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探析
[关键词] 反思能力;解题思维;问题
很多初中的学生怕学数学,为什么?笔者在交流中发现,他们都怕做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检验,分析和审题的过程很粗糙,停留于问题的表面,导致知识和信息的提取缺乏结构性. 笔者认为,习题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解答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解题的全过程,尤其是要强调“反思”,借助于反思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推广与深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化. 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反思审题过程,积累解题经验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很多学生之所以解题出现困难,除了知识理解上的薄弱外,不会审题也是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在习题讲评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其“理解题意”的过程,通过“解题初始思维的回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解题的计划,理顺问题情景,学会提取和加工信息.
具体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当时审题时,我获得过哪些信息?现在回顾一下遗漏了哪些信息,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遗漏现象?
(2)当时审题时,题中的哪些信息自己在审题过程中是比较清楚的,又有哪些信息自己是较为模糊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对信息理解上的不清晰?
(3)当时审题时,分析错误的那个信息是因为被题目的表面形式迷惑了,还是信息背后所反映的知识遗忘了?
(4)当时审题时,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关注了多少?有没有漏了什么?在关系转化的过程中是否有缺失?讨论是否充分?
通过上述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
例1 已知圆O的半径为5,其两条弦AB,CD满足AB∥CD,已知AB=6,CD=8,求AB,CD间的距离.
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数出错的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答案7,为什么?因为这部分学生在解答本题的审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全导致了漏解.
在学生解题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环节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出错的原因是“圆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隐性条件在审题时被忽视了,导致解题时缺少了对“两弦在圆心同侧”的情况的思考,出现了漏解. 借助于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不仅仅发现了问题,在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对圆的轴对称性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反思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精确化
解题思路是学生思维的直观反映,解题过程中往往不止一条路通向成功的彼岸,而学生选择的路径不同,会导致解决问题的质量差异. 对解题思路的反思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为精确化、概括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从引导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自己在动手解题前是否对与解题有关的知识足够了解,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否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
(2)反思自己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能否找出自己思维上存在的问题. 如刚开始我是怎么想的?我选择了哪一条路径去解决问题,这条路与题目所给的那个特征是否相联系?我在解题过程中哪些地方走了弯路?解题过程中思维上有什么遗漏?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我是怎么调节的?自己做出的调节对整个解题有怎样的影响?
(3)反思自己解题的方法是否为最佳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或是更为简便的思路.
例2 去年某市想将两所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这两所大学分处距离为2 km的A,B两地,为了方便A,B两地师生的交往,校方准备在A,B两地之间修筑一条笔直的公路(如图1中的线段AB). 经勘测,在A地的北偏东60°、B地的西偏北45°方向有一处半径为0.7 km的公园(图1中的C处),试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求一求校方计划修筑的公路是否穿过公园,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对于例2,我们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例2解决的关键点在哪里?从题目的设问出发,“公路是否穿过公园”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出发建立模型并找到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计算点C到AB的距离(如图1)CD是否大于0.7 km.
(2)如何突破这个突破口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通过作高CD将△ABC分割成两个含有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接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反思解题思路,能够促进其解题过程变得更为清晰、思维更具条理性,提高解决问题的精确化程度,同时有利于同类型问题的解决.
在解题策略上引导学生反思、
优化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解题过程实际来看,学生解题策略并非无源之水,必须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如果缺乏解题策略的反思,会导致学生对解题策略认识的狭隘性,造成适用范围被局限在一个题目的解决上,不容易实现方法的迁移.
笔者在习题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反思解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反思在解题过程中用到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中包含了怎样的数学基本思想.
通过解题策略的反思,能够有效改变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的不足,学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过程中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学生的视野也得以进一步开阔,思维变得更灵活、更精细.
例3 .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解题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方法的优化.
方法1:通分法. 这是学生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不过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发现,不容易做到正确的答案,为什么呢?由于初中学生没有学习等比数列,所以运算量相当的大.
这个题目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引导学生对本题的特征进行分析:代数式中的后一个数始终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能不能不算呢?
方法2:图示法. 作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
将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的矩形,接着把面积为的矩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的正方形,再把面积为的正方形等分成两个面积为的矩形,如此下去, 利用图形揭示的规律计算得
对比: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反思,可以看出借助于几何图形解决此类计算问题,不仅仅简便,答案容易得到,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反思问题的本质,提升数学素养
温故而知新. 习题教学中进行反思,通过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可以发现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通过反思弥补思维上的漏洞,促进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解决问题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步深化.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得到了“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后,笔者设置例题,以此为载体要求学生分析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本质. 学生在解题和对问题的反思过程中深入到概念本质的理解,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学生就能否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探讨和交流. 发现数学本质是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一般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实践经验表面,在学生解完一个或几个题以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中寻找问题之中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逐渐深化问题,使学生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由低层到高层,把数学思维提高到一个由例到类的档次,使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提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对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概括能力、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反思总结,不仅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阶段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