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析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高职教师素质培养

摘 要: CDIO工程教育模式针对我国高职教师素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标准要求,最后为了提高高职教师的CDIO能力提出相应建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 
关键词: CDIO工程教育模式 做中学 终身学习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概述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成为CDIO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体现为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削弱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CDIO的理论中强调在整个学校生活与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协助者。 
CDIO作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从2005年开始被我国高校引进,谋求共同研究、探索、实践和分享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这一成果,所以CDIO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职场环境特征引入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特征,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建设、评价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对于培养具有产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工程人才至关重要。尽管这一改革有非常大的难度,但一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践,就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二、高职教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引导、启发和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的师资向高学历、高学位发展,聘用和考核也越来越偏重以论文、经费和获奖表征的“学术水平”。从高职人才培养看,师资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 
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等,他们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占有较大比重。他们受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授课模式僵化、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考核模式也过于陈旧,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考核。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及在校教师赴企业挂职,并且在假期让教师下企业锻炼,但是仍然无法满足CDIO工程教育教学的改革需求。 
2.专业知识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部分教师因为长期待在学校里面,对新型的知识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对专业的新知识缺乏,且掌握得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学时多,教师按照自己的成长方式“复制”学生,培养的人才规格单一,适应性差,缺乏创造性,所以专业和课程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3.缺乏工程背景和产业经验 
由于高校特别缺乏既有丰富工程职场经验和产业经历,又有扎实理论和对教育有激情的教师,很多教师无法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榜样。比如工科的老师没有做过工程师而培养工程师就如医学院的教师没有看过病人而在培养临床医生一样可笑,由此可见为什么毕业生满足不了产业界的质量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种类繁多,但所推广的模式中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CDIO就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与抽象表达,这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原则不谋而合。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标准。 
三、CDIO对高职教师素质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计划的主旨是,在真实工程情境中,向学生一边传授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边通过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促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CDIO作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就是将工程职场环境特征引入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特征、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建设、评价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对培养具有产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工程人才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相同。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12条标准,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以下教师素质建设。 
1.标准3——一体化教学计划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就是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是如何反映在培养计划中的。所以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就对该行业标准、专业标准和专业特色有准确定位,能够完成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科学设计。 
2.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 
CDIO要求提高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教师应该采取走进项目、走进企业、走进行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个人、团队合作等能力,所以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中工作,经常性地与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在工程项目和教育中合作,提高能力。 
3.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CDIO利用措施用来提高教师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及学生考核等方面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和行动导向式教学方法,不同能力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方式广泛化,减轻疲劳感,增强求知欲。 
四、CDIO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以接受和欢迎的态度迎接千变万化的网络信息,以学习的态度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落后于时代,成为合格的现代教师。 终身学习能力,是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自己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自身创造力的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仅包括更新、加深本学科为主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补充必需的相关学习的“边缘知识”,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而且应坚持“相互为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教师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由于知识增加的速度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以及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这就提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内容的陈旧、更新缓慢,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CDIO要求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新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由于产品研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适时引入专业教学。 
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中最灵活多变的因素,但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要想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在于其自身努力,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学会学习方法。教育研究证实:主动学习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思想交流和学术研讨等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被激发。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课程专业知识,而且要能把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应用,从实际和已有知识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索规律和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在教学中安排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加强概念学习,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考核方面,CDIO注重对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人际能力的考核。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考核内容上仅限于学生的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还存在很大缺失,因此教师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还应该设计好每次作业的联结,每次作业可以锻炼学生什么能力等。对于CDIO能力型教师来说,明确考核目的,精心设计考试内容,通过项目的完成,监督考核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系统构建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 
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是给学生以学习实践的地方,而且可以让博士、硕士直接毕业进校的青年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到企业的第一线去锻炼,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比如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了解企业的需求等,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共同参与企业的攻关项目,在促进科研成功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为了达到CDIO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项目培训是很好的途径和形式。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将造就一个优秀的专业。 
五、结语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精髓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CDIO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列出现代工程师所必备的各个层次的素质要求,分别是理论知识,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教师的CDIO能力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陶荣.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2]李梅芳.谈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高职教师素质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 
[3]聂凌鸿.CDIO模式下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11. 
[4]査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中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5]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