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关于校长管理的行为以及启示论文(共2篇)

校长应该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当中的灵魂和统帅了,相信大家应该也都能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浅显道理。如果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校长管理制度,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校长管理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归因理论对农村小学校长管理的启示

刘海涛(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当下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充满压力,归因理论作为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对正确分析管理压力有很大作用。了解归因理论内容,分析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压力,促使农村小学校长学习并掌握归因理论,促进归因理论在农村小学校长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加强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中压力的归因训练,培养农村小学校长科学归因管理压力的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良性发展。

关键词:归因理论、农村小学、小学校长、管理压力

农村小学校长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有着重要的上传下达作用,其管理工作是整个基础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环。现在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管理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方面。近年来,归因理论对我国管理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归因理论对我国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中的压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进而帮助农村小学校长与时俱进,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

一、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最早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的,海德主要提出了恒常原则归因理论,他认为:行为结果=能力×努力×有效环境。随后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相互影响;斯里格曼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认为个体习得无助感的产生不在于消极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而在于个体知觉自己对该事件或结果难以控制;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还有琼斯和戴维斯利用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行为的意图和原因的对应推断理论。[1]最后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在1972年提出的归因理论把归因的维度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并说明了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后来在他实证研究的结果下,发现一般人会将自己行为的成败归结为: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和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等六个方面的原因。[2]综合韦纳归因理论三维度与六因素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示为下表:

表1归因类别与归因维度特征的关系

以上综述可知,归因理论是一种经过科学研究的理论,对个体行为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科学的归因可以对个体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错误的归因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韦纳在归因与成就动机关系方面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成功或失败会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归因,而且人们对行为结果归因认知的方式和结果会影响个体的情感、随后相关行为的期望和活动倾向。当下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中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有内部产生的也有来自外部的,这些压力已严重影响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义务教育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有必要运用归因理论对这些主要压力进行分析,这些压力能否得到正确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管理工作,进而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产生影响。

二、农村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归因分析

1.考核评比频繁,增加工作压力

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校长工作成绩的判定大多通过考核与评比的方式,当然农村小学校长在工作中也需要一定的考核与评比,这样可以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验。但是当下小学校长普遍感到考核与评比过于频繁,而且内容和模式僵化。这就反映出现在的考核与评比方式已经影响了小学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农村小学校长对考核与评比感受到的压力属于工作难度的归因类别,工作难度在归因维度的稳定性中表现为稳定状态,也就是校长本身无法掌握考核与评比的难度、方式;在控制点方面属于外在因素源,在控制性方面属于不可控性,校长只能通过做好自身的工作去迎合上级的考核与评比。如果小学校长对这种压力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努力不够等内在因素,就会影响小学校长的情感、随后管理工作的期望和管理活动倾向。归因理论认为能力作为归因类别之一其归因维度在稳定性上是稳定的、控制性上是不可控的,也即校长的管理能力是稳定的,而其能力对于上级领导的考核与评比结果的影响是无法控制的。同样校长的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小学校长对于上级领导的考核与评比的压力的归因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之后的管理工作,需要小学校长做到正确归因。

2.管理与教学并重,加大工作负荷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不足,校长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兼带一定数量的课程,加上新课改对管理与教学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校长工作超负荷已经成为很普遍的问题。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小学校长工作超负荷和新课改对管理与教学方法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很明显小学校长应把这方面压力归因于工作难度,工作难度作为归因类别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上文分析的结论其在归因维度的稳定性方面是稳定的,控制性方面是不可控的。因为在小学校长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自己教授的课程也不能落下,毕竟自己作为校长的身份要求他们必须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小学校长感到目前的工作已经超出自身身体的承受限度,也即是归因于来自内在因素的身心状况,而身心状况在归因维度的稳定性方面是不稳定的、控制性方面是不可控的,身心状况的这种不可控性其实是结果的不可控,而这种结果的形成是经过日积月累造成,农村小学校长平时的工作、生活习惯是可控的,对于这种可控的方面校长必须合理分配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因此,小学校长对工作负荷压力的不同归因,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学校的稳定发展起到很大影响。

