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高校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河南大学为例,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重新审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关系,从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动力来源
高等学校是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学科设置齐全和基础设施良好等方面。以河南大学为例,学校拥有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2人,教授、副教授1300 多人,拥有12 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重点学科2个,还具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一流的科研平台,这些都造就了河南大学成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源头。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研发的“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为郑汴一体化发挥了决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地方高校的快速崛起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可以直接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河南大学在高校扩招之前,在校人数仅1万余人,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就已突破6万。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增加1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 8万元左右,这无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潜力。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进步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对教育的投资和认识。河南大学地处中原,河南又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这为河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经济后盾。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不久,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正式起航,这不仅为河南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河南大学的振兴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人口质量和文化品位的关键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河南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形成和熔铸了自强不息、深厚广远的大学精神,积淀与凝聚了底蕴厚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为助推开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河南大学每年都会引进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这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然,开封市作为七朝古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推动河南大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区位优势。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不足
1.政府对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视和认同程度不够
教育是一个非市场性行业,向社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导致政府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视和认同程度不够,没有建立起持续而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扶助机制。例如,美国为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自19世纪开始先后颁布实施了《莫雷尔法案》《哈奇法案》等,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美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的基础,为教育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供了法律保证。我国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同样也亟需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
2.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制约着其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
地方高校与区域政府协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资源。然而,一方面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是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不紧密,教育优势很难转化为科技和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实力不足。科学研究需要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投入,但这些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全国重点大学,从而导致地方高校的重大科研成果少,尤其是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成果更少。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结合得不够紧密,融合深度不够
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普遍缺乏个性,存在“大而全、争一流”和“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未能站在学校自身的优势、性质和功能的角度,结合区域特点,准确定位,科学布局,真正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亟需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另外,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不仅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而且导致地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培养过程中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相脱离,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精心打造服务高地,充分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地方高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为地方提供主动、直接、有效的服务。河南大学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把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围绕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产学研结合和跨学科科技攻关,为河南省提供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河南大学的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整合”和“郑汴一体化”等一系列战略构想,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2.精心打造育人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
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努力打造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区域人才培养基地。首先应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力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巩固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大学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等方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采取“2+2”“3+2”等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河南产业发展对接国际市场夯实基础。
3.精心打造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动力源”的作用
地方高校应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区域战略需要,支持在重要科技领域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与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大力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鼓励教师开展高新技术研发、转让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同时改进科研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促使一大批教师成为从事研究开发的主力军,从而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4.转变观念,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承担了我国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长,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经费运转却是捉襟见肘。例如,河南省一共有130 余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0余所。河南虽是经济大省,但由于人口众多,又是一个穷省,以一省之力支持这么多所高校,必然不利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中央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拥有中央高校的省市只有21个,而其余省份的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央加强对地方高校长期而有效的投资与支持,对于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及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官仲章.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融合模式及其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4(3).
[2]赵鹏飞,尚俊涛.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3]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4]谢鹏,邹树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形势任务及问题对策研究(编号:2014-MZD-01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