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伟亮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集体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参与意识,这对于其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拓展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参与渠道,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大学生发展;培养路径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0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16—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课题号:2011SJD880133。
收稿日期:2014—07—26
作者简介:瞿伟亮(1981—),男,河南安阳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多,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转变,其工作重点不再是规模,而是转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大学生如何才能更适应社会?哪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积极参与行为密切相关,无论是其对专业学习的参与,还是对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抑或是对人际交往的参与等,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促使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希望从参与意识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出发,基于学生工作的视角,以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仅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还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觉悟、社会实践能力和健康的体魄等各种基本素质,并且拥有使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活动来实现。当前,艺术院校学生在文化素质、集体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参与,这对于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非常不利。
(一)重实践、轻理论,对于政治理论等文化课参与度不高
与其他综合型大学的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文学课、英语课等文化理论课,很多学生即使迫于学分的压力走进了课堂,但呈现的却是一种人在课堂之中、心在课堂之外的状态,缺乏对这些课程的参与意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的思维而忽视理论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理论文化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高校的政治理论文化课教育直接关系到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其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政治理论文化课等方面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关系到其能否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政治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更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乃至全面发展。
(二)过于强调个人特色,对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
艺术院校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主体的,因此,艺术院校学生一般更强调个人特色,自我意识更加张扬。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对于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这导致艺术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意识不强,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参与意识。大多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参与与个人奖学金、入党、评优等有关系的集体活动,并且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是被动的参与;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个体的竞争观念突出,而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这种过于关注个人特色的功利化倾向影响了艺术院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重视专业比赛,参与其他社会实践的意识不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将校内专业学习与校外实践、实践课堂和理论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广泛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能够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南京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义务支教类、公益演出类、社会调查类、社区服务类、艺术实践比赛类等。艺术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方面主要倾向于参加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评奖评优等专业比赛活动。他们认为,只有学好专业,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其他的可以工作后再学。这就导致艺术院校的学生仅仅对专业比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
二、参与意识的培养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和多维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学校环境、教学管理、师生互动和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因素应该是学生的参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学者罗伯特·佩斯提出了努力质量理论(QualityofEffort),指出学生在学习、与同学或教师互动等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努力越多,从大学体验中得到的收获就会越多。但是,大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是建立在其对于该项活动有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会激发其更强的参与意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有利于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与意识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发展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可以使其将浓厚的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摒弃盲目自大的个人特色,从而获得个人在集体中的认同感和满足感。通过参与意识的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也可以积极地融入社会,走出自我的狭隘圈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形成稳定、完善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二)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必然会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艺术院校学术气氛。参与意识增强的艺术院校大学生也会更加重视专业学术知识和艺术实践知识的学习,在努力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专业方面的学术讨论和研究,不断探索新问题,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地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面向社会开展的公益性、学术性等校园活动的参与意识,不仅有利于其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其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将艺术与社会结合,领会我国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教育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也不例外,其重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因为具有参与意识的大学生才会在各种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充分地利用一切合法、合理的条件有计划地参与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艺术院校应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创新潜能,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的路径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机构,是大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根据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的现状和特点,笔者尝试提出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所助益。
(一)尊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培养其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兴趣是参与的源动力,所以,学校教育教学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而培养其参与意识。艺术院校大学生相对比较感性,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具有强烈的进一步认识的需要。所以,培养其参与意识要从兴趣着手,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点,逐步地进行兴趣的培养,进而实现对其参与意识的培养。这样既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相对宽松、舒服的环境中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活动。例如:艺术院校开设游戏设计专业,很多喜欢游戏的学生选择了这样的专业学习方向。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针对其兴趣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碍于传统教育理念而不敢尝试,进而扼杀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坚持以人为本,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而且这种渴望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变得更加深层。”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因为文化课不好而学习艺术,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因为文化课不好而不被教师和家长重视,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很多事情丧失信心,缺乏兴趣。进入大学后,这种心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对于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说,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时间较多,必须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愿意接近教师,乐于参与活动,从而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艺术院校思政课中增加学生喜欢、擅长的传统曲艺形式的表演,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鼓励学生展现自我,提高其学习兴趣。
(三)创新政治文化课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艺术院校大学生所特有的形象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等特征要求政治理论文化课教学要关注其内在需求,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教学。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因贴近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针对性和现实性强、课程内容相对灵活等特点,使艺术院校大学生对其的喜欢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喜欢的表演、歌唱、绘画和摄影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找到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切入点,也将思政理论课和专业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笔者就在思修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摄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连续两年开展“用镜头捕捉美丽瞬间,用感动温暖百年南艺”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认同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两届比赛收到作品3000幅。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参与意识,同时,也从思想教育、专业发展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拓展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参与渠道,在实践中培养其参与意识
艺术院校大学生兴趣比较广泛,喜欢新生事物,排斥呆板守旧。因此,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要拓展艺术类大学生喜欢的参与渠道,保障参与渠道的畅通和多样化,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参与平台。例如:可以积极地开展艺术支教、让艺术走进社区、用艺术传承红色文化等与艺术院校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班忠玉.人文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胡渝.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诸因素[J].高等建筑教育,2006(1).
[3]王振国,李亚楠.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胡伯项,刘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5]杨李娜.我国女大学生发展特征探讨[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8).
[6]张丽娟.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