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加坡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介绍(续)

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胡知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二)初中1-2年级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得到加强的。艺术品的创作和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的关键。

1.美术创作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研究不同的想法,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并确定怎样或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品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学习探索各种媒介,并在运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时,提高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将创作过程进行记录,其中包括:将思考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记录创作过程和绘制学习进度表,记录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根据记录不同时期的想法,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在创作后期阶段,运用或进一步追求新的见解和想法。

2.美术讨论

学生在美术讨论中参与批判性地评价艺术品和艺术家。他们诠释各种图像,并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领悟以及创作艺术品的情境。通过讨论美术和思想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美术和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艺术家的思想表现和创作意图;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艺术视角;有关风格的讨论,如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新的美学观等。

教师在设计各种学习活动时,要考虑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要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成就感。

(三)评估

美术学习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各种方式得到证实,如:他们的行为、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等。初中阶段的评估由两部分组成,即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

1.美术创作

教师可利用各种主题,或开展美术、设计的学习项目,来激励学生,并作为评估美术创作的任务。

对于美术创作,教师可以规定每件作品的创作要求与完成时间。教师可以使用累积评估的方法,即随着学生创作时间的推移,来进行评价。

美术创作过程中的知识对于理解和欣赏美术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求学生在递交每件艺术品的同时还应提交创作过程的文档,包括画稿、草图、照片、复制的图像,以及笔记、评注或实验样本等。

学生可以利用任何适合的媒介和技术来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媒介等。通过美术创作,表明对视觉特征的理解以及使用媒介交流的潜力。

2.美术讨论

美术讨论允许学生通过研究各种艺术家的作品,来进一步地体验美术。学生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品,发展自信心,形成对美术和其交流意义的个人意见。学生通过各种图像的利用和评注,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和阐释的关键技能。学校可以提供书面和视觉相结合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这部分中的学习。

评估美术讨论应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其中包括:观察——描述艺术品,侧重对细节的感知;分析——调查艺术品的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关于艺术品的意义解释。

鉴于美术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应采用最适当的评估模式,评价学生在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时的表现和理解能力。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演示、项目研究、艺术品的工作过程、档案袋、笔试等。其中,档案袋是一种经过认真选择,展示学生随时间推移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有进步的作品汇编。档案袋包含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证据,包括学生的反思和工作进展情况。档案袋还包括完成的艺术品,工作进展情况或创作过程的日记等。

演示,它涉及学生与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展示、讲述、编剧、辩论等。通过演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演示也包括一些可迁移的技能,如有效的沟通,独立的研究和合作。

在评估中,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的比重带有灵活性。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预期的学习结果来确定评估的权重。这两方面的评估权重总计为100%。表3说明了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评估的比重和要求。

表4和表5是用来评价学生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的评估标准。

四、附录

《课程纲要》中的附录部分主要是小学至初中阶段的成就水平评估标准。

(一)小学阶段的成就水平

1.小学1-2年级的成就水平(表6)

2.小学3-4年级的成就水平(表7)

3小学5-6年级的成就水平(表8)

(二)初中阶段的美术成就水平

1.初中1-2年级艺术创作的成就水平(表9)

2.初中1-2年级美术讨论的成就水平(表10)

五、结束语

1999年,笔者曾在《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连续发表《新加坡的小学美术教育概况》和《新加坡中学美术教育概况》的文章,介绍了1983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大纲。若将之与2008年的《课程纲要》相比,我们不难看出,1983年大纲明显受了“学科中心”课程理念的影响,即更注重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2008年《课程纲要》却更多地受到“活动中心”课程思潮的影响,即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重视教育的过程,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纵观新世纪以来一些国家所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全文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