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助力论文(共3篇)

随着现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德育也就成为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并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德育教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对话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楼舒雯(浙江省义乌市江滨小学,浙江义乌)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德育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小学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德育教学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小学德育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优秀品德的学生。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让小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就对话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教学;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新课改下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对话教学运用到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以及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还包括了师生之间对教材开展的交流等。小学教师逐渐开始把对话教学应用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从而加强教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平等尊重的原则下进行教学,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对话教学的含义和概念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概念的教学模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青睐。对话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平等尊重的条件作为基础,通过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语言和心理上的交流。这种方式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加了解对方的思想和需求,在教学中互相帮助而共同进退,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在教学阶段,教师作为学生的主导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显得尤为重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同时,对话教学是一种交流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需要学会尊重和倾听

小学生社会能力尚浅,很容易因某些小事而引起不良的心理变化,所以教师更加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世界和思想,做到尊重学生,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懂得尊重和倾听,也是德育教学的一种延伸,让德育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师应该放下师者尊严的脸面架子,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敞开心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共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倾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的前提条件,倾听才能知道学生的需求。在倾听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带着笑容去听,其实表情也同样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例如,在教学《关爱爷爷奶奶》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进行倾听。如朗读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或者受到其他同学干扰,教师这时候可以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倾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的对话教学兴趣

小学德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去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对话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德育教学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反思,从而让学生的德育素质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教学设计不对劲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有些学生对于榜样和偶像两个定义有些混淆,有些学生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小学德育教师可以给予正确指导,让学生对榜样和偶像更好地理解和定义划分。教师引出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继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何正确认识榜样和偶像。

3.科学合理地设计对话教学

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学生和书本教材这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的对话类型。(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用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反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积极面对,通过对话交流实现了彼此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对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关系。常见的方式有角色扮演、讲述故事、辩论赛等等。学生之间的对话打破了传统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形成了多向互动交流,丰富了德育教学的教学色彩和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对话教学倡导平等尊重、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进行全方位教学。对话教学走进小学德育教学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地位,通过多元化的对话,让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得以表达和释放,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德育素质,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塑造综合性人才。

第2篇:以积极心理学助力中职德育教学

黄玮玮(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当中的一个热门分支学科,也符合当代教育的特点,讲究利用积极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中职德育教学中逐渐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让德育教学效果更佳,学生也更好的接纳、理解自己,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德育教学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提出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热门的分支学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分析人心理中积极的一面,来引导人们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和身边的人与事,形成好的品质和性格,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始终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而这对于三观尚未确立,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中职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德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而德育教学作为教学体系当中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关键学科,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在德育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这正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种好方法。

(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品质

德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负能量非常多,对于很多事情往往先是抱怨,而不是先考虑事情的积极方面,这种性格和品质一旦形成,将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中职院校的学生,恰恰就处于这个关键的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就需要采用德育教学来帮助学生的走上正确的道路。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了德育教学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明白了看待人和事情不能总是以负面的角度,而是看它好的方面,对于自己也是如此,要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应该随便的妄自菲薄。

(二)转变教师的德育教学心态和手段

从我国的传统的教学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非常正确的,而有的教师却错误的将其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是完全凌驾于学生而存在的,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了,这就导致了由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草草了事,效果非常一般,特别是德育课程,是相对偏理论性教学的一个科目,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和多元化的方法来指导教学,将起不到最好的效果,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不仅仅让学生的得到了好的帮助,同时,也让教师转变了教学心态和手段,积极的展开教学,通过自身的教学积极性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激发了教师更好的展开教学,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积极心理学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起到德育教学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好做法

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已经广泛的使用了积极心理学,在很多教学内容中,教师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对自己的认知

目前,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清楚的认知自我是第一要务,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积极现象,有的学生自卑内向,有的学生善良大度,有的学生自私小气,而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积极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特点,改善自己的问题。像有的学生虽然很积极,但是也存在过于好胜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他们性格当中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性格上不好的一面,从而更好的发扬积极的一面,改进消极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工具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德育教学中,实际上如果能够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使用多媒体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是放弃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多媒体只是工具,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就要是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如果使用视频,就必须要经过教师的精选和编辑。比如说,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视频片段,里面可以包括姚明、刘翔等披着国旗在赛场上飞扬的场景,当视频上出现这些内容之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自觉的为了国家的发展而欢欣鼓舞,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彻底的被激发了出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观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像《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等等,并在课堂上对这些电影进行讨论,对于学生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三)多表扬鼓励,适当批评指责

如果在德育教学中,使用积极心理学,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的原则。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德育教育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可以在被鼓励的过程中,逐渐调动起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可以感受到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幸福。另外,除了表扬鼓励之外,教师也要做到适当批评指责,但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应该就学生的错误直接指出,但是却不能够不顾学生情面,而随意批评,甚至在批评的过程中,伤害到学生的人格。一旦掌握不好分寸,无疑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借助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和接触到的人和事,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和教师要利用好积极心理学,帮助德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第3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钟文花:和平县东水中心小学广东河源517200

【摘要】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始规范,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下面有根基”从而也说明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把根基打好的重要性,这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教育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养成的。心理学里面解读过,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一方面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这个是从出生就开始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慢慢感染的;另一方面有可能从他自身的环境中去感染。而我们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的学生面临的一个通病就是沉迷游戏,对手机爱不释手,周末一回家就玩得没日没夜,有的甚至偷偷带来学校,趁同学们睡觉了躲在被窝里玩。对待学习无关紧要,安于现状,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正确的引导,采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先去了解他们的现状,家庭情况、内心的想法、学习目标等。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其信任你,你就有机会帮他走出困境。其次,我们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让他们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要他们明确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选择生活,而不是被迫生活。这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的去引导,去指正。老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有错才有对之分,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呀!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努力。然后,让学生明白沉迷游戏的危害。沉迷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学习,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成绩会一落千丈、眼睛失明、严重可能会猝死。让学生真正懂得沉迷网络的危害。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生活的乐趣,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俗话说:“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一个怎样的班主任就带出一班怎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在校即是学生的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如果老师做事拖拖拉拉的,他的学生也会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比如:不按规定打扫卫生、不按时进课室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如果一个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坐没坐姿、站没站姿,不讲礼貌、不守信用、贪小便宜等,那么他的孩子也必定会感染。这些都已经从我们的孩子身上得到了见证。所以,我们教师应利用自身优秀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和道德品质具体化,通过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自觉完善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细化行为习惯教学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就要有明确的规则制度,除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还要制定好班规,从细节出发。如:从生活中不盲目攀比,不穿奇装异服。校园里要养成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的习惯。被子要叠成统一形状。午休、晚休不吵响,按时作息,不晚睡不早起。卫生打扫及时不拖拉,不随便应付。集队要快静齐。饭堂吃饭不插队、不浪费粮食、文明用餐……学习上,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中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自己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等行为。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加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联性,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落实小学德育教学的任务。

四、注重家校结合,构建完善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来了学校,一切都是由老师负责,由老师管教。特别是我们这些山区的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是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居多,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因为代沟,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不好,老师不能批评学生,孩子没有学习欲望。就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这是最让人痛心的。面临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就要多找其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共同结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出谋献策,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通过家访、电访与家长多交流,加强家校结合,教师要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正确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