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合理开发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江苏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223001) 韩 梅

建构主义学习论代表、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选择信息、注意信息、建构信息。如果我们把课堂看做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感悟思想、积累经验、渗透情感和提升价值观的生成场所,那么课堂上通过师生多边交流、互动与探究而不断生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又是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性资源。尽管开放和弹性的教学设计已经把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可变化的因素作了较为充分的预设,但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预设的生动和丰富,因为每一节课都有着不可复制的生成性资源,课堂上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不断得到发展。

一、激活文本资源,引发生成

静态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辅助性文本资料等统称为文本资源,这些资源是教学的基本素材。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提供的配套练习等进行合理的优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资源的感悟和理解,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上述教学,通过开展活动,将课本中提供的静态资源激活,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中的素材加以充分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找准他们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学生长点,放大其作为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价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发体验资源,激发生成

“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场所。”数学教学中,学生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困惑、情感等进入课堂,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我们把这样的教学资源称之为体验资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出示一块梯形菜地,并问道:“同学们,这块菜地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梯形。”教师接着问:“现在要从这块菜地中找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你想研究什么?”因前面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很多学生提出想研究“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一问题。然而,当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刻有学生抢着回答:“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再除以2。”教师趁机问道:“知道这个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举了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学生都知道了,怎么办”的问题。事实上,多数学生是通过预习或家长教等途径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只有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

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你们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再除以2吗”“怎样能验证你们的猜想呢”等问题,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学生汇报交流如下:

生1: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上底乘高除以2,另一个是下底乘高除以2,所以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两底的和乘高除以2。

生2:画两条高把梯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除以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乘高,也就是两个上底乘高再除以2,合起来就是两底的和乘高除以2。

生3:可以把两个一样的梯形倒过来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那么梯形面积就是两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

当某个学生讲到精彩处时,其他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对知识海洋的探索和遨游中了。看看学生探究出来的方法(如下图)吧,简直妙不可言!

上述教学,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学生获得了充分体验的机会,生成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展现了思维的亮点。学生在多边交流的活动中,各种思想和方法汇聚到一起,在提出自己方法的同时收获了来自伙伴们的不同方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的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三、妙用错误资源,诱发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谈到学生犯错时提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使错误资源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乘法交换律”一课时,教师问:“猜想一下,哪些运算中有交换律?”学生同桌交流后,有的说加法和乘法中有交换律,有的说加减乘除法中都有交换律。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下面的错误:4÷4=4÷4,10-10=10-10。师板书算式后,征求学生的意见。

师:对他们的看法,大家讨论一下。

生1:不对,算式中就一个数,不是交换律。

生2:不对,因为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分别用了同一个数,这样没意义。

生3:学习加法交换律时,不同的字母一般要表示不同的数,这里也应该是一样的。

(大家都点头赞同)

……

上述教学中,对于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教师并没有回避,而是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对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契机稍纵即逝,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错误资源,诱发有效的生成。

四、关注情感资源,触发生成

情感是人们内心需要的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情感需要是一种高级的内心需求,而自我实现是其中最高级的形式。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会形成特定阶段的情感需求,在学习中会自发地表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他们创造探究成功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容许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评价,触发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以下的练习环节。

(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5捆小棒,每捆10根)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出24。

生1:先摆2个一捆,再摆4个一根,合起来就是24。

师:请同学们再用小棒表示出68。

生2:老师,我遇到问题了,小棒不够用。

生3:可以把同桌两个人的小棒合起来用。

(这正是教师预设中期望的方法,然而当两个学生展示合作摆出的68后,有位学生却高高地举起小手想发言。教师对前面两个学生进行表扬评价后,请举手的学生发言)

生4:我的小棒是彩色的,我用一根红色的小棒表示1个十,一根绿色的小棒表示1个一,6根红色的小棒和8根绿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68。

(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

师(向他竖起大拇指):你运用假设法表示出68,这种想法很有创意,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生5:我可以借用老师的粉笔摆出68。用一支粉笔表示1个十,用一根小棒表示1个一,6支粉笔和8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8。

师(露出赞扬的微笑):你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真棒!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争着展示自己的新方法)

生6:我左手拿6根小棒表示6个十,右手拿8根小棒表示8个一,合起来是68。

生7:我用长一点的一根小棒表示1个十,短一点的一根小棒表示1个一,6根长小棒和8根短小棒合起来是68。

生8:小棒不够用时,我就画图表示,画6个一捆和8个一根小棒,也能表示出68。

……

显然,在师生的肯定评价和赞扬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新方法不断生成,学生都积极地展示各自的创新想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起更主动、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只有把课堂上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它们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得以自由飞翔,课堂才会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