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内隐学习与运动技能习得关系研究现状

任静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内隐学习与运动技能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内隐学习特征、在其他学科应用和与外显学习的关系作为研究背景。对国内外运动技能、体育项目中运用内隐学习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完善内隐学习与技能习得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内隐学习 运动技能 技能习得 外显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65—04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项目,编号:14YCTCJY053。

作者简介:任静(1987~),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A.S.Reber于1967年在其硕士论文《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提出的。在这篇文章里Reber 创造性地设计发明了人工语法,后来大家公认这种语法为Reber 语法。一般而言,当环境刺激以某种结构出现时,人们会试图了解和掌握这种结构, 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结构对环境刺激作出适当反应[1]。但是,Reber 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刺激以某种结构出现时,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适当反应。在人工语法范式的帮助下,心理学界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发现不仅为心理学研究开拓出一片新领域,而且是学习领域的一次革命。内隐学习不仅对教育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其研究成果还直接渗透到教育的第一线,为具体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指引了方向。

1 内隐学习的理论分析

1.1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外显认知研究的发展与内隐认知研究存在内在联系。恰恰因为在对外显认知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常规认知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人们便开始跨入内隐认知领域的研究。大约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思想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人们对意识研究的兴趣被重新掀起,仅仅靠去推测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功能关系已经无法使心理学家满足, 他们还想竭尽全力找出在理解刺激和反应间起到中间作用的内部心理结构与机制。研究者们很快发现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些心理结构和机制存在意识之外, 是无法通过自主控制和内省的方法进行研究。伴随着研究的深一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类外显认知系统之外,内隐认知是另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机制,它是人们认知体系中最初级和最基本的行为调节器, 而且对外显认知机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郭秀艳(2004)表明内隐学习是与常规外显学习不同的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它是通过有机体与环境相接触,没有目的、自动地获取事件或者客体之间结构关系的一个过程。张卫(2001)在内隐学习过程中指出,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表述影响控制他们行为的那些规则是什么, 但是却逐渐学会了这种规则。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后,认知心理领域内最受关注的和最热门的课题就是内隐学习, 此课题也对认知心理学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的极其重要课题中的一个。

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 内隐和外显学习应该位于学习这条连续坐标轴上,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理论上,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你可以从该坐标轴上找出明确的界线, 以割断两者的内部关系。内隐认知系统与外显认知系统应当视为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功能系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外显的元素多一些,例如,当任务的完成需要努力、制定计划、验证假设时;而在其他条件下,内隐的元素多一些,例如,儿童早期的语言形成与社会化等典型的现象。但在任何类型的复杂的认知过程中,都应由内隐与外显组成, 不应该用简单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来鉴外显和内隐学习。事实上,内隐和外显学习不仅难以完全分离,而且在功能上二者也不是完全分离的, 它们存在复杂的关系。Mathews(1989)最早用实验证明了内隐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协同关系。后经多位专家实验也暗示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混杂一起的,各种学习任务可能都处在内隐、外显学习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如图1。

连续体图表示:大部分学习任务既包含外显学习,也包含内隐学习, 趋近两端用虚线表示没有完全的内隐学习和完全的外显学习[3]。Reber&Lewis 的字谜研究首先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随着参与者的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改善,他们还内隐式地习得了更丰富的规则性知识。Berry&Dienes(1993)也指出,内隐知识在复杂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总是领航于外显知识。国内学者杨治良等(1998)用钢筋混凝土模型形象地解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郭秀艳和崔光成(2002)对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研究表明,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体现在内隐学习的本质性特征理解性上, 他们还推测, 两者在一段时间练习后,会在加工过程的某一点上交融,从而导致内隐知识的可意识性;并且,在两者交融之前,内隐与外显学习是并行上升的,只不过外显知识始终落后于内隐知识而已。郭秀艳和杨治良近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复杂的任务学习中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真是的存在着,而且,这种作用是比较复杂的,通常表现为四种情况:从贡献上可分为大、小;从作用上可分为冲突与协同。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两者时而相互协同,时而相互冲突,有时外显贡献大,有时内隐贡献大,它们各自贡献的大小决定于学习材料。

1.2 内隐学习的特征

1.2.1 自动性

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是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方面, 即内隐学习会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的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自动性, 才揭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而内隐学习通常的产物———缄默知识的特点,则可以深化我们对自动性这一特征的理解。缄默知识的首要特征是这种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内隐学习一般会自动发生无需个体有意识的去发现环境中的复杂规则。

1.2.2 抽象性

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很好的证明了其抽象特征。

1.2.3 理解性

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 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例如Reber 等(1994)对人工语法的词语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被试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内隐地发展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规则知识。这就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

1.2.4 抗干扰性

内隐学习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 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 的影响)、平均性(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1.2.5 三高特征

