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开发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刘永 李景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次课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这四个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中的内容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四维结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

如何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呢?学者们给出了多个角度。“概括起来,关于中国文化结构、中国文化格局,有三种常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学;一是确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是道家;一是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道、佛三家。这三种见解,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据,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也都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3]论中提到的三种观点即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三元结构说。另外,还有李泽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儒道互补说、刘士林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层与反文化层两大层面说等。

但是,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概括都不尽完善,如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在里面就找不到。在此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不做具体探讨。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能简单地断言: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是道家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哲学是佛教文化等等。”[4]那么,如何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结构和内容呢?这里,笔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即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可以从文明产生之初来看这个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在文明之初并无反省的思想,直到某一文化的成员对生存的意义提出问题时,人类的文明遂得出现”。[5]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来自于对挑战的回应:“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它是超出平均系数的。”[6]无论是对生存的意义的提问还是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挑战,都把人类引向一种反思自身存在性的焦虑状态。可以说,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源自对自身存在性焦虑的克服。蒂利希把存在性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要言之,对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要言之,对无意义的焦虑)、对罪过与谴责的焦虑(要言之,对谴责的焦虑)。[7]

总的来看,这三种焦虑其实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蒂利希说:“作为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这是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焦虑。”[7]从对生死问题的追问与解答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从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和智慧的维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也使我们从这四个维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

1.身体的维度

从身体的维度,中国人如何应对生死焦虑?答案是,维持身体的健康并尽量延长寿命,是中国人从身体的维度对抗生死焦虑的方法。这个维度以道家的养生、仙道、中医、太极、武术等为代表。传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活了两百多岁,比老子更早的道家代表人物彭祖活了八百岁,代表了中国人对长寿的期望。《庄子》内篇中也有《养生主》一篇,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8]的养生思想。老子和庄子还只是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尽量保全自己的性命,活够自己的天年,后来又发展出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死乃至成仙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中医、太极、武术等都有着对身体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2.情感的维度

一个人即使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也不保证就没有烦恼。中国传统文化还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庄子的朋友惠子就曾经批评庄子说:“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8(]《庄子·德充符》)当然,庄子是从熄灭情感和欲望的角度讲的,有他的道理在,但惠子的这一反问也表明了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情感的。

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对待死亡焦虑的方法主要是情感的宣泄和升华。这个维度以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为代表。心中有了痛苦、焦虑,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宣泄或者升华,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

3.道德的维度

如果一味地宣泄情感,会使一个人感到空虚无所依。所以儒家提出“ 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这里的“致中和”其实就是儒家要以道德来规范情感。

为什么要用道德来规范情感呢?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曾说:“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10]在中国文化中,如果一味在情感中打转,是不行的,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次,才是更高的追求。

从道德的维度,主要是依靠道德的完善来应对生死的焦虑。道德的维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4.智慧的维度

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都需要进一步超越。用一种超越之维来透视宇宙人生,将获得真正的智慧,以这种真正的智慧来看待宇宙人生,则能真正解除生死的焦虑。

如《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说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如果没有智慧,纯粹以此来要求自己,则会带来道德的压抑。如果我们知道《老子》里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1],就会了解到,非礼的视听言动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害的,如此就能够以智慧来对待之从而消除道德的压抑,也就能更好地遵守道德。又如单从道家思想来看,即使彭祖活了八百岁,老子活了两百多岁,但是最终还是要死的,于是,《庄子》一书中以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比喻生死,将生死与天道自然的运行融合起来,使人以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死问题,从而消除了生死的焦虑。

智慧的维度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心性和道的学说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格做一简要说明:

从这个四维结构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还需注意两点:

首先,这四个维度是由低到高上升的。身体的健康是基础。但是,人的生命质量不完全在于身体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为了避免人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他要有人的情感,这就上升到情感的维度。但是情感需要节制和规范,需要致中和,这就上升到道德的维度。道德的维度犹有局限。道德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而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因此需要上升到智慧的维度,智慧告诉了我们坚守道德的原因。

