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职业伦理视阁下高校教师人格观剖析

袁鑫王巧玲张烨

[摘要]教师的人格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存在差异学生所持的观点、态度乃至行为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的价值观。健康的、积极的教师人格观应当与教师职业伦理要求相适应和协调,集中体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对差异性学生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休现为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意识,体现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伦理 高校教师人格观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袁鑫(1978-),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美国社会与文化、哲学;王巧玲(1984-),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张烨(1981-),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天津30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JDJ13-0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62-03

教师的责任在于育人,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高等教育处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最高层次,大学教师应具有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水准和全面素质,不但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应在人格修养、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要求,坚守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但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现象,个别教师没有秉承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启迪学生、宽容学生、悉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现状漠然视之,不顾情况地采用统一化、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期盼和不同的发展诉求,有的甚至态度刻板、生硬,受到了学生们的排斥。对这些问题,有人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滞后或教学方法不当,跟不上时代要求,很少有人从教师职业伦理这个内在的、基本的视阈,考量高校教师的人格观是否出现了偏差。

从职业伦理视阈看,人格观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观点、态度,亦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其本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秉承的价值观,是最应当关注的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素养之一。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转变为社会人,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仅仅专注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发展,而更应当从坚持正确的人格观出发,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审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从职业伦理视阈出发,对高校教师人格观进行认知与审视

伦理与道德含义相近,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为社会个体所认可的意识和规范。但伦理又与道德不同,伦理侧重的是人们广为认可并遵循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意识规范,而道德不一定是为人们广为认可的,而是侧重于个体认知和个体遵循的意识规范。不同个体、群体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具有自律性。伦理则要调整公共关系、公共领域的道德,具有他律性,要求公共领域内的人群共同遵守。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伦理要求,即都有本行业所认可并要求共同遵循的特定意识规范和基本道德良知,教师职业伦理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与教师职业角色相适应的人伦关系、意识规则、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心理基础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的统一体,具有生理特征和社会属性。生理学中的性格和人格意义相同,但性格只是展现了人格中的社会属性部分,忽视了人格中的生理属性部分。人格观就是对不同人的观点,不同的人格观将体现出对人的态度和相关行为方式的差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职业伦理支配下的特定人格观,都具有一定的人伦关系和行为规范。教师的人格观就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态度,尤其体现为对存在差异学生的不同态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的人格观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二、职业伦理视阈下,高校教师人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总体要求来肴,教师的人格观应当是催人奋进、健康积极的,应包含对大学生人格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责任等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

1.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关注。不同的社会个体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虽然在个性、气质和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有渴求知识、渴望成才的特征,都具有接受教化的需求与期盼。对此,高校教师应以正确的人格观、平等的态度关注他们,尤其要承认不同和差异,既鼓励他们存在的优势,也要悉心关照他们的弱势,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来自于教师的关注、关爱、鼓励和鞭策,都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触动,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理解。从顺应社会发展角度看,有些学生人格健康向上,值得提倡与培育,有些人格平凡低调,要予以优化,而有些学生人格则表现出相关缺陷,要努力克服。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作为可塑性强的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可以优化其人格发展。其中,高校教师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不同人格的大学生应理解差异,尤其理解缺陷和不足,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修正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可以成为其前进的重要动力,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发挥所长,特别是促使他们放弃自卑心理,主动改造提升自己。

3.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关爱。教师对大学生的关爱,可以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引导他们产生有益的情绪,优秀学生因此更加奋发,自卑学生亦能够鼓起前进的勇气。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首肯的态度,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力量。

4.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包容。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应当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而应当正视差异。这其中,教师的宽容之心、包容之意尤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思维较为成熟,能够敏感地感知到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言谈话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指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施以博爱的胸襟、宽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善待学生,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他们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善于全面考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点燃发展的火焰,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弥补不足,追求自我。

5.对大学生不同人格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人格有其生理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在环境的作用,促进人格的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感知性强、可塑性强、需求性强的人格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优点、有缺点,有先进、有滞后,有优势、有劣势,职业伦理决定了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施以人文关怀,要通过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教化,推动不同个性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三、职业伦理视阈下,高校教师人格观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职业伦理的支配下,教师不但具有对待不同学生的人格观,具有关爱、善待学生、启迪学生发展的理念、意识,还应当体现为具体的、健康的行为,体现为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其核心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柔性化理念,推动大学生团体发展。有学者研究表明,专制化管理的大学生团体班级秩序好,但气氛压抑,学生积极性不高;管理放任的大学生团体纪律涣散,学生发展无序、盲目;实行柔性化管理的大学生团体,学生自律性强,班级气氛融洽,创新思维活跃,发展后劲强。这说明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管理中,教师的柔性态度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学生团体的积极回应,从而表现出较好的团体发展态势。

2.以差异化观点,关爱不同个性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对象是不同的,有的性格张扬,热衷参与和表现;有的性格内敛,不善参与和互动。对待不同特征的学生,教师显然不能用同样的方式、一样的要求去对待他们,而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关爱态度。对于前者,应利用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但要注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善于规划;对于后者,应鼓励他们主动出击,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无论对待哪种个性的学生,都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找到前进道路,获得发展中的快乐。

3.以宽仁之心,推进学生健康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是精力旺盛,浮想联翩,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情感多于理智,敢想敢为,勇于尝试。由此,大学生也容易因冲动、感性而出现行为处事的疏漏、失误甚至错误,并表现出不足、缺憾或瑕疵,而这正是教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对待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应秉持包容、宽怀之心,要理解他们的失误甚至错误,包容他们的缺点和滞后,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症结,看到差距,扬鞭奋发。在对待存在错误的学生时,教师绝对不能厉声斥责,或不容辨驳地雷霆万钧,而是要选择对学生教育的时机、场所,运用适当的方式,用真心、善意去影响他们。当然,宽仁不是放纵,而是一种人文策略。

4.以平等意识,影响大学生发展。平等意识是教师人格观中最为基本的理念之一。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无论其性别、专业成绩、性格特点、进取心、家庭背景等情况存在多大的差别,教师都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在育人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如互动、研讨、交流等;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方案修改、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批评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良师,也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益友,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人生。

5.以现代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传统认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唯分数为发展标准,这种功利化思想使他们虽然可能成为技术、专业上的能手,但却有可能导致其理性、思想、道德和全面发展层面的缺失。因此,当代教师应当用现代的理念,正确对待有不同发展动向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提升,更要重视他们的性格走向;既要让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营养,更要使他们体验到人文、精神追求的快乐。要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博大、人生道路的宽广,善于引导不同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自主探索,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宝泉,达来.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人格差异分析及教学应对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杨欢欢,以人为本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格差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崔诣晨,王沛.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

[4]彭立威,马克思人格观的生态蕴含[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4).

[5]喻丰,彭凯平,董蕊,等,道德人格研究:范式与分歧[J].心理科学进展,2013( 12).

[6]王海林,董四代.试论杨时道德教化思想的现代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