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论

周文晶① ZHOU Wen-jing;张海钟② ZHANG Hai-zhong

(①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 730070;②兰州城市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农民问题又是核心问题,加强农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作。农民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农的主要内容,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受自身素质、观念、教育经费、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约束,阻碍了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进程。通过分析甘肃省农民科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配备、改革的教学模式和教育形式,全面促进农业科技化、农村现代化、农民新型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三农问题;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44-03

作者简介:周文晶(1989-),女,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学士,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科技教育。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基数大国。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次提出有关“三农”的问题。“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要注重农民各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使得亿万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经济落后的面貌,尤其是甘肃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偏远山区。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而言,应该从科技教育角度考虑,由于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规划多种方案,其中农民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方案之一,全方位地实施农民现代教育,促进农民新型化、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化。因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落实农民教育政策,构建完整有效的农民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1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的出发点

1.1 强农民科技教育有助于破解“三农”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是自古至今都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教育是我国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在贫困地区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制约了先进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可见,不提高农民素质,“三农”问题将会成为一句空话[1]。农民科技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解决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在甘肃的贫困地区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对广大农民进行基础教育、科学技术推广与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接受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只有农民拥有技术,才能够在田间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人力资源投入,可见合理有效地应用科学技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物质上的需求,改变贫穷落后,促进社会农业农村现代化。因而把农民教育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是我们值得考虑的路径之一。

1.2 农民科技教育起着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农村面貌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早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或多或少遗留到当今,尤其在偏远山区更为显著。甘肃省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贫困地区分布在高山区、石山区、干旱片区等一带,地处这一带的农民面临着多面困难,如: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和经济水平落后等。这使得农民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根深蒂固的传统小农思想主要表现为观念守旧、患得患失、排斥新事物、缺乏创造性;思想狭隘、目光短浅、安于现状[2]。传统的小农思想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面对这些与当今社会相悖的传统思想,改变传统观念,农民思想教育是关键。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也意识到科技带来的利益,敲开了小农意识的大门。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科技落后等诸多因素均造成农村贫穷落后,自然而然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通过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与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相适应,所以对贫困偏远地区加强农民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

2 农民科技教育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1年甘肃省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甘肃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36,58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338,67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88%;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982,787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8,313,040人,文盲人口(15岁以下不识字)占14.34%。[3]数据反映出甘肃省农村人口比例仍大于城镇人口。就目前实际来看,甘肃省地区农民思想教育和科技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农民自身问题多多,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经济体制、师资力量欠缺等诸多方面都说明甘肃的农民教育还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2.1 农民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

在农村地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还难以接受,尤其是老一辈农民不能正确接受新事物,思想狭隘、因循守旧、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参与学习会影响干农活,执着于宁可在地里多干点活也不愿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落后的思想延伸到下一代,致使今日子孙后代不重视基础教育、自身素质低的后果。这些消极的想法成为农民教育发展的障碍,影响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推广。把农民作为教育的对象,由于思想观念、自身意识等在心理上的缺陷阻碍了农民教育的实施,致使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使得农村科技得不到推广、经济发展落后。

2.2 农民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单薄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也是一种投入,在贫困的甘肃农村地区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毫无疑问地说经费问题是致命点。在经济发展极不景气地区,农民教育资金从哪里来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为办教育农民自己出钱是不可能的,只靠政府和地方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支撑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经费问题是农民教育实施的薄弱环节,解决资金投入成为最大的困难。

2.3 农民科技师资力量薄弱

甘肃省现有职业学校14所地(州、市)校、67所县(市、区)校、338个乡(镇)教学班。有专职办学人员596人,兼职547人。数据显示,教师资源与教育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由于基础差、文化程度各异,接受和应用能力大不相同,再加上专职教师有限,培训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差、工资偏低,因而他们不愿在留在农村工作,这都给农民培训增加了难度,一时难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的培训需求。

