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提高美术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为例

纪雪华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作业,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顽疾。教师对作业、有效作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是造成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美术教学主要是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作业的设计与展评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在美术课堂的欣赏、讲授等环节可能会赏得开心、听得愉悦,而在美术作业环节却因为个人认知水平、原有基础及能力等的差异,呈现出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久而久之,美术作业成为部分学生的才艺展示,而不少学生却在遭遇“冷暴力”。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种“冷暴力”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正确理解作业和有效作业的内涵,不断探索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完成既定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有效作业是—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有效作业从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有效作业可以从质量与过程两个视角来考察。从质量视角看,有效作业就是指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作业;有效果就是指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有效率就是指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比较高的产出。从过程的视角看,有效作业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师生之间有效教与学的交流和互动,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提高美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笔者在初中美术(所用教材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设计能使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作业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教、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提出的这些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匹配,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力求在每节课上都能使学生有实践尝试的体验。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实践体验中来。

1.根据内容难易度设计分层作业,给每个学生以选择权

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难度的作业。

第十四册中的《线的魅力》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工笔画的欣赏和感悟,让学生了解线条变化的魅力。以往每上到这一课,给学生的作业要求就是选择教材中的《水浒叶子》或《五牛图》进行临摹。而大部分学生不要说能够把握线条粗细、浓淡、刚柔等的变化,就是把握对象大小、比例、动作都有一定困难。尤其对那些绘画表现能力原本就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极易受到打击。

笔者感到,与其让学生对做作业失去兴致,还不如重新调整和设计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为此,笔者从课外找来了工笔画的花卉图案,选择画幅大小适中,既不特别复杂,又能体现线条轻重缓急、粗细浓淡等变化的图案,油印好,在课上分发给学生。这样,课堂作业就不限于临摹课本上的《水浒叶子》或《五牛图》,还可以临摹老师下发的资料。另外,除了临摹,还可以允许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宣纸附着在工笔画图案上进行描摹。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中去。特别是描摹,避免了许多学生原先顾虑最多的比例、大小、构图等影响画面效果的问题,学生都敢于、乐于去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因为宣纸薄而透,花卉图案的每一根线条变化都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在描摹时把握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缓急等变化。

2.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分类作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分类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大胆创造。

第十五册中的《打开的喜悦》一课,教学内容原本是讲授如何设计制作立体贺卡。立体贺卡因为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是学生乐于尝试的。但制作立体贺卡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望而却步,兴趣索然。因此,笔者选择了分类设计贺卡的作业设计策略——既可以设计制作立体贺卡,也可以设计制作普通对折贺卡或单页贺卡;既可以运用彩绘的方法装饰贺卡,也可以运用拼贴等方法装饰贺卡。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从自己的设计意图出发,对卡片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和装饰的愿望。教师运用这种分类作业的形式,使得每个学生不同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特征都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都是兴致勃勃的,而设计制作完成的每张贺卡都寄寓了他们真挚的、美好的祝福。

二、设计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孩子渴求知识的火花就熄灭了。儿童的心中结下了一个冰块,在火花没有重新点燃之前,是很难把这块冰砸碎的,而第二次点燃求知火花是多么困难呀!”联系到美术教学中关于课堂作业设计的目的,笔者认为,就是力求每节课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他就会希望重复这种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的发生。每一节课带给不同学生的体验必然是有差异的,然而,有收获、获得成功感则是每个学生所应得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考虑到体验成就感的方式会因个体原肴基础和兴趣需要的不同而各异,作为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应当确保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第十六册第4课《以刀代笔——藏书票欣赏与制作》一课‘,主要介绍了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它以“画稿一制版一印刷”这三个步骤来展开教学。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在这三个部分中,每个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一节课就能制作一张藏书票,有的学生一节课都完成不了画稿。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分析,美术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生产的过程。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构思,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创作实践。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一节课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所以,该如何设计有效作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高效率地体验成功、感受愉悦;在课后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尝试探索,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对此加以很好地思考和研究。

在研究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在课前多准备一个环节,即原本由学生自行构思设计的藏书票“画稿”步骤,改由教师完成。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画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藏书票制作过程中耗时相对较多的一个步骤;另一方面,学生在“画稿”设计时,一般以临摹为主,而这一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当然,其中也会有部分绘画表现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把学生“画稿”的时间节省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制版的剪、贴、印等手工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而且也能调动那些绘画表现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在课前准备“画稿”资料时,并不是简单地画一幅图案,而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此,笔者就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图案以供学生参考选择,而且这三种图案分别运用了镂刻法和拼贴法两种版画制作方法,以便学生课后在有时间和兴趣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尝试和体验。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来设计独具个性的藏书票。实践证明,教师作业设计的有效示范性,能让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和收获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设计最利于进行学生发展评价的作业

课堂作业的体验和尝试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教师对其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和优缺点做出客观评价。评价既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分层评价策略,能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当然,分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作业,还应当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体现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十五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物画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头像写生的方法。以往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让学生写生自己或身边家人、朋友的照片。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敢动手画,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很难抓住自己的脸型特征、三庭五眼的比例和五官特征,只有剩下的约三分之一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步骤要求顺利完成作业。这就使得在作业讲评和展示环节出现了如下的不同教学效果:完成作业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励,很有成就感;对特征把握不准的学生知道了自己写生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虽然也得到了鼓励,但是成就感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下一次作业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做了尝试体验,但畏难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本课的效果,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并有可能长期影响他们在今后美术作业上主动性的发挥。而且,在学生眼里人是最难画的,更何况还是写生。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通常都有心理负担。

笔者认为,要帮助大部分学生重新找到作业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必须对作业进行重新设计。为此,笔者在这一课做了新的尝试,通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以提升每—位学生的发展。即把原来“写生人像照片”的作业要求进一步细分成“写生人像照片”“临摹肖像漫画”和“临摹大师肖像画作品”这三个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基础、能力和兴趣在三者中任选一个来进行作业创作。做此细分是出于以下的考虑:(1)对于写生人像照片,要求学生有比较良好的把握对象大小、比例、特征等的能力。一般班里有十位左右基础较好、把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会选择这一项来进行尝试体验。(2)对于临摹肖像漫画,要求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虽然肖像漫画已经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表情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变形,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本的要求还是准确把握人物脸型、五官、三庭五眼的比例等特征。因为既是漫画又是临摹,所以会有很多学生选择这一作业方式。(3)最后一项临摹大师的作品,当然不是临摹那些以逼真写实手法见长的大师所表现的人物肖像画,而是临摹像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大师创作的夸张变形的人像作品。临摹这类作品对写实造型能力的要求不高,而且,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往往能激发那些绘画基础薄弱、对画人像画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尝试体验的兴趣。

实践证明,在设计了这三项针对不同学生人群的作业要求以后,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相应地,教师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评价过程中,对于美术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讲,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只要是进步了,只要完成作业时投入了真情实感,哪怕是稚拙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今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来讲,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用笔、用色、构图、创意、制作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再指出问题所在,以便让这类学生在美术学习和表现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乐趣,都有被老师、同学认可的喜悦,既保证了每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也让学生在作业的展示评价过程中,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肯定、相互认同,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并在与他人的相互肯定、相互欣赏中获得自信。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耍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有潜力的,要相信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只是有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展现出喜人的绿色与生机;有的还冰封着,需要教师耐心地寻觅与栽培。在学生作业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法激励学生大胆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表达。只要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认真地尝试了,他的那颗美的种子就会在某一天发芽;而教师也必然能够从学生的一次次作业中发现那颗美的种子的身影。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