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体现在内隐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 具有较高的迁移异化能力。而高潜力特征的发现这来源于内隐学习仅使用显著特征分类, 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具有高选择力的资源尚待开发。最后有研究者还运用信息论的方法证明了缄默知识传递具有高效性[6]。

2 内隐学习理论在其他学科应用的研究现状

内隐学习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起初,Reber、Allen、Mathews 等人连年发表了这一课题的论文和报告,是人们对内隐学习有利初步的了解。此后,国内外研究者紧随其后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内隐学习的定义、本质、特征、影响因素、应用等方面都进行过详细深入的研究,使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查阅的文献中了解,国内外研究者对内隐学习在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应用都做过相关研究。

3 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现状

3.1 国外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现状

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方面的研究最初是在研究健忘症病人时发现的。Milner和Corkin(1968)的研究指出,病人的记忆力明显受损,不能够想起刚发生的事,可是在动作技能上与正常人的学习和保持水平相当。Tranel 等(1994)也证明运动技能是内隐式的学习。在对中央颜叶受损的健忘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即便是患者在外在表现上不尽人意, 可是他们在学习追踪旋转任务的表现上是正常的。尤其是有位颜叶中部、后部都受损的男性患者,在对其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证明,他的感觉运动技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

国外上许多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对内隐学习的理论性依据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有意识地学习的同时,期间还会无意识地习得有关情感、信念、态度、兴趣、理想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无意的、自发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要比有意识的学习更广泛和深远。

洛扎诺夫通过教育实验研究创建了无意识的暗示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内隐学习理论的发展。他认为:人的理性和感性、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的,一切理智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影响下,想要提高人的心理行为活动效率,就必须充分利用、开发人的无意识。之前的填鸭式教学,以灌输为主,强调了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而忽略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学生技能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他创建了新意的非理性主义教学模式———暗示教学。内隐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无意识,或者称为潜意识,即人的心理不仅仅存在有意识,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开发的潜意识领域,他构成了心理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对人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Nilsson(1992)等人对正常人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进行了研究。他以可能出现与不可能出现的物体图像为基础,组织实施了被称作“动作决定任务”的实验来评价动态信息的内隐加工。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动作中自然动作的启动是有可能的,而不自然的、歪曲的动作并没有显示出启动现象。这就说明了被试者的运动判断中存在有内隐加工[7]。

美国棒球运动的学者Baumeister(1985)研究发现:那些事前通知手的移动过程以及步骤的完成需要集中精力的学生与没有给予任何事前指导的学生相比,前者效果不如后者。通过给予学生奖金等激励措施的对成绩带了负面的影响, 因为这样使得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执行任务的步骤,自我意识被提高,行为的自动属性被损害,导致作业不稳定。Master(1992)比较了人们内隐学习或者外显学习或高尔夫投球的技能。比较结果表明,当高度紧张状态下,成绩没有降低的是内隐学习组。所以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在内隐学会的技能上可能发生自动瓦解较少,但有损害的却是对外显学会的规则知识。

Mcleod 和Dimes(1993)证实:物理技能里面的跑步抓板球这类活动可以保持一个确定三角法函数。一些儿童学习此规则仅可以通过板球而不是外显形成的这个规则的假设。Mcleod.Altman 和Goode(1995)研究还表明,“一个展示内隐及外显加工力量的对比的醒目的例子就是从科学努力来讲就要花数十年的心血的儿童轻松发现的规则”。

国外研究者立根与内隐学习研究范式的基础, 以正常人和健忘症患者为被试对象进行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确实存在, 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

3.2 我国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现状随着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领域的深入研究, 体育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学习在体育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如国内学者任杰(2000)、范文杰(2001)以及丁俊武(2002)等纷纷提出,将内隐学习的思想关注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中。具体来说,内隐学习对体育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发挥内隐学习作用,提供多种练习环境。范文杰(2001)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应该在儿童早期进行多项或单项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因为这对促进学生对以后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好处。另外,对学生或运动员的训练应该让练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练习, 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学习中。任杰和章建成(2000)也提出,如果学习者能够内隐的获得环境规则知识, 我们就没必要在他们练习时去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学习者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线索,指明环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让学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练习。运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丰富的练习环境以及大量的实战环境。只有突破时间、形式上的障碍,在各方面营造内隐学习的条件、氛围,才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8]。另一方面,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隐学习的研究表明,人们完全有能力去把握运动技能中暗含的动作要领及规则,于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范文杰,2001)。丁俊武、周志俊和任杰(2002)也认为广大体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更为宽松自然的方法。

