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它也主要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进行过度的一个桥梁,并且也是提高检验医学的教学质量都是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对病人服务的水平,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检验医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检验医学本科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谢晓英,潘昆贻,李红玉,黄松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
【摘要】:检验医学本科的实习带教是本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学观念、提高基础操作技能、基本科研能力以及帮助其明确职业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对其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习带教;检验医学;策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临床检验实习过程不仅是检验专业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更是帮助其对未来工作性质定位以及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承担本科生实习带教的教学医院,应发挥其“医教研”三方面优势,全面帮助本科学生完成这一重要过程。现对目前检验本科实习临床带教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解决途径予以探讨。
1检验医学实习生带教中存在的不足
1.1重“操作”而轻“理论”
作为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医学专业,操作在检验实习带教中首当其冲。然而也正因如此,带教教师只注重“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结合和深化,使得学生只忙于操作而无暇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由于带教教师本身素质欠佳,疏于自我提升而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高质量的理论带教,导致学生“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
1.2重“检验”而轻“医学”
检验医学是医学诊断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无论是“医学检验”还是“检验医学”,都不能脱离“医学”而谈“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也不仅仅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1]。由于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等原因,目前我国检验科大部分仍未设置医师岗位,因此无法在实习阶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定位[2]。带教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不注重和临床的沟通联系,导致实习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大量临床医学诊断知识无法在实习中得以体现和延伸;只做技术工作,学与用不完全一致。
1.3重“临床”而轻“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劳动者的重要特征,而科研素养的提升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3]。因此,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实习阶段是其接触实践和临床的重要阶段,在实践中更容易结合既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而通过阅读文献、设计回顾性分析或机制研究的实验来进行探讨和验证。这个过程恰恰是科研意识及科研思路形成的过程。因此,“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医院应该承担起培养本科实习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的任务,为其未来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然而,由于带教科室不重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教学程序不规范等原因,目前对于实习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流于表面、止于形式的现状。
2解决策略
2.1多途径加强理论知识带教及考核
2.1.1提高带教教师理论素质带教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是保证实习生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应严格把关带教教师的遴选,综合其业务水平、理论基础、职业道德、个人素质、教学意识、科研能力等择优选拔,并且对带教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相关培训,由教学秘书组织,通过大讲课或小组讨论的模式,不断巩固其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书面考核、调查问卷、学生打分等形式对实习带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2.1.2增设“入科考试”很多带教科室只为学生设置“出科考试”,即在某一专业组(如临检、生化、免疫,等)轮转结束时进行该组专业内容的考核,并未设置“入科考试”[4]。学生进入实习时虽已完成全部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因间隔时间较久,在入科实习时普遍存在由于遗忘而无法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的情况。