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社会论文 » 中国梦 » 正文

试解“中国梦”——现代公有制

王孟山

(河北省胸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摘 要:本文从历史唯物论与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形成了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使用权与所有权是原始公有制与现代公有制的分水岭。传统公有制以使用权为基础,是原始公有制的现代翻版,形成了经济体制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泛滥。改革是由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向所有权的转变,是变传统公有制为现代公有制。以此为目标,说明了改革的性质、原因和动力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科学反腐问题。现代公有制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劳资共享的剩余价值分配观念。坚持这个观念,现代公有制必然产生并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由此出发,说明了《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国企与民企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城市与乡村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小微企业等措施的正确性。也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现代公有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与经济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继续与发展。以此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说明了中国龙、“中国梦”的科学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传统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现代公有制;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10-07

一、《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的总体改革方案

新一代党中央在18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方面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决定》的16条,首先是肯定了我国过去的革命、改革、发展的历史功绩,又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新内容。在经济上进一步肯定了个人产权制度,肯定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但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有效消除不正之风。把与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上层建筑领域强调了思想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与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民主与自由。这个方案高屋建瓴,又具体详尽;既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又切合实际,深得民意民心,使我们看到了可望而可及的美好前景。如何解读这个伟大的改革方案?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热门话题。

《决定》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中国梦”。

二、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人民群众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现代公有制

1.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个人财产所有权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也是在传统公有制遭受挫折的经验中,果断地采取了产权下放的措施。首先在农村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民,使农业生产大发展,在短期内改变了粮食、农产品的短缺状况。与此同时实施了其它行业的产权下放,并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国企和民企并驾齐驱、蓬勃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腾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GDP从改革之初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①。人民群众的个人财产权迅速积累,开始是“万元户”、现在发展到几拾万、百万元户已不在少数。在此基础上,一个共同投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虽然出现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但共同富裕是总的出发点。新一代党中央更加注重这一点,提出“国企”“私企”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都需要保护与发展,并进一步放宽了资本准入、简政放权,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更加强调正义与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红利,以期形成在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2.使用权与所有权——原始公有制与现代公有制的分水岭

改革开放与传统公有制的不同,是把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的个人使用权变为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使用权”是最原始的权力、而“所有权”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力。

原始公有制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社会,仅仅体现为劳动、工作中的个人使用权。马克思形容这种权力是“个人占有劳动客观条件的自然的和经济的前提”②470页,它构成了原始“共同体”的各种形式:包括“东方公社”、“古代公社”、“日耳曼公社”等原始公有制。这时候所有权还没有发生,劳动或者工作是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唯一方式:“通过劳动过程而实现的实际占有是在这样一些前提下进行的,这些前提本身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劳动的自然的或神授的前提”②472页。例如,采集野果是劳动、但也是对植物果实的占有,狩猎是劳动、也是对野生动物的占有,耕种是劳动、也是对土地的占有......如此等等。劳动,推而广之各种工作,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方式:原始社会的占有方式。这种占有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以权谋私。

首先是男子的劳动占有逐渐打破了母权制社会,导致了父权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最初动力;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强,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个体家庭的财富积累起来,导致使用权向所有权的转化:“各个人对于原来由氏族或者部落给予他们的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现在变得如此牢固,以至这些小块土地作为世袭财产而属于他们了”③163页;交换与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出现,使财富的积累加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了私有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氏族、部落首长对公共权力的占有也不断巩固与加强,形成世袭制,产生了以阶级统治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私有制社会就这样发生了④。恩格斯说道:“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③94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演化过程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明,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

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向“所有权”的转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使用权是最原始的权力,以此为基础的公有制是原始公有制;而所有权是现代社会的占有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公有制才是“现代公有制”。在现实中,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很纠结,但历史地看来,它们却是原始公有制与现代公有制的分水岭。

3.传统公有制——原始公有制的现代翻版

传统公有制出现了和原始公有制相似的情形:它取消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只有国家(集体)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国家(集体)的权力不可能悬在空中,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否则“国家的”、“集体的”所有权就不可能运做起来。但是,当落实到个人的时候,已经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它也是以工作、劳动为前提的。有工作(劳动)就具备了这种占有权,没有工作(劳动)、个人的权力也就无从谈起。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和程度也是随着工作(劳动)职权的变化而转移的。它出现了两大弊端:经济体制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泛滥。首先,使用权的权限是不清楚、不确定的,它的运做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出现了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吃“大锅饭”的状况——这就是经济体制僵化的原因。其次,以使用权主导社会,使用权就会被放大,它的“占有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这就出现了以权谋私、以职谋私、以技谋私等等不正之风的泛滥。

