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蒙学经典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陈树鹏(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 蒙学经典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做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他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未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马克思主义者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的角色扮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这是精神家园的回归[1]。”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儒家思想,而传统蒙学读物基本上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为“仁、义、礼、智、信”,而古代蒙学经典正是对这些思想的阐述,虽然它有许多内容是为封建伦理三纲五常服务,但确实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并且和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今许多大学生人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觉得枯燥、难懂。在大学生教育阶段适当提供蒙学经典的教育和学习,能够使理论化较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有位学者曾说:对儒家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是儒家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合理的中国文化的内核的系统保证[2]。蒙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去阐述和解释。这样也能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热量。

二 蒙学经典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辅助性教材 近些年来,大学生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是当今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找工作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主要障碍之一。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普遍忽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大学教育,许多学生都表示没有看过传统蒙学读物。甚至一些人认为《弟子规》《三字经》中有许多糟粕性内容。他们的理由是这些读物都属于封建社会思想,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这种思想未免有些教条主义倾向,因为推行传统蒙学经典的教育本身便不是把它们教条化,让学生完全按照它的内容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大学生自身,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本身就有对社会现实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些蒙学经典本来就是文言文,需要讲解者们的解释,因此,很大程度上这些传统读物的教育效果取决于老师如何去解释,而不应当把问题归咎于这些读物本身。

传统蒙学经典能够帮助大学生的“母语养成”,能够普及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能够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伦理情操。历代蒙学教材作为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贡献全社会都有目共睹。而今,它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事实证明,这些书籍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阶段,把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作为一个辅助性教材,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 传统蒙学经典“重教育、重修身”思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自律和自我完善

蒙学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重教育”。蒙学教育在古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供大学生识字、学文,而且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使之深入人心。“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贫不卖书留子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能够产生影响。而今,大学生中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例如退学、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早恋、过早踏人社会等等。而传统蒙学经典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较早阶段预防厌学情绪的产生。

蒙学经典核心思想之二便是“重修身”。《礼记·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事实上,《大学》对于具体该如何修身养性没有非常具体的阐述。而古代蒙学经典关于如何修身养性,从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的行为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这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再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等等,这些古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以及帮助他们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蒙学经典有利于使大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形成内在“美”的高尚人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孑L子用“仁”来概括完美的品德。孟子也用“仁者爱人”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蒙学经典中,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例如《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亲仁,无限好”。“仁”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人,它的实践还包含了为人着想[3]。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思想比较严重。大学生要学会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则必须要具备“仁爱”的精神,形成高尚的人格特征,学会关心关爱他人。

《诗经·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日:“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大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现代商品经济的时代下,更多的是关注外在美,缺乏内在的美,对外在美和内在美之间的关系不甚理解。《诗经》当中有许多描写谦谦君子优美人格和形态的诗句,而这些都和“仁”的思想有极大关系。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区别在于外在美是先天形成、后天完善的,而内在美则完全在于后天的养成。如何做到内外兼修,首先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仁”的精神,“仁”的作用,认识到高尚人格才是评价人的重要标准。

五 蒙学经典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人际交往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亲友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怯弱自卑、自我中心、缺乏诚信、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礼仪修养、不善交往、怀疑他人等等。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在大学生当中,人际交往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大学生本质上有着很强的人际交往愿望,但是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许多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孔子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学”思想是儒家人际交往理念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主张由内而发,心诚则明,儒学家及其学者们都主张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注重礼节礼仪,最后讲究细节,这三方面构成了儒家交往的三大原则。蒙学经典在第三大原则也就是讲究细节上有很重要的贡献,儒家思想构建了自身的人际交往理论体系,如果说儒家思想犹如人的骨骼,而蒙学经典则使骨骼有了血和肉。例如《弟子规》中“泛爱众”篇中便涉及到人际交往中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取信于人等诸多问题。再如《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帮助、互相酬谢、相互满足的原则。

六 调查结果

笔者在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问卷结果:

1.您以前看过蒙学经典方面的书籍吗?

有70.1%的大学生表示看过传统蒙学经典方面的书,有29.9%的学生表示完全没看过。

2.您喜欢传统蒙学经典读物吗?

有8.33%非常喜欢,37.5%的人喜欢,45.83%说不清,12.5%不喜欢。

3.您认为大学有必要加强蒙学经典的教育吗?

83.3%认为有必要,16.7认为没必要。

4.传统蒙学经典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有37.5%表示有很大作用,58.3%表示有些作用,只有4.17%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综上所述,重读经典,体会博大精深之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重新挖掘古典蒙学经典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力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角色扮演[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2):42-46.

[2】王新红,建设优秀儒家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三个维度[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9):58-60.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6-58.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