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诚信经济谈技工院校德育

章勤芳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浙江 海宁 314400)

摘要:基于对诚信内涵、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理解,分析了诚信经济应具有的特征,并针对我国市场出现的诚信危机现象反思学校德育的弊端,提出了创新技工院校德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诚信经济;技工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5-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沦丧、非诚信行为等令人担忧的问题。市场呼唤诚信经济,社会需要诚信教育。技工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的摇篮,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道德教育,凸显德育的有效性,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德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诚信的内涵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是指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是指言行一致,讲信誉,守信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至高无上的高尚品德和人生境界。注重诚信的人物和事迹普遍受到世人的赞誉。

诚信经济的界定

关于诚信经济,根据诚信的涵义,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笔者认为,是指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在参加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时都应诚实守信。诚信经济应具有以下特征:(1)诚实不欺诈。即诚实待人,善意经营,严格禁止欺诈、造假、散布虚假信息等不正当行为。(2)守信重承诺。即忠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国际惯例,遵守诺言,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约定。(3)公平竞争。即在竞争中人格平等,规则统一、透明,不滥用优势地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强制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限制和遏制他人的合法竞争。(4)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包括经营活动无条件地满足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如人身自由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及财产安全等),禁止采取不合乎经济伦理的行为,如贿赂、胁迫、偷窃和不公平歧视等。

市场经济中的诚信行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灵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成功企业共同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要求企业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产品质量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以同仁堂为例,其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同修仁德的敬业精神,货真价实的职业道德,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规范,代代相承,流传至今,从而使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历经沧桑,逾数百年而不衰。

我国市场的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是指社会中诚信道德的严重缺失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一些商人利欲熏心,金钱至上,尔虞我诈,为了满足个人的嗜好和利益,利用各种手段欺诈、造假以谋取不义之财。如签订的合同不履行,到期的贷款不付息、不还本,假发票任意填写,偷税漏税,骗汇逃债,质量欺诈,价格欺诈,专利侵权等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置商业伦理于不顾,受短期利益的驱使,抛弃了诚信经营的传统,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制假贩假活动猖獗。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桥梁安全事故等让人揪心和痛心的重大事件,其行为严重地背离市场诚信原则,导致个人形象、企业声誉、国家利益均遭损毁。

由诚信危机反思学校德育的弊端

市场诚信危机现象表明,我国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德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其实质反映的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问题。反思学校的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德育目标错位 一是知行脱离。将道德教育当作一种以课本为载体的知识体系,并主要通过课堂进行传授,很少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忽视了道德教育本质上的实践性。二是层次倒置。较多地向学生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等崇高的道德理念,忽视了对其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三是差异不分。将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等少数先进人物的操行,推及人人应奉行的道德规范,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以致造成了德育“假、大、空”的现象,出现了一批“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

德育方法机械 一是重灌输。满足于道德说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常训诫。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心理和自我教育的需要。三是偏强制。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简单地用奖惩式、指令式、强制式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德育内容陈旧 技工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的特点。然而,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职业特色,且未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而得到及时更新,难以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德育评价主观 学校通常沿袭每学期写操行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且主要由班主任完成,评价的主体单一,主观因素多,标准模糊,难以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

创新技工院校德育的策略

针对市场诚信危机、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技工院校必须研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质、时代特征、职业特色的德育方式,努力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成效。

树立德育新理念 人的行动多半是靠理念支配的,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新理念,深刻领悟教育的真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和“做事”。一是“以人为本”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从“服从”向“服务”、从“批评人”向“培育人”、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化。二是“指导式”理念。教师不应再扮演道德权威和裁判员的角色,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指导学生对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道德状况,自觉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三是“生活化”理念。德育应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应贴近学生成长的社会现实、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帮助学生“成人”与“成才”。四是“活动化”理念。道德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富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以提高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修正道德行为。五是“主体体验”理念。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主体通过知识学习、交往活动、日常生活和职业探求的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合,实现人的成长、成熟。六是“和而不同”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也随之逐渐形成。教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导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坚持道德教育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七是“职业化”理念。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一个职业化的企业员工,在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应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既包括不同职业普遍认可和遵循的社会一般规范,也包括由某职业特有属性决定的特殊的规范和标准。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职业化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情感,健康的职业人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尽快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过渡,实现其社会化、职业化及可持续发展,以体现技工院校德育的职业特色。

科学设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构建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注重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落实职业院校德育总目标的前提下,在设置学校德育分目标时,应做到:一要注重人性化。要体现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关怀,要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开发其潜能,使学生在现实道德生活环境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二要体现层次性。学生不同的年龄、成长经历、道德现状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学校既应确立全体学生普遍适用的道德目标,也要有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层次鲜明的德育目标,并应实施德育目标的分层管理,从而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有所归依,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引导功能。三要趋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需求满足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在分析辨别、选择吸收、批判抵制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德育经验,使德育目标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适应生存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德性的人。

建构德育方法体系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德育在方法上既要讲究理论性、知识性,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道德生活的文明成果,又要注重实践性、操作性,使学生能在现实的道德问题上辨别是非,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中得到锻炼,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还要注重体验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实现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及发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的转变。为此,作为德育教师,一要坚持继续发挥普遍适用的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课堂讨论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在德育中的作用并使之完善;二要灵活运用平等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审美渗透法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能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德育方法;三要积极采用生活历练法、实践活动法、网络教育法等可以经过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把道德认知内化到学生个体价值体系中的德育方法;四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创设工作场景,针对职场心理,努力探索视听教育法、角色演练法、模拟训练法、事件处理法、行为矫正法等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的德育方法;五要大胆借鉴国外的价值澄清法、两难问题讨论法等德育经验,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使之有机结合,依托媒介的多样化,创新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其他德育方法,从而建构出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并具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德育方法体系。

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只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相统一,才能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才易于被学生广泛认可和接受。为此,学校除满足职业院校德育大纲中所明确的内容要求外,还应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活化德育内容,注重尊重、诚实、爱心、良心、自信、责任、习惯等基础性道德教育;强化文明礼貌、真诚交往、以信立人等明礼诚信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文化意识教育;突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人格、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生涯等使学生具备职业化素质和职业化行为规范的职业化教育;加强公共服务意识、基本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重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网络道德、生命观、生态伦理教育等等。从而使学生对德育的理解更加直观,对美和善的判断与辨别更加清晰,进而将其真正内化为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在道德、价值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改革德育评价模式 德育评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导向、诊断、强化、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学校应创新德育评价模式,在评价体系上,应以德育目标为依据,结合德育内容、专业特点及现代职场需要,从学生现实的德育活动、德育行为出发,确立评价的指标要素、评价标准、权重和等级;在评价主体上,应有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成员、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的参与;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自主评价、反思性活动评价、情境评价、案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使之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优化德育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到环境的耳濡目染。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尤其是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道德的发展。学校要通过构建涵盖价值目标、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以及校园自然环境布置、校园网站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其正确的思想、行动、言论、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班级文化,创生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内容的能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园道德文化,营造出具有尊重、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等特点的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学校应精心选择并有效利用政府及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相关单位,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重情尚义、诚信经营的道德模范人物等社会德育资源,为学校的德育服务。同时,还应耐心细致地与家长沟通思想,统一教育目标,为学生的习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最终要靠教育工作者实施,建设一支由学校、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学生家庭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是增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此外,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使教师以优秀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业务水平、表率作用教育和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曹鲁兴.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责任编辑:王恒)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