由此看来,传统公有制取消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但仍然存在着以劳动(工作)为前提的个人占有权,这种情形恰恰是原始公有制的现代翻版,是经济体制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根源④。这是一种落后的、原始的占有方式,对之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4.产权下放的性质——变传统公有制为现代公有制

改革开放必须实行产权的下放,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私有化,而是“公有制的现代化”。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的演化,是发生在五千年以前的事,仅仅在那个时代才具有进步意义。今天,现代社会已经是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时代了,是在变革资本主义过程中“误入”了原始公有制。因此,传统公有制的“私有化”也就不再具有真正的进步意义了。私有化必然导致私有制的原始表现: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权谋私泛滥,色情、团伙、欺诈、甚至“黑社会”横行,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西方社会寄希望于此,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符合当代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不应该是私有化,而应该是公有制的现代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发生曾经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当私有制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又使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形成了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所有制的否定,这种否定使广大劳动者深受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使劳动者重新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⑤。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制”统一的“现代公有制”。是“螺旋式的上升”,既不是简单地重复原始公有制,也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这种公有制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热切期望的,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由此说明了改革的原因和动力。

由此看来,产权下发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私有化,另一个是公有制的现代化。前者是不公平的占有,发展的前景是资本主义;后者是公平合理的占有,发展前景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公有制社会。

三、现代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

现代公有制是“大家都有”的公有制,他们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必然是剩余价值的共同分享,逐渐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使他们具有主人公的责任心与积极性,也就能够形成自我管理、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从而自觉提高劳动效率的机制。领导者、管理者的产生也会是负责任的民主选举,人才的选拔也就更加民主与合理了。这样的经济组织必然导致生产的快速发展与大家的共同富裕。

相反,若是不公平的产权下发与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必然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不均,形成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现实说明,这种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也是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二战”之后的西方社会,虽然对“野蛮资本主义”进行了修修补补,但仍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仍然在不断加大,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并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决定》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又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现代公有制”的概念。提出、发展这个概念,就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四、现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传统公有制否定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必然是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只能得到工资,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归于国家或者集体,而国家、集体的财产又都是工作的占有——管理者的占有对象。这种体制既与市场经济相悖离,也不利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现代公有制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为基础,个人收入必然是个人的工资+个人的资本所得。国家或者集体基本上不再掌握生产资料,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了。以往我们谈论市场经济,往往不能正面地涉及产权改革,实际上是不配套的。如果把“私有化”作为产权改革的目标,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目标、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目前,“产权改革——私有化”的逻辑一直困扰着改革的深化发展。只有现代公有制理论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实现全面系统的改革。

五、科学反腐:现代公有制

自从社会主义建立以来,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共产党是以反腐败起家的,怎么又会腐败缠身?这个问题常常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以权谋私的原因在于劳动或者工作的占有性:仅仅以工作(劳动)为前提占有生产资料和公共权力,必然会产生以权谋私。这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逻辑。以往我们仅仅看到了劳动(工作)的创造性,没有看到它的占有性,也就不能科学地解释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从而不能科学地改变它、克服它。虽然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反腐败斗争,并没有根除腐败,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起彼伏、死灰复燃。因此,科学反腐应该提到议事日程。

科学反腐,应该认识到腐败的根源是工作(劳动)的占有性。目前的反腐理论是“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虽然有道理,但仍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根本。因为“监督”本身也是一种工作,是“工作的占有”、也可以产生腐败。现在,监督者的以权谋私,检察、司法腐败也不在少数,谁来监督监督者呢?问到这一点就不好回答了。只有产权监督、人民群众的产权监督,才是最终的监督。如果人民群众缺乏产权、受制于管理者、监督者,则这种群众性的监督会大打折扣。

