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探析

张金峰,杜小振,苏春建,田和强,戴向云,高丽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 在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着如创业意识薄弱和创业精神缺失、高校定位角色模糊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创业课程体系杂乱无章、教学内容滞后、方法单一、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以及教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对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上述具体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创业教育策略与改进措施,同时构建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应对策略具体实施方案;这对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保障,同时对加快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与择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教学;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09-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教育教学项目“以创业促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创业教育途径研究与实践”(011009006)

[作者简介] 张金峰(1979-),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规划,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结合工科大学生具备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自主创业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还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造就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仍以注重课堂教学为主,将考试作为唯一的主导考核形式,以课程分数为依据评价学生优劣,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钩,因此,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是导致高校大学生难就业的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树立既注重就业又注重创业的教育理念;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通过实际调研与实践的验证,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革。

(一)高校师生创业意识薄弱和创业精神缺失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而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有的高达20%~30%[1],造成创业比例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师资结构、教学体制、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等不适合创业教育的推进,调查获知:95.6%的在校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与创业有关的教育与培训,另外,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教学模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能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环境和实践机会,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创业思维的发挥。可以说,高校师生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

(二)高校角色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大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运行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造成了大多数工科高校把学生就业率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而鲜有高校考核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率。尽管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但其目标功利化色彩业比较浓重,仅仅将创业作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权宜之计,由此导致了创业教育目标机制过于狭隘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致使高校角色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创业课程体系杂乱无章,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工科大学设置的创业课程大多数是创业通史教育和创业辅助教育,并没有开设关于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即使开设也仅仅是选修课并非必修课;另外,工科专业的创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分离讲授,并没有进行相互的统一协调安排;教学方法仅注重创业知识理论的单向灌输,并没有进行师生双方的互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阻碍了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课程体系杂乱无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的局面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创业是在不稳定性和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技能,创业教育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因为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造成绝大多数高校严重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专职创业导师。另外,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文法等非工科领域,如果没有很好的渠道或激励因素使非工科的创业教师向广大工科学生授课,将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尽管有部分院校聘任有经验的工科专业课教师来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讲授,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效果并不很理想。所以,创业导师的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五)创业教育和组织保障机制不完善,创业扶持基金短缺,校企合作松散

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仅能在校内实现创业训练和创业模拟,众多创业项目并没有真正走出高校,投向市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即使是校企合作的创业项目也鲜有发展壮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过程中各级保障机制不成熟、不完善,校企合作松散等,导致扶持资金链断裂,致使创业陷入窘迫的境地。

二、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对策略

依据对工科大学生创业实际调研,结合近年山东科技大学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情况及校内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笔者提出了创业教育策略与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

(一)强化工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高校工科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创业基础及平台、师资力量等不同特点,高校教师要强化工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将创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商业的运行模式,应注重普及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特性;最终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会创业,并逐步增强创业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技能,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2],以期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以就业促进创业的最高目标。

(二)构建创业方向、专业课程与教学相长的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多元化的创业方向,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课程,并创建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教学方法。创业方向应立足高校实际,从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并适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构建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层次[2],其中创业意识是基础,创业通史是方向,创业职业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另外,应开设专门面向特殊群体的创业类课程,譬如女性创业、少数民族创业、残疾人创业等课程。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大学生创业课程合作开发网络,从而实现不同创业课程之间的互联。

其次,在创业教学过程中,创业课程教师要勇于探索和改革,大胆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内应面向所有的大学生群体,针对所有学科设置不同类型的创业区,分析不同创业课程的特点,结合不同工科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积极引入工作实习创业、科研与技术开发创业、创业咨询会、企业访问、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式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创业教学方法[3-5]。

最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自组织作用与自经营能力,通过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体验等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师生的互动和创业教学相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并优化创业教学资源,推动创业专业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建设专业创业导师队伍

创业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创业理论知识、卓越的创业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而大多数高校创业导师一般由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老师、实验员、辅导员等担任,并没有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是工科高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高校教师到跨国公司、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挂职锻炼,培养其创业素质和创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入创业实战经验丰富的卓越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等担任创业导师或客座教授。另外,制定、实施创业教学导师发展规划,完善创业导师聘任、薪酬福利、社会保障、职务与级别晋升、绩效管理等配套措施[6]。通过上述战略方针的实施,不断引导高校创业导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完善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工科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与创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密不可分。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

工科高校应设置创业学院、创业发展中心、学生创业俱乐部、专利转让与服务中心、学生创业协会与社团等相关的创业支持机构[7]。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之间的互通和协作,不断促进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 鼓励创业项目多样化

创业项目的多样化有助于拓展创业活动的选择空间,增加创业形式的灵活性。例如设立校内创业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大师讲堂、创业研讨会、创业假期计划、创业起飞行动等项目[7],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高校应积极引进企业赞助的创业计划大赛与创业项目,为师生提供更多创业实习岗位。同时,选取优势创业项目与成功案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等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另外,利用互联网加强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强校内、校际创业连接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创业组织活动等。

3. 探索创业基地帮扶工程

鼓励高校师生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基地内的中小企业工作或创业,学校可向政府申请“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帮扶和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服务;高校应在科研项目、后勤保障、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科技园支持。孵化器基地应给予管理援助,帮助筹集资金,接触关键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服务,并为创办企业提供共享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方便租赁和可扩展工作空间。另外,创业企业应实行独立的企业化运作,有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权。通过科技园、孵化器及企业的资金帮扶、政策助力、项目支撑和创业基地与平台支持,创业教育工程将会得到顺利实施。

4. 营造自由、宽松的创业实践环境

高校应借鉴与吸收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应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创业行为,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对待信息知识的独特态度,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并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未知领域,培养一种不怕失败、敢于承担的创业精神。高校应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的创业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设置学校制、学院制、导师制[8-9]“三制制度”,不断改进创业教育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基于发展创业技能、实践行为和支撑特性的三维评判体系,导入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从而不断拓展创业教育方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综合上述应对的创业教育策略,笔者提出并构建了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三、结语

总之,为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就业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应培养具时代活力的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关键是高校应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转变,即加快培养自主创业人才。要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创业教育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其次是合理协调师生本身、培养高校和相关辅助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筑和完善创业活动中的联动与保障机制;最后,要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规模、社会持续扶持度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从而逐步完善创业教育方案,引导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庆祝.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推进创业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9-41.

[2] Graevenitz, Georg; Harhoff, Dietmar; Weber, Richard.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10,76(1):90-112.

[3] 李晓明,吴万生,沈维政.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3):6-7.

[4] 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报,2014,8(1):109-115.

[5] 王琼花,张业平,秦风梅,等.美国创业教育体系构成和支撑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117-122.

[6] 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等.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2):144-146.

[7] 章洁.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究[J].专题研究,2013,6(4):184-188.

[8] 丁波,郗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33(3):39-41.

[9] Mansheng Zhou, Haixia Xu. A 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EB/OL]. https://ideas.repec.org/a/gam/jadmsc/v2y2012i1p82-98d16420.html,2012-10-16/2012-10-20.

[编辑:何彩章]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