因此,可在进入每个专业组之前进行一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旨在帮助学生对即将实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以便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入科理论考试”,对每个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有了初步了解,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1.3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实习生实习笔记大赛、医学检验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笔记大赛为例:由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入科以来的实习笔记(包括工作笔记和整理笔记)进行评比,采用“双盲”形式,从专业内容、学习态度、知识外延、真实程度等各方面为每份笔记分别打分,最终给出综合得分及评语。成绩综合后给予名列前茅者适当奖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记录,乐于重温,善于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奖竞赛”的模式可激发学生在动手中思考、记录,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的热情。对于带教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客观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的机会,对于后续的带教工作很有帮助。开放思维、丰富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师生感情,活跃教学气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教师带教效果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2加强实习生临床知识巩固及扩展,培养临床沟通意识
2.2.1增加临床轮转实践该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应体现这一要求。近年来,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前期课程与教学内容也更倾向于“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5]。然而,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同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高职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区别是什么?毕业后的岗位及职业发展怎样定位?这些都是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心里亟需解答的问题,也是他们对于“实习”的期冀之一。如果实习过程中仅强调“技术操作”,仅安排实验室轮转,则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定位,也无法培养其积极参与临床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有些院校会安排一定时间的临床科室轮转,多为1到3个月的内科实习;有些增加了外科、妇科和儿科的实习计划;有的院校则只安排实验室内部专业组的轮转。根据医学检验学科特点,结合卫生部专科医师(医学检验科)培养的要求及细则[6],医学检验实习生除了检验科轮转外,应至少安排几个主要内科科室的轮转实习,包括心血管、呼吸、肾脏、消化、内分泌、血液内科及感染科,增强其医学背景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对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2.2.2鼓励学生参加病例讨论院检验科是广东省第一批检验医师培训基地,在平时的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一手临床资料和经典病例,将这些案例引进实习生带教过程,对于带教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作用。采用“病例讨论”的形式,由该科室检验医师主持讨论,邀请检验医师、检验师、带教教师、实习生以及病例相关临床科室中高级别医师参加。讨论过程密切联系临床资料(症状、体征、病程及病情),以及实验室检查原理、方法及干扰因素,着眼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预期的符合程度、诊断价值及意义解释,对经典病例进行全方位分析及讨论。最后由主持教师对病例进行讲评,针对临床诊断学检验指标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科观点碰撞,有利于学生在倾听和参与的过程中,开放思维、加深知识点记忆,深刻体会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CBL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发展的心理定位都有莫大的推进作用[7]。病例讨论的相关知识点也会相应体现在出科考试中,进行进一步巩固。
2.3重视科研带教,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每个环节
对实习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实习生带教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课题选择、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论文写作等一系列过程的锻炼,使学生基本具备了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在以上每一个环节中,实习带教教师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课题选择可以从临床问题出发,如“异常标本(黄疸/溶血)对于某指标检测的影响”、“某指标在某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价的价值和作用”、“该地区某一特定人群某指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不同检测系统对于某指标检测的效能评价”,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展开,以教师科研课题的分支方向作为学生子课题的选题,进行二次加工和展开[8]。后者避免了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文献查阅来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实践证明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通过选题背景、科学问题、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等的介绍,对自己所选课题的概况进行陈述,由报告对象(一般为包含带教教师在内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对科研课题的创新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议,是整个科研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中期汇报是在实习生实习期中,科研课题进行了一定时间(一般为开题至答辩的中间时间点)进行的工作汇报。