其次,每个维度的代表内容不是绝对的。如身体的维度里,要达到养生的目标,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是少不了的,有了这个智慧的指导,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情感的维度,在诗词歌赋中不仅仅有情感的宣泄和升华,由于中国人思想的复杂性,这些艺术门类里面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很多儒释道的思想,成为“载道”的工具。如儒释道里面,都有对道德的论述(儒家的伦理道德自不必多言,道家《老子》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1]之语,佛教也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都有对智慧的探讨,只是说在道德的维度中,以儒家更为突出,因而作为代表。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有交叉重合的。

总之,从这四个维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为基础的大学生国学研习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12]

以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为基础,从公民修身的层面看,国学研习可以包含四个维度的内容:

身体的维度——身(体):太极、武术、养生、中医等。

情感的维度——美(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茶艺戏曲等。

道德的维度——善(德):圣贤的榜样、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

智慧的维度——真(智):儒释道中的心性之学和对宇宙人生智慧的论述。

国学研习的内容恰好包含了公民修身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开发的大学生国学研习课程即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

“大学生国学研习”的方式主要有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国学讲座、国学沙龙、国学访学、国学游览等,建立以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国学研习团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国学社团,并进行相应的网络宣传和教育。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国学研习课程扩展为十六次的课程。列表如下:

该课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身心兼修,即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成长相结合;二是注重知行合一,即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和践行国学精神相结合;三是注重时代精神的融入,即注重国学精神的浸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1“. 道以养生”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

以八段锦的练习为例。八段锦的练习是从“道以养生”的角度来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的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用流行的话来说,健康是1,其他是0。有了健康,才有一切;没有健康,一切都是0。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养生方面的知识,包括中医、武术、太极、气功等等,这里我们选取八段锦这一个简单易学且非常有效的养生“体操”来和大家一起练习。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末年,分站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两种。本课程采用的是站式八段锦。站式八段锦于2014年3月被北京交大附小列为小学生的课间操。[13]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9]

(《论语·卫灵公》)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道”在古代指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规范,在当下则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价值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的是人。而人最基本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八段锦的练习对身体健康的促进有很好的效果。

与武术相比较,八段锦比较柔和,不容易受伤;与太极拳相比较,八段锦招式简单,容易学习。以八段锦作为入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大家进一步再接触太极拳等复杂的拳法。八段锦、武术、太极拳里面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精神,有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追求,练习纯熟,也有助于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和谐”这一重要内容。

2“. 诗以抒情”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不足以称为人。人还是一个情感的动物。如前引惠子说:“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魏晋风流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往有深情”[14](《世说新语》谢安评桓子野语)。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这里有一个短短的童话》一诗里,写一个美人鱼想变为真正的人类,当她让魔法师去掉她的尾巴,并向人类倾诉了她的请求时:

于是有人走拢去拥抱她,

她全身轻轻地颤抖,

而且流出了她第一次的眼泪;

而且接着放开了她,

她又笑出了她第一次的笑。

自从有了笑和泪,

她就真正变成了人类,

变成了人的姊妹。

美人鱼只是去掉了尾巴,有了人的外形,还不足以称为人;等她有了第一次的泪和笑时,就真正变成了人类。泪和笑是情感的象征。人有了情感才能真正称为人。

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于艺术,才能生动感人。王阳明说:诗歌是一个人的“精神心术之所寓,有足以发闻于后者”[15](《罗履素诗集序》)。这里的诗歌,广义地可以包括一切艺术形式。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9]

(《论语·泰伯》)君子人格的培养过程中,从开始到完成都离不开艺术。艺术虽然是表达情感的,但是艺术在表达情感的过程当中,使情感趋于温柔敦厚,从而有助于唤醒和涵养人的品德。君子人格的形成正是在诗乐艺术的熏陶中开启和完成的。

所谓君子,最初指的是贵族;后来则指道德完美、品德高尚的人。在古代,“仁义礼智信”是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在当下,君子人格的培育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之根,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当下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也可以说,在当下,要培育具有君子人格的公民,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同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需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