就如何在教育中运用内隐学习的问题, 众多专家学者还进行了这样的讨论与分析。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指导。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如何有效获得知识,首先要保证相关指导对与学习的有效刺激,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如在游泳教学时,使用生活化的指导用语———找浮起来的感觉, 比控制身体肌肉更能刺激学生的无意识内隐学习, 进而掌握无意识的控制身体肌肉的规律。其次,外显训练阶段的恰当结合。再次,要让活动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当前教育提倡的“做中学”是以活动贯穿学习始终从而有效利用内隐学习的最好例证。最后, 内隐学习的适度迁移。目前的研究表明,学习成果的迁移是适度且有限的,教师在对于无意识知识的迁移要有耐心、有准备。

4 体育项目中内隐学习应用的研究现状

从内隐学习被发现至今, 已经有众多学者对其在运动技能领域进行研究, 也用相关实验证明了内隐学习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影响。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内隐学习的应用:郭宇刚(2007)等学者证明了在《乒乓球项目中内隐学习效果的探讨》中内隐学习的存在, 研究表明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掌握规则知识的影响。证实了此不同学习方法都能够提高被试的成绩,内隐学习效率基本上接近外显学习。研究还证明了在重复概率但规则不同下两组被测试学习的效果, 结果表明两组的被测试者都已经会利用规则知识。但是如果是模糊的规则条件下,外隐学习的效果要差于内隐学习[9]。

田径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刘永东等研究者(2007)的《内隐学习机制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表明,把内隐学习机制辅助教学应用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 可以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利用内隐学习方法获得的运动技能会保持相对更长时间,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持久力。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与外显学习同步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将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割裂开来, 而是应该了解其内在联系性和技能的连续性[10]。

武术教学过程中内隐学习的应用:陈庆合(2008)等研究者在《内隐学习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中表明,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要想真正练习到“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境界,必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使用各种可能的教学手段,创设许多不同的练习环境,通过多种暗示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练习过程中无意识心理倾向,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挖掘其闲置的潜力,提高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没有学习负担和充满乐趣的良好意识状态,进而迅速掌握海量的武术知识与技能, 使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恰到好处,进而加速学习进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1]。

篮球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武松朋(2010)等研究者在《内隐学习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表明,采用内隐学习和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外显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都是利用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共同作用来获取篮球的规则知识。但是通过内隐学习为主要手段, 外显学习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 利用媒体动、静态图示引导、暗示教学法和表象练习法等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内隐学习提供更多内隐学习的环境, 从而在学习篮球技术的过程中能进行更多无意识的内隐学习[12]。丁焕香、马爱国(2010)在《内隐与外显学习对篮球战术决策影响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在获得篮球战术决策过程中, 无论在高复杂性情境下还是在低复杂性情境下,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以及混合学习中均表现出显著的绩效;还发现外显和内隐学习与情景复杂性有相互作用,当处于低复杂性情境下,外显学习不如内隐学习效果好;在高复杂性的情境下,内隐学习不如外显学习效果好;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表现为协同效应[13]。

健美操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李亮(2010)等研究者在《内隐学习机制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利用内隐学习法其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式的教学。图示教学法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其养成主动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学生健美操的考核成绩和其得到的实际锻炼大大提高。内隐学习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内隐学习的机制,其对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具有很好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放松的身心状态中发展思维,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学习效率加速提高。内隐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内驱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4]。

在排球教学中内隐学习也有相应的应用:李焕斌(2010)在《内隐学习理论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运用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排球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如何才能将内隐学习的理论有效地融合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其中相关论述的较为抽象[15]。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的逻辑起点不是探讨内隐学习与外显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辩证地诠释基于内隐学习的突出外显教学效果的机理, 而是要么只注重与强调内隐学习功能而忽视了外显练习作用;要么把内隐学习与外显教学的“内外在”联系割裂开来,将二者等量齐观来比较,从而归纳出内隐学习施教效果优于外显教学方法的荒谬结论。很显然,上述研究尚未能把握运动表象与技能习得的内在微观深层联系, 进而揭示形成清晰正确的动作表象对技能习得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2.

[2]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6-763.

[3]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2-253.

[4]7D.7C.7Berry,&Z.7Dimes(1993).implicit7Learning:"Theoretical7and7L,mpiri-cal7Issues[J].Hillsdale,NJ:L,rlbaurn.71993:1-36.

[5]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90-314.

[6]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7-117.

[7]M.7J.7Nissen,&7P.7Bullemer(1987).Attentional7Requirements7of7Learning:L,videncebfromb1´erfonnancebMeasure [J].CognitivebPsychology,1987(1).

[8]任杰.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与分心练习———对应激的抵御[J].体育科学(运动心理学),2001(3):71-b74.

[9]郭宇刚.乒乓球项目中内隐学习效果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7(3):59-62.

[10]刘永东.内隐学习机制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108-110.

[11]陈庆合.内隐学习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08b(8):72-75.

[12]武松朋.内隐学习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马爱国,丁焕香.内隐与外显学习对篮球战术决策影响的初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b(2):171-174.

[14]李亮.内隐学习机制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37-138.

[15]李焕斌.内隐学习理论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