资本主义社会据说是具有严格监督的社会,但也是问题丛生的,如金融监管的混乱、企业老总、CEO的以权谋私等也很严重。它虽然是以所有权主导的社会、比传统公有制显得优越,但由于资本的集中、大部分人民群众仍然缺乏产权。资本家操纵权力、操纵选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形成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所以,我们不能把资本主义当作反腐的样板,它强调的是政治上的抽象民主,最终不过是资产者手中的工具,并不能消除腐败。现在,它也是颠覆社会主义的“颜色革命”的工具,只能加剧腐败而不能科学反腐。

产权下放就是一种反腐,因为国家不再掌握那么多的权力,“权力寻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获得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会以此为依据、为理由监督管理者。这样,广泛的、群众性的监督才会形成。在此基础上,制度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把权力锁进制度的牢笼。改革与反腐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制度反腐是“标”,产权反腐是“本”。建立“现代公有制”应该是标、本兼治,会形成科学反腐,彻底解决社会的腐败问题。

六、政府的作用

产权下放必然改变政府的职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的经济单位,而是注重于宏观管理。个人所有权应该在微观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宏观管理也不能放任自流,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

1.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结构的优化、一定意义上的指导性计划,财政政策与货币发行、价格调控、节能环保等等,这些对于健康的市场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可能通过微观的经济自由而自动实现,必须通过政府的管理才能完成,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保障。下放了微观的经济权力,就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使政府集中精力解决这些宏观问题,有利于机构的精简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产生廉洁高效的政府。

2.群众福利问题,也必须通过宏观管理解决。如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扶贫济困、社会保险等等,应该通过转移支付来进行。《决定》在这些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是现代公有制的重要体现。

3.调节社会收入应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决定社会收入最根本的依据应该是经济学的价值观。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润是资本创造的,利润应该归资本家所有,这在私有制社会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经济规则。政府不加过问也是一种管理,是放任、保护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其结论应该是“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建立没有个人所有权的传统公有制,形成了政府管理一切的局面。两种理论互相对立,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分歧。解决这个矛盾应该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决定》提出了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出了科学分配的问题。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观念——形成“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

七、现代公有制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财富的性质、它的创造与分配的系统理论,是决定社会形态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是传统公有制的理论基础;效用—需求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的理论根源。现在,是应该把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了。二者的结合会产生更加科学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观念,形成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传统公有制的现代公有制社会。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学界已经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意识到了发展与完善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科学地发展与完善劳动价值论,是当代经济学的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

劳动价值论的要害在于:把商品的二因素确定为使用价值与价值,而实际上商品的二因素是物质因素与劳动因素,它们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根本原因。因此,价值分析应该从商品的二因素出发,分别说明物质因素与劳动因素对价值的作用。商品物质因素的价值表现是效用与需求,需求的量化是“需求度”;劳动因素的价值表现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现为劳动力及其效率。二者的结合会产生更加科学的价值观,并形成一个量化的价值公式⑥:

V=■DLK(n为加工次数)

V是商品的价值,D是对商品的需求度,L是劳动力价值,K是劳动效率、表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包括价值构成与技术构成)。它们的乘积DLK即是效用—需求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融合与统一。既能够准确地说明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也能够说明第三产业的价值。其中,劳动力L是价值的主体,是唯一可以用元、美元、卢布等价值单位表示的元素;其它价值元素D、K是纯数量,它们都是为劳动力服务的,没有劳动力价值它们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形成了“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L,需求价值D,科学技术的价值K,管理劳动、资本的价值LK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都可以从这个公式中体现出来。既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决定》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思想原则⑥。

(二)剩余价值的劳、资共享是现代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一样,也存在一定的偏颇:仅仅说明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没有说明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人的劳动力为什么除了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价值之外还会有剩余?原因在于劳动的占有性。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变换不是如物理、化学那样的物质变换:它们遵守物质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不会有任何“剩余”的。人类劳动所发生的物质变换与此不同,人在这种变换中是占有着自然界的物质或能量,它们总会高于人的劳动力支出。生产资料中的这种自然的秉赋使它具有高于其自身价值的“潜在价值”。是生产资料中的潜在价值与剩余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与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既不应该由资本家独享、也不应该由劳动者独享,而应该是劳、资共享。劳动者是大多数,应该是分享剩余价值的主体。这样,劳动者就会在生产的循环中不断获得、增加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资本与劳动之间合作与协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一个由劳动者、管理者、资产者共同占有的现代公有制社会⑦。

