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在研读与品味上花力气

彭尚炯

《项脊轩志》是经典名篇,优秀的教学案例不少。张茗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就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其一,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学生凭借注释能够读懂,因此设计没有纠缠于字词教学,起始阶段就要求学生找出主旨句及其所涵盖的段落。选择这一教学突破口,显得举重若轻,提纲挈领,思路比较明晰。其二,“读”的意识强。设计中以朗读助理解,以理解促朗读的地方有好几处。像这种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应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以积累语料,生成语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读整个教学设计,我感觉学生对文本揣摩思考的空间似乎还有拓展的可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篇选教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我却认为,这样的千古美文,不学则己,学必求透,切实地引领学生花一番琢磨涵泳的功夫,否则,将很难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项脊轩志》“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梅曾亮语),“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语),实在值得细细品味。抓住“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来研究文本,固然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但“纲举”是为了“目张”,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作品中的细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至深之情。

如:阅读第1段,张老师围绕着“多可喜”有问题设计,学生也有一些讨论的环节,但我想,这里的教学生成还可更为丰富。项脊轩以往的“小”“旧”“漏”“暗”与修葺后的“亮”“雅”“静”前后对照,虽然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这间书屋的概貌。尤其是轩中幽静气氛和月夜景色的描写,情景交融,令人叫绝,真是于景可爱,于情可喜,理应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

课文4、5两段虽是补记,但与上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极具艺术感染力。回忆中的婚后生活是温馨的,物是人非的现实是悲凉的。作者用景语作结,把悠悠不尽的情思轻轻收住,蕴含无限的凄楚和惆怅。教学中如能启发学生加以鉴赏,相信能引发心灵的共鸣。

若有可能,还有一些内容可以成为本课的教学资源。

设计中提到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问题,我以为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效果会更好。只是除了“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语句外,不要遗漏了“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句话。据记载,归有光中举后第三年(嘉靖二十一年)才告别项脊轩徙居嘉定,时年37岁。

归有光的写作题材并不广泛,为加深学生对其“事细而情深”这一写作特色的体认,不妨将《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推荐给学生,作为拓展性的阅读材料。

课文中有不少涉及文化常识的词语,如“归”“归宁”“象笏”等,也可适当解释,及时整理积累,这对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江苏省常熟中学 21550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