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林口县柞蚕场地退化的原因及生态建设措施

闫 俊

(黑龙江省林口县蚕蜂管理站 157699)

1 柞蚕场地退化原因

1.1缺乏综合生态保持措施

目前的生态水土保持措施方式较为单一,并且这些措施往往被单独使用,从而形成治理范围小、分布零散的效果,若不能科学地综合起来使用以形成多层次的养护体系,则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柞蚕场水土流失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1.2科学生产意识淡化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林口县部分蚕农习惯采用根刈的方式进行更新,这样做虽然方便生产管理,但却对柞树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并且还有部分蚕农为了操作方便连年将蚕场柞树下面的草灌植物彻底清割,造成了蚕场植被的破坏。

1.3 生产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林口县部分柞蚕场承包期限较短,一般都在3~5年左右,且时有轮换。这导致部分养蚕的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只追求养蚕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场地和柞树的承受能力随意加大放养量,采取掠夺式的放养方式,多年过度使用蚕场,更有甚者还在蚕场边缘扩大耕种小块土地顺带放牧,如此种种却对蚕场缺乏必要的培育养护和投入,结果造成蚕场树势发育不良,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 加强柞蚕场地生态技术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柞蚕场的生态水土保持和培肥管理

柞蚕场的柞树因为放养柞蚕,每年都要消耗柞叶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了持续利用蚕场柞树资源,就需要加强蚕场的水土保持和培肥管理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应根据各地植被、地形、土质、气候条件等,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物措施一般主要是补植柞树,保护蚕场植被和种植低矮草灌植物,以起到蓄水、固土,增加蚕场郁闭度,减轻地面辐射热,改善蚕场小气候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止蚕场退化的目的。对于植被较差、沙化较严重的蚕场,应种植胡枝子、花木兰、紫穗槐等耐旱、耐瘠、保持水土效果好的植物,必要时采用环山等高线带状密植的种植形式,起到护坡、固土、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工程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拦水截泥。对于树势衰败严重、大面积沙化的蚕场,则应实行封蚕育柞,同时培植植被,治理沙化,待蚕场树势及植被基本恢复后,再开封养蚕。有研究指出,柞蚕场封山育林有利于促进植物多样性。柞蚕场封育后由于森林凋落物的增加使枯落物存储量也不断增加,平均高于柞蚕场35%,可改善土壤、提高林地涵养水分的功能。

培肥管理方法:可在早春或晚秋,对缓坡蚕场的柞树培土压盘,借以增加柞树根部的土层厚度,以利于聚积雨水、蚕粪和枯枝落叶;同时在蚕场内种植胡枝子、紫毽槐、苦参等豆科绿肥植物,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地增加蚕场土壤肥力。对于部分土质营养条件较差的场地,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工施肥措施,此项技术措施已在林口县部分蚕场推广多年,效果反映良好。一般来讲春、夏、秋三季均可施肥。使枯枝落叶还山,枯枝落叶是蚕场自然肥的主要来源,其既有涵养水源、减少径流、保持水土的功能,又有覆盖地面、保持土壤团粒结构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另外也要积极防治各种柞树虫害。

2.2 建设中刈化、标准化、园林化柞蚕场地

如今,林口县一些柞蚕场地,建设不够规范,场内树龄参差不齐,树形不标准,缺株少墩现象较为普遍。把根刈蚕场建设成中刈蚕场,在不增加柞树株数的情况下,中刈树型的不同年龄枝条的产叶量总平均比根刈无干柞树可提高37. 79%,可提高柞蚕茧产量37. 29%,可提高柞蚕场柞树郁闭度0.7,提高植被覆盖率6%。如果按中刈方法进行培育,经过3~5年,就能全部建成中刈化蚕场。再通过移栽柞树幼苗和种植橡实等补植方法,对场地缺株少墩空地进行补植,把蚕场建设成标准化、园林化的养蚕场地,将蚕场建设成实现三层覆盖的生态化蚕场,同时又能帮助改善柞蚕场地的生态环境。

2.3 科学管理蚕场使用,规范柞蚕放养技术规程

通过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将柞蚕场公开招标承包到户一定60年不变。林口县部分蚕场即采用这种承包方式,实践证明,由于承包期长期不变,蚕农会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打算。同时要因势利导,在落实蚕场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把蚕场生态建设、防治蚕场退化等义务落实到户,并且要明文体现在蚕场承包合同当中。蚕场使用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旨,坚持谁使用、谁维护、谁建设的原则,真正解决好蚕场的权、责、利等问题。由蚕业和林业等相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出严格的蚕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定,对于不按标准和规定执行者,依法严肃处理。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