价值理论的科学化,才能形成共同富裕的现代公有制,并使之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否则,按照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即使共同富裕了也不可能保持长久,最终为贫富悬殊所代替。中国历史上的“兴亡周期律”、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所造成的。劳、资共享的价值观既符合科学的经济学规律,又能够破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就社会主义改革而言,它不再否定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而是形成普遍的、公正与公平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是现代公有制的理论基础。目前,这个价值观还处在萌芽状态,需要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只有如此,才可以消除意识形态的对立,消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需要改革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可能终结于资本主义社会,否则就会停滞、老化和腐朽。

八、以现代公有制说明改革与发展

(一)国企与民企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与民企之争从未停止过。好像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而民营企业是资本主义的,国企是主体、民企是补充,否则就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国企的改革,也限制着民企的发展。《决定》进一步把二者同样对待,说明需要进一步把二者的性质统一起来。以现代公有制的观念看来,不管国企与民企,都不能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国企是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它不是先进的而是原始、落后的,需要产权下放到个人,形成现代公有制,才能使之产生强大的生产活力,并克服不正之风。

民企与此相反,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但劳动者往往缺乏它。如果能够贯彻剩余价值共享的分配原则,在生产的发展中给员工恰当地配置一定的股份。一方面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既提高效率、也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并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出贡献。这样的企业难道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么?显然不能再那样认识了。这种分配规则,必然带动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也是改革的初衷),使私营企业逐渐升华为现代公有制企业。

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应该使国企与民企都向现代公有制前进,实现国企与民企的统一。二者就会得到同样的社会评价、同等的社会待遇,完成经济的彻底转型。这样,“混合经济”就会发展为“统一的现代公有制经济”了。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僦而就的,而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自觉自愿的改革发展过程。共产党的领导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是这个过程的必要条件。

(二)“公有制”与“共有制”的统一

传统公有制的观念认为,公有制必须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否则就不可能是公有制。现在看来,传统公有制本身也存在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可见要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是不可能的!要么是工作(劳动)中的个人占有、要么是个人所有权,二者必居其一。“公有制”实际上也是“共有制”,但前者是原始公有制、后者是现代公有制。

由此看来,股份制是现代公有制的必然形式。以前把股份制当作私有制的一种形式,是由于没有看到传统公有制中也存在着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当然,股份制也不一定都是公有制,关键在于科学的剩余价值分配观。有了这个分配观,私有制也可以发展为股份制;而没有这个分配观,即使股份制也会不断以大吃小,形成私有制。

(三)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传统的分配观念往往是在工资与利润之间进行选择。工资过高往往影响利润,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持续发展;利润过高又往往失去公平,影响工人的福利与社会公正。如果实现剩余价值的共享,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就会一致起来: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资本家与工人的工资会同步提高;而效益差的时候则会共同减少工资,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率以及共同的积累,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这就解决了工资过高造成的效率不足,经济发展“滞涨”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工资的差别应该体现出劳动效率;而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体现“占有”所得,应该体现公平。“劳动体现效率、占有体现公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可以实现了。

(四)城市与乡村的统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村人口在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居住和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与城市人口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是影响公平与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农村的土地承包开始的,而改革的红利惠及农村的却较少。《决定》提出“城乡一体化”是非常正确的,是形成普遍富裕、普遍幸福的重要课题。

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土地确权是这个问题的中心。以公平与公正的原则确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原则,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改革也是农民获得公平的土地承包权开始的,因此进行得比较顺利,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在,应该更加明确、深入和公平地确定农村人口的土地所有权。如前所说述,这种确权不是私有化而是公有制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在土地确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像过去的“解放区”那样,对农民的产权进行保护、引导、组织,形成“股份制”管理。并在金融、基础建设、医疗、教育、住房、水电供应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农村的生活接近于城市,“城乡一体化”就可以完成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发展和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巨大的利益之所在。没有这个基础,财富的创造和人类幸福都无从谈起。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个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决定》提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节约物质资源,反对铺张浪费,避免经济泡沫,删去国民经济的虚高部分,这些都是保护全民利益的。以往的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无原则地刺激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浪费经济学”,虽然经济发展了,却得不偿失。现在抑制一些高消费,治理环境污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节约经济学”,只有“节约”才会形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享大自然的赐予。