内容主要侧重对开题目标的回顾、科研工作实施的进展、既有结果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期汇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学生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协助其解决科研问题,是保证科研活动有序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带教科室不应忽略这两个重要环节,应规范实习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中期汇报,专时专地,完善记录,留存归档。
学生的毕业答辩通常由学校组织,带教科室应在实习结束之前组织实习生进行预答辩,以保证整个科研过程的完整性。预答辩程序完全按照答辩进行:提前两周上交毕业论文并行答辩PPT准备,邀请业内专家,配备答辩秘书,预答辩过程严格记录并录像。目的是锻炼学生对科研结果的总结能力、学术演讲能力,同时掌握评估其科研能力并反馈给学校。依照以上经验,该科带教学生论文屡次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的科研能动性和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结论
检验医学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特点,实习对于本科生培养举足轻重。当前检验医学实习生带教中普遍存在重“操作”轻“理论”,重“检验”轻“医学”,重“临床”轻“科研”的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及本科室带教经验,可通过提高带教教师理论素质、增设“入科考试”、丰富教学活动的途径加强理论知识带教及考核;增加临床轮转、开展病例讨论等方法加深其临床知识巩固及扩展;同时提高带教教师科研带教的意识,从选题、开题、中期到预答辩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习带教中重视以上三点,对于高质量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建设我国检验医学参考体系任重道远
杨振华(卫生部北京医院检验科,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北京100730)
摘要:国际检验医学溯源性和参考系统在21世纪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02年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的成立,标志检验医学参考系统的建立有了组织保证。我国检验界,尤其是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于2007年与国家计量研究院(NIM)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联合组织了中国的JCTLM。JCTLM在近年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完成检验结果溯源,保证结果准确、一致和通用的任务相比。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检验医学;溯源;参考系统;标准化
检验结果能否溯源?是否能一致,是否能通用?一直是20世纪全球检验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CDC开始“血脂标准化计划”,确立了测量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参考方法,80年代CDC领头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由十多个实验室组成的参考实验室网络。经严格的室间对比计划,维持网络间参考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偏移小于1%。通过它们为生产厂家分析系统的校准进行验证。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使美国全国胆固醇测量结果的CV达3%,保障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的实施。但是绝大多数检验工作者认为这是特例。认为由于检测标本源自生物体,测量结果受标本中基质效应的影响,无法溯源,谈不上一致、通用。
检验结果不能溯源,无法一致、通用,严重影响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应用,引起国际计量界和管理机构的关注。美国NIST在2000年召开国际会议,专门讨论临床实验室和体外诊断器械(IVD)的溯源问题。欧共体通过十余年讨论,在2003年开始执行“体外诊断器械(IVD)法令98/79/EC”。明确IVD产品必须是一个整体,包括试剂、试剂产品、校准品、质控品、试剂盒、器具、仪器或系统。此法令另一重要要求是校准物和质控品的赋值应该具有计量学溯源性。只要有可能,校准必须能溯源到高一级的参考测量程序和/或参考物质。
这些计量学和法规的要求和措施,强有力地推动全世界检验医学参考体系的建设,在21世纪取得瞩目的迅速发展。经过专家们多年努力,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在2003年前后在“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的标题下制定了ISO15193“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和ISO15194“参考物质的说明”;另在“检验医学……”标题下制定ISO15195“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此3个标准清楚地说明了建设检验医学参考体系所遵循的原则和应采取的措施,为在国家层面上建设检验医学参考系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ISO还同时在“体外诊断器具—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的标题下颁布了ISO17511“校准物和质控品赋值的计量学溯源”和ISO18153“校准物和质控品酶催化浓度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此2文件对校准物和质控品赋值如何达到ECIVD法令中的要求做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明确了并非如检验工作者所认为的检验结果不能溯源。ISO17511将检验项目分为5类,前3类具有全部或部分参考系统,因此可以溯源,可以准确、通用;大致包括常规生化和常规血液检查大部分检验项目;其余2类因各种原因,目前暂无参考系统,还无法溯源,它们的测量结果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准确、通用。
