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超 LIU Bo-chao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 213164)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摘要: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是二者之间密切互动的表现,也是二者协同发展互动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动态匹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间组织的培育与促进、市场环境营造、匹配程度提升两个维度,九个方面,对两者动态匹配路径进行设计。
Abstract: Dynamic match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s a sign of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bo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ve upgrade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ynamic matching in Changzhou, this paper designs the dynamic matching paths fo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and nine aspects of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market environment creating, and matching degree ascension of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常州;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
Key words: Changzhou;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dynamic matching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014-03
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动态匹配与互动关系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是指“两业”主体相互适应、相互配合以达到高效合作的最佳状态,并且无论“两业”主体条件与外部环境如何波动,双方都能根据对方的状态而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以保持相互适应,高度匹配的状态。这种动态匹配本质上是“两业”主体之间进行的互动,需要双方持续地调整(包括需求量与需求结构)以保持高度适应的状态,这个过程是“两业”之间密切互动的表现形式。
2 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2年,常州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已形成轨道交通设备、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优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要求为契机,保持了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为全市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无论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作为投资环境,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2012年,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列全省第12位。2013年,常州市服务业经济总量虽然保持原有位次,但有发展速度被赶超、所占比重被逼近之窘迫。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达43.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绝对主导,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众多,但从企业单体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总体规模实力相对较小,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标杆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动力,对地区服务业产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不太明显。
总体来说,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常州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常州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3 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需求释放不足,大量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尚未从装备制造业中剥离
长期以来,常州装备制造业处于“中间在内(生产制造),两头在外(采购销售)”的状态,急需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扶持协助。但由于受“大而全”、 “小而全”的观念影响,装备制造业实施“主辅分离”动力不足。在生产性服务管理上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集中表现为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规模比较大,产业发展中二、三产业关联度较低。在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拥有量方面,内资企业平均水平远大于外资企业。
3.2 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急需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有效整合
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力求做好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务的“主辅分离”工作,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常州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主辅分离,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两业”之间尚未形成显著的互动关系。有些“主辅分离”的成果是政府的外力作用推动的结果,在服务结构与数量上并不符合装备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外包需求。其实在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确产生了技术研发、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总集成承包、信息化服务等大量的生产性服务外包需求,但这些服务外包后很容易出现产业分散化趋向,不利于生产性服务集聚。现阶段常州严重缺乏能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核心价值环节提供高附加值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针对这种情况,常州急需从产业价值链内培育具有协调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供需关系能力的产业链主导者,将生产性服务外包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有效整合,以提高“两业”的匹配程度。
3.3 “两业”匹配尚未达到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的高水平均衡
近年来从主体属性来看,常州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外资制造——外资服务”循环圈、“内资制造——内资服务”循环圈。跨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到常州后,由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无法满足其专业化程度较高服务需求,只能倾向于寻找外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其提供服务,进而形成“外资制造——外资服务”循环圈。在这个循环中,外资企业对内资同行知识外溢、示范效应相对较弱,带动不了常州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水平的提高,对常州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由于专业化分工不强,导致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要求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水平,两者之间会逐渐形成一种专业化分工较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进而形成“内资制造——内资服务”循环圈。这种低水平均衡的状态不利于提升常州产业的竞争力,更难以实现常州“两业”的产业升级与高级动态匹配的目标。
4 促进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政策路径设计
4.1 常州政府培育和促进中间组织成长,引导“两业”价值链协同升级发展
常州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需要基于产业价值链,通过培育能掌控价值链走向的价值链集成商,来主导“两业”价值链动态匹配与协同发展来实现。价值链集成商实质上是一种介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兼顾效率和效益而处于综合最优状态的选择。总体来说,政府主导的交易成本最低,但激励效果不足;市场主导的激励效果最高,但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中间组织节约交易成本和进行激励的能力介于两者之间。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优于市场主导和中间组织主导;从追求效益最大化角度来看,市场主导优于政府主导和中间性组织主导;而从综合角度来看,中间组织主导要优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
既然中间组织的存在时兼顾效率和效益而处于综合最优状态的选择,那么就应该着力培育中间组织,并促进其健康成长。政府在培育和促进中间组织成长上担负“推进者”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外部规制者,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政策对中间组织的成长产生影响。同时,中间组织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要求政府为其成长提供必要支持。为此,政府应充当公共产品提供者、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维护者的角色。
4.2 营造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舒适市场环境
4.2.1 调整对“两业”发展所需土地的供给政策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是常州培育“两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常州“两业”各产业园区的土地预留与供给、利用情况、产生效益等情况都不容乐观。低效益产业占据大量土地,导致常州未来“两业”发展缺乏土地供给,进而导致用地成本上升。为促进“两业”发展,急需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明确向重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园区、集聚区倾斜,并在土地资金优惠幅度、期限上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尽快制定闲置、低效用地加快流转的管理办法,鼓励其二次开发,提高利用效率。
4.2.2 加大“两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作为“营改增”试点区域,是对常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快完善实际操作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广到试点产业以外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政策对产业发展支持作用。目前,常州对企业有多种税收优惠,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优惠方式上,应进一步弱化直接优惠方式,强化间接优惠方式。依据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国际经验,来构建税收优惠体系。
4.2.3 完善“两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人才保证机制建设,为在常州工作的“两业”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常州政府应加大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全方位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构建对“两业”的专业性人才服务平台,借助网络服务的优势扩大人才供需信息的交互,提高人才供需的匹配程度。
4.2.4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环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两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常州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存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监管滞后等问题。需加快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加大对其法庭的财政投入,增加对其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知识产权业务运作中的常见问题,建立健全纠纷调解机制,缩短纠纷解决周期,降低维权成本,保证研发投入得到回报。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完善“两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4.3 引导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动态匹配程度
4.3.1 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常州政府多次出台“主辅分离”相关政策、通知、文件,2014年4月又出台了《进一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工作的意见》(常政办发[2014]55号),对于“主辅分离”的实际工作能够起到导向性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政府“主辅分离”的引导性政策应在税收、审批、统计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方案。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鼓励达到一定条件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服务从装备制造企业中剥离,并在市场准入、资质认证、登记注册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分离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要求,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进行企业业绩考核时,按资产关系将新组建的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税收等合并入母公司进行统计和考核,剥离后产生的利润适当返还。
4.3.2 鼓励常州生产性服务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
鼓励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专业化服务水平,开发高端技术研发、项目总集成总承包、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服务产品。政府应在常州十大产业链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认证体系,给予被认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以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4.3.3 推动常州企业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
鼓励优质外资“两业”企业与本土“两业”企业成立合资、合作的研发中心,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借力拓展产业升级路径。简化中外合资、合作生产性服务项目的审批、注册资金要求、房屋租金方面给予适当优待。鼓励有条件的常州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扶持出口导向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
4.3.4 促进常州本土“两业”企业的合作创新
鼓励本土“两业”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合作进行创新,对于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有示范意义的高端生产性服务合作项目,政府应在审批、资金方面给予引导性扶持,当项目成功后,给予适当奖励并向市场推广合作经验,逐步深化“两业”的动态匹配,促进两者之间的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互补。
4.3.5 加强“两业”的信息交互平台建设
不同类型的“两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存在很多共性特征。从产业发展看,有必要以产业价值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政府财政补贴为辅助,搭建公共信息交互平台,使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检索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王一卉,刘腾飞,范茹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江苏商论,2010,8.
[3]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