(六)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统一与差别

我国企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开放的程度,事业单位也应该跟上来。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不同在于:它是服务性、非盈利性的,必须加大国家投入,体现公共利益。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一样,应该实现一定的个人产权。在此基础上形成管理与经营的自主权,这对于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宏观管理需要加强,包括限制盈利性,制定服务标准与价格标准,加强内部的管理与监督等。国家确定了这些宏观的东西,微观管理应该由当事者自由决定,并实行一定的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胜劣汰。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事业单位。否则,国家的直接管理同样也会产生体制僵化与不正之风。只有打造现代公有制的事业单位,才能解决目前事业单位的那些问题。

(七)小微企业是现代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微企业是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们规模小、利润少、分散、利民,所吸收的就业却是大量的。它们促进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是惠及大多数人、形成普遍富裕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微企业实际上具有现代公有制的性质。现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发展小微企业,它们机动灵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时候小企业也可以办大事、甚至有大的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化”也可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与现代公有制的原则是吻合的。

(八)进一步改革开放与现代公有制的统一

改革开放是无止境的,现代公有制是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应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先进与科学的东西,并有所发展与前进。现代公有制是普遍的、公平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完全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会形成更加自由与开放的市场,包括国际贸易的大市场。一切先进的社会科学成果与自然科学成果更是现代公有制所能够吸收与包容的。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直到世界大同。

九、民主与法制:现代公有制的上层建筑

民主与法制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民主与法制的基础又是什么?应该是现代的产权制度。

民主,一般是指政治的民主,如言论自由、党派竞争、民主选举等等。这些政治的民主必须有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否则就会成为不实际的虚伪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忌讳谈论经济的民主,但是经济实力又决定着政治的实力——它决定着话语权、媒体权、选举的组织与操控权等等。这种民主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保障,而不可能是真正的人民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也有它进步的一面:它推翻了封建王权,宣扬了普遍的民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政党,仅仅停留在抽象民主就非常不够了。社会主义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富裕的经济的民主。

经济的民主首先来自于基层,在具体的经济单位中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产权,必然促使基层的财务、政务公开,吸收广大劳动者的意见并接受他们的监督,民主地决定领导人。这样就会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究效率、又体现公平的经济单位。它是社会的“细胞”,必然会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基层的民主可以推选出优秀的民意代表,发现在生产与社会活动中的优秀人才。他们被挑选到高层的权力机构中,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制度就可以体现全民的民主。这种体制比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更加扎实、高效,既体现了经济的民主、也体现了政治的民主。

法制,法律的基础是财产的所有权制度,它是一切法律的前提。只有社会财产权不再受行政权力的制约,法律机构才能独立、公正地执法。现代公有制肯定了财产的个人所有权制度,可以形成群众性的法律监督。必然会促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的法制会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

十、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与完善

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贯彻。经济学的价值观价与此密切相关,是思想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使之切合当代社会的实际,会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魅力、新的光芒。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可以实现劳、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自由、民主、平等、公平与正义也就有了经济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就可以发扬光大了。

“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观”的科学性使之具有普遍性。这个理论不再过“左”,有可能为资本主义所接受,通过经济改良而“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所谓“和平演变”就不再是单向的、而且可以是双向的了。

十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一)毛泽东思想与现代公有制的统一

中国革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取得的。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政权。毛泽东除了他的军事天才以外,在政治上主要是靠“土地革命”。但“土地革命”在马克思的“本本”里是找不到的,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情急生智,不断实践、不断“试错”产生出来的。平分土地,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只能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平均地权”来加以定义,土地革命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西方的民主革命从来没有提出过产权革命,现在,在新形势下,土地革命的性质需要重新考量。

土地革命不是否定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恰恰相反,是人人都取得生产资料(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包括被推翻的地主在内。甚至贫农分好田、地主分坏田也要纠正。土地革命以后,农民不再受地主的压迫,解放了自己的劳动。不劳动的人给他土地所有权,也必须去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土地革命以后的社会,是大家共同占有、共同劳动的社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央苏区,虽然战事频仍,但是从1932年到1933年,赣南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增加了15%,闽浙赣苏区则增加了20%!⑧;解放战争时期实行了普遍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生产更是蒸蒸日上,与国统区的贫富悬殊,通货膨胀,民生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与前苏联的革命相比:中国革命经过了三十年艰难的历程。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只有革命、没有建设。前苏联是先革命、后建设,我国则是革命和建设同步进行。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的结合,维持了长期的、持久的革命战争,最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倒了占压倒力量的敌人。