如果说此5个标准为建设检验医学参考体系打下理论基础,则2002年由3大国际组织BIPM、IFCC和ILAC组成的“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则负责检验医学溯源的具体工作。工作组1负责确定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工作组每年开会,审查各国提出的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审查通过后列入JCTLM网站的列表1,至今已列出约60个检验项目的约120种参考方法和约30个检验项目的100余种纯物质或基质参考物质。这样检验界对什么是参考方法,什么是参考物质,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和来源。工作组2主要从事认可参考实验室的工作。它首先制定了参考实验室认可标准的3个条件,即:首先要从事JCTLM表1中的参考测量方法;其次要参加JCTLM委托IFCC从2003年主办的参考实验室室间比对计划,简称为RELA;第3是要通过认可机构按ISO15195和ISO17025对参考(校准)实验室的认可。JCTLM从2005年开始列出“参考测量服务”,表明国际对检验医学参考体系中参考实验室认可,至今已有10余个实验室在表中具名。可惜至今,尚无中国参考实验室。
这些工作开始主要局限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很少有亚洲国家参加。2002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太临床化学大会上,主办方宣布印度将建设印度的国家检验医学参考体系。这给我国检验界以很大刺激。假如印度在我国前完成此工作。我们将愧对国人。
从刚刚结束的“第8届中国临床生物化学参考系统研讨会”上获悉,在近10年中,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多次支持检验医学参考体系项目,建立多种常规检验参考方法,制备多种适用于检验医学的参考物质,建设检验医学参考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计量研究院(NIM)、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和中国实验室认可组织(CNAS)3个国家组织,共同组成临床医学计量委员会,对外称中国国家JCTLM。有利于协调国家各个管理部门的力量,促使我国检验医学参考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例如:NIM积极参加了BIPM和RELA组织的参考测量比对,取得骄人的比对结果。国家参考物质中心先后批准了多种适用于检验医学的有证参考物质;CNAS从2008年设立科研课题,探讨如何按ISO15195和ISO17025认可参考实验室,于2011年成功认可我国第1个参考实验室,成为亚洲地区继日本后能提供参考实验室认可服务的组织。
作为主要负责建立检验医学参考体系的卫生部临检中心,进入21世纪后进行了一系列工作。(1)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是2003年JCTLM开始参考实验室比对计划(RELA)的25个参考实验室之一。比对项目由开始的血脂增加到2011年的RELA所有34项目中的24项,合计参加43项次,均取得满意结果。(2)2005年在自愿基础上,组织和鼓励国内教学医院和IVD厂家实验室参加RELA各项比对,从2005年的6个单位增加到2011年的21个单位。组织了参考体系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8届,通过相互交流,有效提高中国参考实验室网络的水平。近几年来卫生部临检中心出资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授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理论,使我们不仅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中心还积极与国外实验室联系,组织参考实验室工作人员前往进行短期学习。相信这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水平。(3)在卫生部临检中心支持下,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血脂实验室在2002年成为著名的美国CDC胆固醇11个参考实验室之一。有力地促进我国血脂测量结果的一致和通用。(4)卫生部临检中心还积极进行多项参考体系工作,如:免疫学实验室研制多项传染病病原体检验标准物质,血液学实验室通过ISO17025校准(参考)实验室认可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临检中心在2011年成为IFCC组织的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实验室网络成员之一。印度实验室申请比我国早,但晚1年才成为网络成员。
虽然我国检验界在21世纪国际检验医学标准化迅速发展高潮中,抓住了机会,取得一定成绩,明显超过了印度,但是弱点和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1)总体而言,我国参考实验室技术水平不高,除个别单位掌握质谱技术,能运用决定性方法外,绝大多数只掌握分光光度法技术,限制了参考测量项目,企待掌握和使用更复杂和更可靠的高端参考测量技术。(2)通过长期努力,我国基本培养了一批技术较精湛的参考实验室操作人员。但是缺乏既有技术,又懂理论的高端人才。而参考体系、溯源、测量不确定度、确认都有较高理论和发展空间。检验界急需向计量学、分析化学界学习,培养跨学科的人才。(3)国际交流尚待加强,鼓励更多的年轻同志走向国外,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争取我国在国际活动中的发言权。
非常高兴地看到,不少同道不满足现有成绩,正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参考体系水平。(1)有同道提出我们能否组织1个类似美国胆固醇测量那样严谨的比对计划,一年发送6次样本,以1%的偏移和不精密度作为合格标准。目前RELA计划一年只发1次样本,合格标准不高,CV为3%~5%。因为只有严格比对,才能保证参考实验室有能力提供持续、满意的参考服务。卫生部临检中心今年起试行酶学的参考实验室比对计划是向此方向努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计划1年内发送4次标本,希望合格标准能从RELA的5%左右降到3%左右。(2)能否按照国际经验,建立为疾病防治服务的参考测量的比对计划,例如除IFCC外,美国、日本和瑞典都建立国家的糖化血红蛋白参考测量比对计划。我国也应配合国家糖尿病防治措施,建立中国的糖化血红蛋白参考测量比对计划。(3)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希望能像澳大利亚认可组织NATA那样,制定相应国家标准和/或技术文件。
在我国进一步发展检验医学参考体系,有大量工作要做,还需要有几代人的努力。希望在目前初步工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