2.4 教育内容和方式趋于形式化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促使下,教育内容和形式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什么和怎样教决定了农民学习的必要性。由于农民基础差、教师水平有限,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多数农民听不懂,学不了,也做不了,这样的方式起不到对症下药的效果其实,农民学习技术不需要正式的课堂,田地里就是课堂。由于农村缺少与农业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基地和相应的训练经费,加上没有与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指导教师,导致对农民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4]。

3 改进农民科技教育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同时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农民科技培训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要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这要求农民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转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同时要求他们具有对政治思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能力,也要培养创新、自我学习和应运法律的能力。

3.1 政府支持、鼓励教育,保障有效的运行机制

2012年甘肃省各阶段教育事业统计表数据(表1)显示:甘肃省在教育事业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从数据来看,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虽然有所上升,但还未达到教育规划目标;近年来政府鼓励增加高中、高等教育人数,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后续成人教育,结合生产实践办好农民文化学校,减少农村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多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按期举办培训班,把科技带入农村或农户,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政府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鼓励科技入村、入户,一方面政府要重视投入科技教育培训,鼓励“走出去、引进来”。另一方面加强各地已有机构的完整,特别是注重农民培训基地的整修、重修、添置设备等,保障农民教育场地设施齐全;要充分开发社会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工作,对热心和参加农民教育的人士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6]

3.2 农民科技教育经费的筹措

发展农民科技教育,需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和《农业推广法》,确保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必要的事业费开支和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除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需要其他多渠道筹集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是支持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筹资渠道,如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科技园+农户”模式等多种开发性金融业务支持,可以依靠诸如此类的机构为农民科技教育提供贷款。还可以采取与农产品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农产品新企业反哺农业,投资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鼓励和吸引各层次人才来创业、创新,依托他们创立工程项目、产业项目,为甘肃省引进外资,依靠社会力量促进农民教育。

3.3 改进农民科技教育内容和方式

在农民教育内容和方式上,要按农民需求进展,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注重教育的实效,让农民从中体会到科技教育带来的实惠。寻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阶段性课堂”,根据农业生产所处地方优势和生产季节需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型师”农业教师或专业人员,指导农民解决每一季节在生产中的问题。[7]“实践课堂”,教师组织并将科学技术教育培训活动通过科技入户、科技进田(棚圈)活动,教师或专家有必要进行现场培训、现场指导、当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科技难题。“虚拟课堂”,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手机、“12316”服务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大范围地传播农(牧)业科技信息、传授生产技能、惠民利民政策、致富信息、法律法规等。

3.4 习推广“农科教”相结合的模式

根据甘肃各地农业发展优势,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农科教”结合模式,就是要按照“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规律来促进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各层次的教育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体系。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必须把认真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放在第一位,要从农业、科技、教育等多角度着手,共同发挥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教育作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将教育、科技课堂带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农民学习素质教育、科学种养方法、市场销售知识以及法制意识等,才能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

通过落实改进农民科技教育的各项对策,甘肃省各市县的农民不仅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还将这些科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临夏县尹集乡为例,该乡盛产马铃薯,过去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马铃薯的输出,但当地农民具备相应的科技知识后,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马铃薯资源进行深加工,还将马铃蕃加工成饲料,年循环育肥肉牛250多头,创利润6.475万元,解决了37户贫困户的经济困难,还帮助周围群众脱贫。

4 结语

本文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的“三农”问题,针对甘肃省农民科技教育,分析了甘肃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在甘肃贫困地区发展农民科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需要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耿东梅.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5.

[2]王子兴.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02).

[3]张安良.我国西部地区农民素质问题与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08,6.

[4]王栋梅.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探析.[D]西华大学,2012,5.

[5]陈波.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发布会[C].国办新网,2011,5.

[6]姜丽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7]黄美英.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贫困地区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6.

[8]高学贵.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10.

[9]钱国强.浅谈“双型师”教师队伍建设.[J]中学时代,2013(02).

[10]王水清,贾兵强,向安强.农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11]徐瑞.欠发达地区农民教育研究——以河南省A县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5.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