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面对“执着型”学生——记《电功》探究式教学的一次突破

张慧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0)

“电功”是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较难驾驭的内容,难就难在要探究的因素多,尤其是有个“电阻”的因素在里面作梗——电功的公式W=UIt中并没有电阻R,但学生总是无一例外地提出电阻是影响电功的因素,而教师不敢轻易地否定它,既怕违背探究式教学原则,更怕犯科学性错误。于是乎,有的教师便耍起了“小聪明”:

【场景1】

师电阻的大小与电流有关系吗?

生电阻的有无与电流无关,而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我们的用电器是已经制作好了的,你们说,它的电阻会变化吗?

生不会。

师那么在探究影响电功的因素时,是不是可以不考虑用电器的电阻呢?

生可以。

……

【场景2】

师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猜想,提出了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电压、电流、电阻、时间,这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功的关系、电压与电功的关系。至于电阻与电功的关系,作为同学们课后探究性学习的作业,好不好!

生好!

……

这样,就成功地绕开了电阻。这两招屡试不爽。

可是有一次,我正想回避掉电阻时,几个好问的“执着型”学生却揪着不放:“老师,为什么不让探究电阻对电功的影响,不是可以用控制变量法一一排除吗?”“现在许多用电器的电阻是可变可控的,如亮度变化的台灯……”毫无准备的我,尴尬万分……

痛定思痛,我认真地备课,积极地实践,终于攻克了“电功”这个堡垒。课堂上,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一、发现问题

首先演示:打开开关电灯亮,用电池连接小灯泡亮,给小电水壶通电一段时间后水沸腾……

接着介绍:这些都是电流做功的结果。然后提问:电流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同步

在黑板上记录:共有电压、电流、电阻、时间4个因素。

二、提出猜想

我让学生展开猜想:上述因素与电功是什么关系?

给足时间讨论后,各小组汇报,我同步将各种猜想整理于黑板上,共有如下10种:

(1)同等时间、同样电流,电压高则电功多。

(2)同等时间、同样电流,电阻大则电功多。

(3)同等时间、同样电压,电流大则电功多。

(4)同等时间、同样电压,电阻大则电功多(亦有学生说电阻大则电功少,但人数少)。

(5)同等时间、同样电流、同样电压,电阻大则电功多。

(6)同等时间、同样电流、同一电阻,电压高则电功多。

(7)同等时间、同样电压、同一电阻,电流大则电功多。

(8)同一电阻、同样电压、同样电流,时间长则电功多。

(9)同等时间、同一电阻,电压高则电功多。

(10)同等时间、同一电阻,电流大则电功多。

我未置可否,没有急于纠正学生提出的“荒谬”猜想,而让学生在其后的活动中自我纠正,同时教导学生互相尊重——因为这时已有学生对一些猜想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或跃跃欲试想批驳。我可不能让他们抢先“发作”,因为,对这些猜想,我早设计了专门的处理程序。

三、评估猜想

在全班范围内,由各小组派代表对10个猜想进行评价。短暂的“争鸣”后,第5~7个猜想很快被淘汰,理由是: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电阻三位一体,其中两者一旦确定,则第三者也就确定,不会再变化,所以这3个猜想是伪猜想。而第8个猜想是不言自明的,第9、10个猜想实为同一种猜想。此时,黑板上只留下了第1~4个猜想和第9个猜想。

在评估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对其他学生的正面影响大大超越了教师的直接讲解,这是由于角色转换使学生的专注力

得以提升的缘故。

四、实验设计

我提供多节电池、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等器材,让学生设计能验证猜想的电路。

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商讨争论,很快达成

如下共识:采用串联电路,可让用于比较的小灯泡电流相同,对串联的小灯泡分别测量电压和观测亮度,就可以验证第1个猜想;采用并联电路,则各个支路电压相同,对不同支路上的小灯泡测量电流和观测亮度,就可以验证第3个猜想(这与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提供的实验设计是完全一致的)。

此后,学生对验证第2个猜想的实验设计相当有创意:用3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串联,以保证电流一样——前两个“合并”,就成为大电阻的用电器(图1中的虚线框);后一个就是小电阻的用电器。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电功与电阻成正比,既不需要电压表,也不需要电流表,甚至不必做实验,就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同样,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对第4个猜想的验证:如图2,观察两个支路上灯的亮度。

