计划,并对实施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定期或不定期与特殊群体学生谈心、建立“谈心日”谈话制度;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思想、生活状况;积极组织特殊群体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加强心理疏导、完善“四级”心理健康体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及帮扶制度措施;与学生父母经常通话沟通、反馈信息、家访特殊学生;形成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干部、学生本人“五位一体”的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帮扶机制[1].管理过程中要形成激励,将他们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自己参与制定目标;实施有效管理,创新管理手段、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各级管理组织明确总目标、结构体系、分工明确;制定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照检查,优化方案,有效监督、控制管理措施.

4.4 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目标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身心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及道德观,既要“扶困”,也要“扶志”,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存在某种不足或缺陷,往往会伴随自卑、焦虑、抑郁或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因此,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内心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文艺及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要尊重、关心、爱护、引导他们.通过发现和树立特殊群体学生成功的典型,来教育引导鞭策特殊群体学生,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正视现实和困难,树立自信,解决实际困难.

5 特殊群体学生目标管理监管与成效

5.1 目标明确、因人施教,制定科学实施方案

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情感体验、行为方式,要针对每个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情况,拟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制定个性方案及措施,采取因人施教及特殊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帮扶和管理.明确目标后,制定总体目标,并分解为阶段目标及不同层级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重目标轻过程原则,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按照总体目标及层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最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5.2 注重时效、动态跟踪,确保实施有效管理

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稳定性、易变性及突发性,要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行为及心理上的的动态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初始状态,尽量减少损失.特殊群体学生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也将不断地变化,因此,学生管理者应当掌握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困惑的原因,应具有前瞻性、预判性及细化性,以动态及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行为变化,预判他们在思想、行为及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3 远近结合、统筹协调,及时完成阶段性目标

目标体系包含着短、中、长期的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长目标主要以引导、指导为主[13].学生管理者要时刻督促特殊群体学生自觉制定总体或长期目标,并分解成多方面、多层次的短期目标,尤其是学习目标、人格健全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及自我发展目标等要既详且细,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结合阶段目标进展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管理者要明确管理任务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每一个管理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阶段,必须在规定的阶段内完成,要有阶段目标完成时间进度表,并按照计划和要求及时完成阶段性目标.

5.4 尊重个性、齐抓共管,全方位有序推进方案实施

学生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所在,懂得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融入团体,主动接受教育,同时做到激励内因,标本兼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与特殊群体学生共同参与制定、选择目标,目标是明确的、可检验的和可衡量的,并对如何衡量管理绩效达成协议,贴合学生实际,形成自我激励[14].同时需要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干部之间密切配合,加强交流及沟通,实现信息畅通,构建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方案实施.

5.5 目标控制、查比对照,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目标管理过程中要实时进行绩效反馈,对每一个阶段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和方案策略的时效性及实效进行查比对照.一方面,可通过学生自身或者家长及学生干部的反馈,使特殊群体学生能够主动控制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学生管理人员要实时检查进度并对完成情况予以阶段性评价,主要针对近期目标,以及对中、长期目标影响,并结合实际及变化调整目标体系以及管理策略;尤其对于学生顽固不化习性或者出现变化以致难以完成的任务目标,应当寻求新的措施手段并调整管理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管理方案、措施的实施,又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绩.

6 结语

由于特殊群体学生问题类型较多、所占比例较大、管理任务繁重,而且往往多种问题相互滋生或交错并存,使得特殊群体学生在生理、心理、生活和学习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采取目标管理模式,并应用到特殊群体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及培养的过程中去,既符合教师教和学生学各方面的实际,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实践,又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特殊群体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目标管理模式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具体的实施措施、方法及手段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今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2-53.

(2)章志图.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93-96.

(3)马旭东.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67-69.

(4)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61-62.

(5)刘建林.一个理念是个平台—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毛保华.新时期研究思想教育方法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

(7)李睿秫.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J].学术交流,2006.(8):32-36.

(8)付艳荣,郑强国.对“80后”员工的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8,(8):100-103.

(9)金一斌,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9):53-56.

(10)程永波,廖晓玲.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与发展目标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16-18.

(11)高璐.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53-155.

(12)王静宜,胡晓云.初探目标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89-90.

(13)王让新.略论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14)陈一星.研究生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模式(MBO)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3-125.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