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探析高年级作文教学法

浙江临海市永丰镇中心校(317027) 叶巧琳

小学高年级对作文的要求趋向成熟化,要求学生摆脱低年级看图说话式的简单写作,进入娴熟的书面表达状态。明确学生的写作需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

作文要求的严格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字数要求的增多,这就给不少学生带来了难题:学生或者达不到字数要求,或者为了凑足字数,写的内容与作文题目大相径庭。这些现状的背后是学生无话可写的茫然状态,准确地说,是学生缺乏充实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一次五年级测验中,试卷的作文题为《当流星划过》:流星划过天空,每个人都有许愿的机会,如果愿望可以成真,你会许下什么愿望呢?请以《当流星划过》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作文很不理想,一个学生说他的愿望是当一名钢琴家,然后就不知道写什么了。

同样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表示希望自己能快速长大,可以独自旅行,可以环游世界,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其实都是在重复表达相同的意思。这就是不懂得怎么写的问题。

其实,小学生活泼天真,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新鲜的东西太多,加上小学生充满童真的想象力,因此并不缺乏作文素材,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整理自己的素材,将它们运用到作文中。

至于“怎么写”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写作文时还带有口语表达的随性,不善于把握重点或者整理表达顺序,所以会出现重复表达、记流水账、语病多等毛病,使得作文索然无味。教师需要对症下药,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技巧,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

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小学生的习作要求往往十分具体,给了明确的写作对象。例如,描写自然景观的题目《二八月,看巧云》,还有写人的题目《我身边的小能人》等。学生缺乏素材的现状背后实际上是作文细节的缺乏,也就是说学生往往记得事件,却不能用细节填充,作文自然干瘪短小。

所以,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人物、观察环境、观察事物。例如,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拔河比赛》,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前两组学生拔河的时候,另外两组学生给他们加油呐喊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拔河的学生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学生拔河的时候很用力,手上和脚上的动作有什么;赢的一方为什么能够赢,他们是否开心,开心的表现是什么等。拔河结束后,参加拔河的学生和喝彩的学生进行轮换,举行第二次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学生还要说一说自己拔河时的心情和感受等。

不同的学生在拔河中的体验不同,对比赛过程中的行为评价也自然不同。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太瘦弱,拔河的时候被拉出去好多步,多亏强壮的同伴一直咬着牙坚持;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这一组听从组长的安排组织了队形,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获得胜利。

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边观察边感悟的习惯,这样观察到的事物才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并且留在作文中,成为具有特色、带有意义的情节内容,使作文变得充实。

三、作文技巧的教学

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它能够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思路,对学生的表情达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写作技巧的教学不是万能公式的教学,没有办法通过证明、推理表达出来,教师只能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方向的指引,让学生自己体悟。

笔者曾经在多种场合强调过教材的重要性。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学审美素养,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学习范例。教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编排而成的,不仅语言规范,艺术风格多样化,也考虑了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因而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最为贴近,也最容易被学生效仿。

以《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一组课文为例,它们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各有其内在顺序,并且语言随着景观的不同具有各自的风格。当然,现阶段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还为时尚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实用的写作技巧,如对修辞手法、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角度的使用,将走访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的个人心境与自然景物描写结合起来等。在写游记作文时,以上这些课文都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供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角度,发挥创造力,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文。

当然,写作技巧的掌握离不开日常的作文训练。除了教材上的习作任务外,笔者建议教师提供更多的作文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点滴的磨炼中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记日记或者周记,不需要限制篇幅或者字数,只需要记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长久坚持下来,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还能为作文提供素材。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开辟出相应的“作文角”,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文,一起欣赏“作文角”的作文,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就获得了提升的空间。

作文水平直接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对作文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作文起步,尽情畅游文学的殿堂。

(责编 莫彩凤)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