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丹丹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患者常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这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高血压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的压力变大,导致管壁受损,而管壁内膜受损后就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创造了条件,这就如同凹陷的河床更容易沉积泥沙一样,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同样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会扩大斑块、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增多、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总而言之,不同部位的动脉受到粥样硬化的影响,产生的症状是不同的,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却都十分显著,需要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目前公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心情积极健康,戒烟限酒等。其中增加运动量作为预防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者来说,具有显著的影响。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科学、合理、有效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运动健身措施。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对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必须尽量控制血压和血胆固醇在正常范围之内,推荐进行有氧耐力训练,例如慢跑、散步、医疗步行、水中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爬山等。下肢关节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可以多做水中的运动,减少下肢的负担。而身体条件较好的中青年则可以选择骑自行车、登山等强度稍大一些的户外项目。有研究表明,坚持进行轻快体育运动锻炼的人.比不参加运动或偶尔运动且运动剧烈的人,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早老性痴呆的几率减少了35%,其寿命将延长4~6年。在超重的个体,即使轻度的体重下降(相当于初始体重5%~1 0%)都可以使血压、血脂和(或)胰岛素抵抗得到显著改善。
确定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
要达到调节血压、促进脂质正常代谢、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目的,有氧运动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既不能太高,增加心脏负担,也不能太低,起不到作用。推荐进行的运动是中等偏低强度,这个强度下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但又不会太过剧烈,并且中低强度也是促进脂质代谢的最佳强度。以散步为例,步行的速度是2~4米/秒。也可以选择打太极拳、打门球等运动,以轻快运动为主,运动结束时感觉微微出汗,又不觉太过劳累为宜。
运动时间一般为去除热身运动和放松运动时间,每次健身时间为20—30分钟,运动强度较大时时间短一些,运动强度较小则可以适当延长一些,同时还应根据运动者的身体情况和季节环境做相应的调整。
运动的频率为:中等强度每周3~4次,中低强度每周5次,不用天天都锻炼,每周可以休息1~2天。科学研究表明,每周适当休息的锻炼者,健身的效果优于每天坚持的人群。
以预防疾病为目的的运动,不需要运动量很大,更不能超过人体承受的范围,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的动作变慢、动作变形,或者第二天晨起依然觉得有疲劳感,就说明运动过量了,应该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