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表示自己的钦佩和欣赏。

学生设计的第9个猜想的验证方案最简单:分别用2节电池和1节电池对小灯泡供电,观察亮度。对此,有学生说不必操作,这也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我还是保持了沉默,未作裁决。

很显然,上述5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大有裨益。

五、实验探究

各个小组按照讨论得到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验证评估通过的猜想。其间,我加强巡视,观察各个小组的协作程度,并实时指导实验操作。全班基本完成实验探究后,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把结果整理在黑板上:

(1)电流相同时,电压高则灯泡亮,说明电功多(实际是电功率大),第1个猜想成立。

(2)电流相同时,电阻大则灯泡亮,说明电功多(实际是电功率大),第2个猜想成立。

(3)电压相同时,电流大则灯泡亮,说明电功多(实际是电功率大),第3个猜想成立。

(4)电压相同时,电阻小则灯泡亮,说明电功多(实际是电功率大),第4个猜想不成立(实验现象与猜想相反——原先大多数学生以为2个灯泡一定比1个灯泡亮,现实证明他们错了)。

(5)电阻不变时,电压高则灯泡亮,说明电功多(实际是电功率大),第9个猜想成立。

在此基础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比较第1、2个猜想,学生恍然大悟:这原是一回事,电流相同时,电阻大的用电器分得的电压多(即电压值高)。继续引导学生比较第3、4个猜想,学生发现这两者也是一回事——电压相同时,电阻小的用电器通过的电流大。经过分析、比较,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我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大大表扬了一番。

至此,一切水到渠成,我宣读了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将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记作I,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记作U,通电时间为t,电流对用电器所做的功记作W,则W=UIt。

这个公式与5个猜想的实验结果相容,我和学生都很满意。

六、波澜再起

有了公式W=UIt,接着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做些练习。

忽然,有学生举手说:“第2个猜想的表达式能不能直接用W=I2Rt?因为U=IR,所以W=UIt=I2Rt。”这又一次刺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初中物理中第一次接触到带平方的公式,显得比较兴奋。

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起来。有学生提出:能不能说电阻不变,电功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也有学生提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功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能这样说吗?

我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们:能!学生第一次接触到3个可以连等、可以互换的公式,而且他们的探究成果就体现在公式里,怎能不兴奋?

就在师生享受探究成功的欢乐时,有学生扔出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轩然大波。他提出的问题是:虽然知道了电功的公式W=UIt,但它只是关于电功的计算式,没有回答“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

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当然更出乎其他学生的意料),教材上也就约定俗成地认为,电压、电流和时间是影响电功的因素。

接着,他这样陈述: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是电压与电阻(及时间),电压加在电阻上才有电流,有了电流才能对用电器做功,时间长则做功多。公式没能回答这个问题,要将公式写成

才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沉默思索片刻后,我请他再复述一遍。

这次,他说得更加明白了:电压是外因,电阻是内因,两者结合才有电流,有电流就有电功,所以说电压、电阻和时间才是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我除了佩服,还能有什么呢?真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于公式W=UIt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又何必现在就告之呢?等他们学习了电动机后,自然就明白了。

而探究式教学的魅力,不正在于此吗?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探究式教学,需要2节课(借用1节活动课)——表面上多用了时间,实际上不然,因为电流热效应的探究过程也在其中了。

《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

征 稿 启 事

本刊综合版面向大教育、立足高品位,主要发表以本土和当代教育为主体研究对象的文章,同时兼顾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的学术论文、实证报告(包括田野工作报告)等,突出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和综合性。

栏目设置如下:

(1)大家:教育家、教育学家或知名公共知识分子有关教育见解与主张的专稿。

(2)关注:聚焦和透视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探索的重大人物与事件。

(3)论衡:研究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教育管理、德育创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领域的学术佳作。

(4)情境: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个案或案例的经验研究、叙事研究或田野研究报告,注重描述性。

(5)视野:中外教育历史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回眸与反思;中外教育经典和当代教育力作的推介、研读与评论。

(6)语丝:来稿精彩片段摘登。

欢迎广大作者赐稿!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yanxr@ppm.cn,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短小精悍、文风清丽的佳作尤受欢迎;学术论文或实证报告一般不超过8千字,文后应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请勿一稿多投,稿件3个月之内未接到答复,意味着不拟采用,可另投他刊。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