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三个向度

天晓静

[摘要]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理论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主要在三个向度展开: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实践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智慧培养需从顶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型 卓越人才 实践智慧培养向度

[作者简介]吴晓静(1977-),女,江苏睢宁人,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研究”(项目编号:LX2014Y078)、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项目编号:14FYHZD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108-03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工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立足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专业点,采取各具专业特色的改革措施,在卓越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其中,卓越工程人才区别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理论水平上,更突出的是工程实践智慧的养成。文章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结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总结,依据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力图通过对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内在追求的基本向度的分析,探讨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理论依据。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区别于纯粹科学技术的人类知识,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后来的研究者由于立足点不同,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解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奥迪为代表的强调“理性”者,将实践智慧看做理智的一种形式,认为实践智慧是追求合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强调“行动”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实际采取的“动态的、顿悟的、灵活的”行动;以邓恩为代表的强调“德性”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区别于缺乏道德意识的技术倾向的一种追求“善”的行动倾向。可以说,以上三种观点各自强调实践智慧的某一方面。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概念区别于心理学上的“实践智力”或“实践能力”,既强调追求实践知识的合理性,也强调对实践情境的感知、辨别和顿悟,还强调实践行为彰显的道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实践领域的“知”“情”“意”研究。实质上,教育学上的实践智慧追求与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理念在深层次上是相契合的。

2.实践经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1世纪所需要的工程师是建立在重视数学与科学的基础上,侧重强调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的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简言之,卓越人才的核心素质在于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和设计研发的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突出应用型特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德性素养三个方面。所谓工程实践能力,指建立在专业知识、学科实验、实习基础上的基本技能和建立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及企业生产实习基础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学界一般将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和工程设计研发层。可见,工程实践能力应当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两个层次。工程创新能力指通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企业轮岗训练、工程项目实践而获得的工程设计、研发、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即工程设计研发层。德性素养既包括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也包括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集体利益观念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德性养成则贯穿于应用型卓越人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共同体现在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结构上。

二、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三个基本向度

1.知行合一: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知行合一”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主要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其本旨在于倡导道德认识(知)与道德实践(行)的结合,这对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智慧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谓工程,即制器、造物的过程。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工程实践,因此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工程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并能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处理工程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首先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而且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敏锐地意识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具备熟练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建立在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上的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体系,如良好的适用岗位变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另外,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善于运用工程思维。相对于把认识对象分解、细化,对其分别加以研究的科学思维而言,工程思维更侧重于把经过分解、细化的认识对象按其客观要求重新组合加以研究,通过综合达到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种运用工程思维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把实践经验再次上升到理性认知过程,实质上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更高表现形式。

2.厚积薄发:由继承到创新的凝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校重要的功能之一,继承是前提、基础,创新是关键、开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二体。继承绝非因循守旧,创新也不意味着否定一切,推倒重来。真正的创新是在认可过去的前提下的新作为,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世界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尔教授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21世纪,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人群。高校卓越人才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继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工程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一种凝练。这一过程经历两个阶段: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学中做”,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传承方式,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反思,将工程实践技术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进入工程设计、研发、创造的环节才是创新能力的升华。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包括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从事创造性活动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行为是工程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是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关键所在。

3.群己之间:从个体利益到群体利益的升华。应用型卓越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卓越”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便是人才培养的道德标准。古人认为,优秀人才的道德标准所表现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也应该是当前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在德性教养方面追求的“至善”境界。作为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程实践者,卓越人才面对的是工程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和运作现场,这不仅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责任心等个人内在修养,而且需要他们在群己之间的关系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由“内省”到“外铄”的历练,具备团队精神,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注重团队的创造性合作,在竞争中养成团队进取心,在默契合作中勇于担当,乐于分享。

三、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路径

1.高校育人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相结合,做好顶层课程设计。在卓越人才培养问题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应将以下三方面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卓越人才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第4年在企业实践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就要求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将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该行业的社会通用标准及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应用型特点,进行差异性定位,做好卓越人才课程体系统筹设计。为突出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的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德性素养三要素为着力点,在课程方案制订、考核、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校内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践训练的关系,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2.内外联动,改革教学模式。“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又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打造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外联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另一方面指课内学习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两个层次都是强调建立在“做中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总结与反思,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以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要实现内外联动,需要搭建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一是搭建一个课内外联动的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为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社团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卓越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各种学生社团和创业基地,为人才丰富和多样化发展提供舞台。二是提供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为应用型卓越人才学习期间至少提供1年左右的见习、实习机会,使他们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场所,从参与项目设计、改造、生产制造、质检试验、安装调试及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政校企相结合,保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应用型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目前正突破传统观念,力图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特别是校地间的深度合作,发挥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首先,“校政合作”指“高校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协作联动”;“校地合作”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地方政府在金融、经济、文化等产业领域,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依托,从而实现校地的互动共赢。当前,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政合作”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各合作要素,确保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有保障地运转。其次,“校企合作”大力借鉴德国卓越人才培养经验,在办学定位上,切实推进企业的内在需求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办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组建合作机构,加强组织机制建设,而且要主动对接企业,策应企业人才需求,努力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这一纽带在产学研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应用型高校应将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依托政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在不断尝试、总结、反思、再尝试中创建各具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为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的智慧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2]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10).

[4]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5]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6]刘金存,“卓越计划”模式下的“校政合作”机制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