经济的民主主义保障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但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符合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理论,是区别于传统公有制的现代公有制。毛泽东思想与此不谋而合,是实践现代公有制的先驱。

(二)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

邓小平是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民主革命在老一代革命家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解放后以传统公有制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后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邓小平理论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为着眼点,又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为前提,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公有制的理论框架,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个人产权,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看来,邓小平理论应该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⑨。

(三)“三个代表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继续与发展

我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继承与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先进性、群众性、科学性。使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也保持了社会的健康与稳定。“科学发展观”更进一步确定了各方面的平衡发展,高科技发展,吸收现代的科技成果,加快了经济的升级与转形。这些使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在短短的30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问题与困难也是层出不穷的。环境的污染、不正之风的严重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在考验着我们的决心与智慧。

(四)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公有制

新一代党中央提出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改革方案,既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既有一系列顶层设计,又应该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依托:公有制理论的现代化,价值理论的科学化。可以说,从革命到改革,我们都是在推动中国国家的崛起,都是用中国人民的奋斗、牺牲,勤劳与智慧,描绘一条伟大的中国龙,实现一个伟大的中国梦。目前这条龙的巨大身躯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她还没有获得一个新的旗帜而“活”起来,原因是还没有给她“点睛”。符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唯物论与政治经济学应该是“点睛”之笔,可以使这条龙自动地、永远地、生龙活虎的发展下去。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这两只明亮的眼睛,资本主义的陷阱、传统公有制的迷途,都可以使这条巨龙病入膏肓。

(五)共产主义与“社会个人所有制”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认为,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否定“个人所有制”。他的一段名言是在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中批判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的污蔑时说的:“他们叫喊说,公社想消灭构成全部文明基础的所有权!是的,诸位先生,公社曾想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权。它曾想剥夺剥削者,它曾想把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工具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集体劳动的工具,以实现个人所有权。但这是共产主义、‘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啊!”⑩。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是要实现“个人所有权”的!因为它是“构成全部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啊!他对私有制的批判,决不是对个人所有制的批判,只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成果,是否定了“劳动占有”、“工作占有”的占有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否定了个人所有制、就否定了人类五千年来的进化史,是最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的奋斗目标怎么可能是原始社会呢?那是最落后的社会形态啊!不错,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称颂过原始公有制,但是,他们在称颂中更有批判。马克思是这样描述原始的“亚细亚公社”的:“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和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②473页。我们看,原始公有制是“世袭的占有者”啊!谁会对这种社会制度感兴趣呢?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公有制决不是原始公有制,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循环的、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代公有制!恩格斯借助于摩尔根的话说:“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④175页。这种“更高级形式”即是现代的社会形式、而不可能是原始社会形式了。

“私有制”是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上的社会,但它是不平等、不公平,充满了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从奴隶制、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都是如此,但它们都是优于原始社会的,“曾经”是进步的,否则就不可能占有历史的一席之地。它们也是依次进化的,一个比一个更加先进:封建制优于奴隶制、资本主义优于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的最高峰,它推翻了世袭的王权,推动了人类的民主与自由,使生产力高度发展,为现代公有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实现公平的、普遍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联合。人类社会不可能使剥削与压迫永远存在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也是必然要灭亡的。

这样看来,共产主义也必然存在着“社会个人所有制”,但它不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是“按需分配”生产资料,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与政治的自由,以实现创造社会财富与个人幸福的目标。个人的发展也是其它人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思想境界将更加高尚。一个团结互助、和谐美满、幸福而又发达的社会,难道不是以现代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历年GDP数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L/OL].百度文库,2014-1-20.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70-520.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5.

[4] 王孟山.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9):126.

[5] 马克思.资本论[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6] 王孟山.商品价值概论[J].中外企业家,2013,(2):226-238.

[7] 王孟山.剩余价值的科学分配—现代公有制社会[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1):93.

[8] 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G].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王孟山.邓小平理论——现代公有制理论的雏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134.

[10]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G].马克思恩格斯四卷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

(责任编辑:王兰爽)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