3.外部环境复杂,增强工作难度

农村小学校长处在农村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学生家长对其工作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压力来源。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有很大帮助作用,否则会给小学校长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一方面的压力通过归因理论的分析,属于外在因素源,归因维度的可控性方面是不可控的,稳定性方面属于不稳定的。外在压力源作为归因类别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农村小学校长需要对此方面压力谨慎对待,不能因为其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就弱化了对其处理的动机。外在压力的产生都能在内部找寻到根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身自学能力不是很强,学习成绩又是家长判断学校教学能力的惟一根据,加上农村学生家长对问题分析能力容易片面化,往往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质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就成为家长指责的首要对象,在与部分农村小学校长的访谈中,很多校长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扰,对其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外在压力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给农村小学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整个学校的稳定有序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三、归因理论对于解决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压力的对策

1.促使农村小学校长学习并掌握归因理论

农村小学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充满压力,对于各方面的压力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而归因理论就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分析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农村小学校长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必须学习并掌握归因理论。在农村小学校长定期培训中可以进行归因理论的讲授,首先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例分析,以保证农村小学校长更好地掌握归因理论,为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充分有效地运用打下基础。学习归因理论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归因理论实际效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当代日新月异发展的环境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养成更全面的处理问题能力,是对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所以农村小学校长必须不断充实自身知识,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促进归因理论在农村小学校长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对于归因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必须落到运用的实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归因理论在解决农村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方面的作用。农村小学校长必须在感受到管理工作压力时,尝试着进行归因,遇到比较难以归因的问题可以做好笔记,在定期培训时向老师请教,或者直接找同事进行交流讨论,因为只有做到准确归因才能更好地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建立农村小学校长的定期交流机制,一方面了解其他学校校长面临的压力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给农村小学校长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因为同级别的校长之间会有相同的经历,进而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运用归因理论可以强化自身解决包括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形成自身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3.加强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中压力的归因训练

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中压力来源于多方面,处理各方面的压力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小学校长要做到准确归因必须多加训练。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从而进一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训练措施。再归因训练是在韦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和斯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等理论观点指导下,将认知情感、行为设想为一个人对周围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原因推断而进行的训练,其训练的着眼点是试图改变行为结果的原因认知(如成功和失败),方法通常是在原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维度上进行分析。[4]归因理论正确分析并科学处理压力效果的实现,进行归因训练必不可少,在掌握科学的归因理论知识基础上,坚持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的影响。[5]在归因训练过程中,注意引起行为变化的的动机,因为不同的动机会触发不同的行为,对动机进行科学引导,进而改善行为的变化。农村小学校长应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归因训练,寻找每一个管理行为的动机,管理行为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对管理动机进行分析。最后还要对归因训练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归因训练能在农村小学校长管理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种效果评估必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在归因理论学习过程中,培训教师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相互结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归因理论的学习到积极实施归因训练,再到归因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把各部分割裂开来。把握行为与动机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好归因训练,并对归因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校长才能更好地应对管理工作中各方面压力,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良好发展。

归因理论对分析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压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农村小学校长只有加强归因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和训练,适时进行归因训练的效果评估,才能更好地形成科学归因方法。科学的归因能帮助农村小学校长科学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问题,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农村小学校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的保障。

第2篇: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西安市蓝田县辋川乡初级中学:刘生昭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校长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新的管理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

中小学校长首先要帮助、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习评判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转变,由“教书匠”向“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其次,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在经费、时间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使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观。再次,校长还要通过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对新课程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并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

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第一,中小学校长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向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第二,要组织有学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参加的研究小组,确定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制定实施学习方式转变的工作原则和具体办法。第三,从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奖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体系。第四,制定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支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中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强调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三、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组织好学校课程的开发

学校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求校长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其次,需要校长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责任,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并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必须来自学生的需要,符合学校的条件。这就需要校长在组织力量开发学校课程时,要注意调查、分析、审议学生的意见,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加强学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校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四、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在进行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中,第一,校长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第二,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第三,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时,要能引导教师学会判断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科研型教师。第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第五,改变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模式,鼓励教师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促进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

第一,校长要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建立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之间积极有效的联系,强化校本管理机制。第二,掌握学校发展战略应遵循的规模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超前性结合的原则。第三,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确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目标。第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第五,经常检查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目的。

中小学校长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