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基础教育 » 幼教 » 正文

幼儿园戏剧工作坊的实施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 张克明

戏剧工作坊是指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教师带领少数幼儿(一般是8~10名)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肢体、声音、语言等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组织形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半圆、散点、圆圈、聚合、一字和两排等多种形式,安排幼儿的位置。在一定的故事背景中,教师通过使用一定的戏剧技巧与策略,引导幼儿对故事的角色关系、情节发展、场景等进行想象与即兴创作,并在协商讨论中共同解决戏剧冲突,从而不断丰富与发展预设的主题框架,促使幼儿原有经验的生长及新经验的生成。教师主要是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幼儿去表现、表达与创作,支持幼儿的想法与行动,与幼儿共同完成戏剧的创作。幼儿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肢体、声音、语言等调动自身已有经验与同伴一起想象、合作,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行动中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及协商合作的能力。

戏剧工作坊注重“做”戏的过程,而非“演”戏的结果。围绕创作戏剧的任务,遵循幼儿创作戏剧“角色为先,情节其次”的一般规律,戏剧工作坊的实施分为暖身活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分享与交流四个环节。

一、暖身活动

暖身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帮助幼儿放松身心,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暖身活动也可作为戏剧活动与之前进行的其他活动的过渡,提示幼儿戏剧活动即将开始。与戏剧工作坊主题内容有关的暖身活动还可起到经验铺垫的作用。

暖身活动的形式有多种。教师既可以根据戏剧工作坊的主题选择相关的戏剧游戏,也可以用律动的形式或用听音乐、观看视频或图像的方式让幼儿热身;还可以用问答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对戏剧主题的思考与表现。比如,在戏剧活动“盒子里的猫”中,教师让幼儿观看音乐剧《猫》的视频片断来开启活动;在戏剧活动“大海里的故事”中,教师播放有关大海的音效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幼儿想象并扮演海洋里的各种动物。

在选择暖身活动时,教师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幼儿的整体状态

戏剧活动开始前幼儿是亢奋还是沉闷?如果幼儿比较兴奋,则可以组织偏静的、舒缓的、放松的暖身活动。相反,如果幼儿情绪不高涨,表现很沉闷,则可以组织偏动的暖身活动。

2.与当前戏剧活动主题的契合性

暖身活动最好能与戏剧工作坊的主题相关,这样除了能起到经验铺垫的作用外,还能使环节间自然地过渡。例如,在戏剧活动“神奇的泡泡”中,教师以律动“吹泡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自然地过渡到角色塑造环节“扮演泡泡”。当然,所选的暖身活动与戏剧活动的主题不相关也可以。

二、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主要是指通过身体造型、装扮及道具使用等,扮演特定情景中各种虚拟的角色,也就是通过“假想”,塑造角色静态的身份、外形以及动态的行动、语言和声音等。在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鼓励幼儿大胆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表现,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或同一角色的不同形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幼儿塑造角色。

1.营造情景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道具或装饰物来营造情景,烘托气氛,让幼儿如身临其境,并信以为真。比如,在戏剧活动“圣诞村里的来客”中,教师就通过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摆放圣诞树等具有典型圣诞色彩的材料,来营造“圣诞村”的气氛,使幼儿更容易想象并表现“圣诞村”的人和物。

2.语言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入戏。教师可以向幼儿发问:“你是谁?你在哪里?你想做什么?”同时,教师可以用形象化的描述帮助幼儿“深挖”角色,表现角色的多面性。例如,在戏剧活动“盒子里的猫”中,教师发现幼儿只是模仿猫爬行的动作,并无其他表现,便用语言提示幼儿:“小猫是怎么打滚的,怎么洗脸的?”“小猫晒太阳时是什么样子的?”“小猫会怎么捉老鼠啊?”等等,从不同方面启发幼儿表现不同情景下猫的动作姿态。

3.运用戏剧教学策略

戏剧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能增加戏剧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使角色塑造得以深入和拓展,有助于幼儿互相学习,获得新的经验。