以诗乐艺术的熏陶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那些积极的、正能量的诗乐艺术。最基本的乃是符合“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小雅怨诽而不乱”等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各项内容都是中和的、不偏不倚的,《礼记·经解》篇说:“温柔敦厚,诗教也。”[16]以诗乐艺术来培养温柔敦厚的感情,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序言里评价杜甫说:“老杜天姿惇厚,伦理最笃。”[17]一些道德情感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诗篇以及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其表现在诗歌中的道德情感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这些道德情感以诗歌等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身就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这正是本课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的原因。

3“. 儒以涵德”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外面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诱惑,需要一定的道德和价值观来规范我们的情感。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论语·为政》)。矩是指一定的道德规范,从心所欲则是情感的表达与外发完成。既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完全的表达,同时又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这才是真正的“中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下对道德规范的一种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条,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都能找到深刻的思想源头。

因此,在第三部分课程中,我们主要是从道德的维度,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探讨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是具有当代道德内涵的公民,那么儒家文化培养的就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君子。儒家文化教导的是“希圣希贤”“成圣成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培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的当代君子。故第三部分课程设置儒家的道德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这一篇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孔子说“立于礼”,一个人懂得礼,那么他的言行就有了一定的规范,他就可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故设置“礼仪与品德”这一篇目。

《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道德。这里的道德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踏踏实实的修身养性的实践。学校培养的是“人”,教师也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师”。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教育的层面落实到修身养性的实践,就要像古人学习。这是设置“传统教育中的‘人师’”这一课的原因。

4“. 智慧净心”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大学》首章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9]止者,“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9] 止于至善”,则“道盛德至善”也。止是道德要求。但是,止不是终点。在《大学》的这段话中,道德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还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这一功夫能使外在遵守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心本来具有的东西。如果说,止的功夫,是让人在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君子的话,那么定静安虑得的功夫,则是使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东西,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圣人。

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初我们遵守它,在外在的语言和行动上去按照这一价值观的要求去做,这就是“止”的功夫。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十二条美好的元素内化为我们内心本来具有的东西,或者说,通过“定静安虑得”的功夫,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本心中原来就具有的因素。

那么,如何去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呢?这一过程就是由止到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智慧开发的过程,内心明觉的过程。我们在第三部分课程的学习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努力开始遵循这一规范,然后,在第四部分课程中,就学着把这一价值观内化为我们本来具有的东西。

“止”是道德的遵守;“定静安”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平静、专注;“虑得”则是在前面基础上的智慧的开发。“止”在第三部分课程中已经完成。第四部分课需要完成后面的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闭目养神的方式让心平静和专注。可以采用观呼吸和慈心观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当心平静和专注下来以后,我们可以开始“虑”,这个“虑”在儒家那里,就是要时时思维“仁”“敬”等,做“主一”的功夫。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这些方面,因为这些方面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12条中的某一条或某几条的内容。如此能经常思维,就一定会有所“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内化为我们心中本来具足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慢慢地涵养成了。

以上由静心到思维的过程,一开始是要在安静、静止的条件下练习的。可以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练习。王阳明《传习录》云:“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1“5] 无时而可间”,就是时时刻刻都不要停,无论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还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时候,都要“省察克治”。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地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所谓“道在日常伦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的。比如“公正”这一条,静心使我们的心平和,思维“公正”使我们理解它的含义并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还需要在日常事务中练习和落实。如遇到一件涉及到个人情感的事情时,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公正处理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在事上磨炼。因此,在第四部分课程中,我们学习古代圣贤教导弟子日常洒扫应对的情形,并带领学生去做一些志愿服务。

总之,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况和主要精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多个角度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02-25,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5/c64094-24463023.html.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人民网,2014-10-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 赵吉惠.论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与格局[J].陕西师大学报,1994(4):45.

[4]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形成和演变.见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4~35.

[5] 转引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见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6][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95.

[7][美]蒂利希.成显聪,王作虹,译.存在的勇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8.

[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5.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

[10][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七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86.

[1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28.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5-04,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5/c64094-24973220.html.

[13] 养生气功八段锦入小学课间操[EB].中新网,2014-03-07,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14/03-07/316227.shtml.

[14]刘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M].长沙:岳麓书社,2013:356.

[1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37.

[16][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

[17][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首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XSY07;2014年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课题成果,课题编号Gxx-2014-8;以及2015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之“大学生国学研习”培育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