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谈“班班通”电教多媒体在农村初中语文教改中的精妙作用

 摘要:农村教学设施落后,信息捕捉迟钝,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进行课改呢?最终,我们发现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溶入电教多媒体教育,才能找到新的支撑点。当网教与改革碰撞,当传统与革新接轨,一堂课才能更加精彩,更加厚重。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班班通”;电教多媒体;打破沉默的坚冰;亲自参与;破解难点;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24-001 
新课程改革,正如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教育)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为它重新燃起奔腾的火焰。”教改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致心致力的一次新的变革。但是,农村的教学设施落后,信息捕捉迟钝,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进行课改呢?最终,我们发现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电子白板——电教多媒体,才能找到新的支撑点。当网教与改革碰撞,当传统与革新接轨,一堂课才能更加精彩,更加厚重。 
一、活用“班班通”电教多媒体。打破学生课堂上沉默的坚冰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堂课,只有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初中的学生们,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在课堂上不开口、不发言,多处于沉默状态。教师们是启而不发,诱而不理,给课堂带来了不少尴尬。但自从电教多媒体走进了课堂,这道难题已经迎刃而解。 
比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教师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播放了一段竹林景观的视频,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趁机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放“雨声”、“雷声”的录音,投影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雨景、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饶有兴致地读起了课文,并开心地进行小组交流,踊跃发言。以往课堂上沉默的坚冰现象不见了,课堂的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窝。 
二、巧用“班班通”电教多媒体,使学生多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书本、黑板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如今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把电教媒体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春》时,老师要求全班每人上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将自己对《春》的艺术短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箱中。教师在网上批改电邮后再发送回学生的电子邮箱。第二天语文课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老师发给自己的邮件,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大增。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三、妙用“班班通”电教多媒体,破解语文课堂的难点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历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教师都十分注意对这两点的综合处理。过去,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只能用语言描述和表达,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就构成了难点。现在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进行新课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难点是理解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像,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这样,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四、善用“班班通”电教多媒体。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堂课因为学生的问而显得生机昂然。“质疑”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可见,课堂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比如开展“说不尽的桥”这一学习活动时,我们农村既没有大都市雄伟的立交桥,也没有苏杭随处可见的古典小石桥,到哪儿让学生参观实践呢?对,电子白板!教师先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观看了形形色色大都市的桥和景区的桥。然后,带学生到镇上有几百年历史的凤鸣桥实地参观丈量并采访当地群众,向他们询问关于凤鸣桥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返校后立即根据手中素材写成一篇介绍家乡桥梁的说明性文章,有机地利用电教资源,把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 
其实教育不在于我们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课程,而在于让学生透过课程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不在于我们教师告诉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产生了多少兴趣、多少好奇、多少想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唤醒学生的心灵,更在于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穷山僻壤的农村,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进行,要光大,“班班通”电教多媒体不可或缺,它是我们的拐杖,帮我们远行;它是我们的灯塔,让我们看到光明;它是我们的花园,让我们的课堂芬芳。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