(1)遥控器策略。模拟运用遥控器的功能,如快进、慢放、暂停、音量大小等对幼儿的动作、声音加以特定的控制。借此,可以让幼儿表现动作的轻重缓急、事物的大小和高低以及距离的远近,体验与表现不同于日常的经验。

(2)雕塑家策略。幼儿操控其他人的肢体来摆出某个角色的造型。比如,在戏剧活动“图画里的秘密”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摆弄他人身体,摆出雪人的造型。

(3)定格。在活动中,教师用口令即时叫停幼儿正在进行的动作,幼儿的动作由运动到静止。让幼儿“定格”,可以展现形态各异的造型,达到同伴互相学习的目的。

(4)旁白。教师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化、动作化的语言描述情景或故事,引导幼儿表现,即教师说故事,幼儿演故事。

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头饰、胸饰、服装等辅助物,甚至是自己“入戏”扮演某一角色来启发幼儿塑造角色。当然,教师示范以后需提醒幼儿不必完全按照自己的做法,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三、情节创作

情节创作包括场景的创作、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是依据一定的故事线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对戏剧中的场景、故事情节以及角色关系进行想象与创作,并对戏剧冲突作出批判性的思考。

1.场景的创作

教师根据戏剧活动的主题事先布置室内环境,准备相关的背景图片或背景音乐,帮助幼儿更好地表现某一场景。例如,在戏剧活动“图画里的秘密”中,教师提供了雨靴和围巾,并展示了下雪的图片,引导幼儿表现玩雪的情景。

2.冲突的产生

戏剧冲突是教师在设计戏剧工作坊活动方案时预设好的。在活动中产生冲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外来角色的引入和“神秘”之物的引入。外来角色的引入可以分为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直接引入是指教师扮演角色或通过语言引出某一角色直接介入到活动中。比如,在戏剧活动“图画里的秘密”中,教师直接入戏扮演失去家园的北极熊,请求玩雪的小朋友帮助自己。间接引入是指教师通过辅助手段,如播放特殊音效来吸引幼儿注意,让幼儿想象发生了什么,并选择适宜的角色来表现。外来角色既可以由教师扮演,也可以由能力较强的幼儿扮演。“神秘”之物的引入是指教师通过出示“神秘”之物,比如一封求救信、一张藏宝图等来增加戏剧活动的张力。

3.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是戏剧工作坊活动的特色和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幼儿既可以选择“出戏”的方式,围坐成半圆,讨论戏里的问题;也可以选择不“出戏”,以角色的身份即时、即兴地发挥和表现。在协商、讨论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积极倾听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不做过多干涉,直至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幼儿将讨论的方案落实在行动中。比如,在戏剧活动“图画里的秘密”中,幼儿通过讨论想到了各种为北极熊降温的方法,最后大家选择用身体搭建“冰飞机”把北极熊送到北极。在实践中,有的教师把情节创作误认为只是“口头上的说一说”,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这样的只说不做,使情节创作成了“研讨会”“语言活动”。事实上,情节创作不仅包括语言对话的创作,还包括动作、人物关系、场景、冲突的解决及结局的创作。“想法与行动的对话”是戏剧创作的一种属性,让幼儿在“做中学”,在行动中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情绪变化,夸张地进行动作和言语的表现,进而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戏剧工作坊不仅注重幼儿思考,更注重幼儿思考后的表达,尤其是肢体动作的表达,两者不是分开的。所以,在幼儿提出解决办法后,教师应让幼儿把解决办法落实到行动中。

四、分享与交流

戏剧冲突解决之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想法及扮演某一角色时的内心体验,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简单的评价。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并告诉幼儿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应避免“课堂提问”式的交流,不必过于结构化。如果有的幼儿并不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应尊重其意愿。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安全、宽松、民主、开放、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幼儿敢言、善言。为了使幼儿真正成为戏剧创作的主人,教师应该以接纳的心态、游戏的精神,放下身段,与幼儿一起“玩”戏剧,探寻、体验戏剧的魅力。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