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医学护理 » 护理 » 正文

产褥期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占海霞

同济黄州区人民医院产科 湖北省黄冈市 438000

【摘 要】目的:对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应用于产褥期母婴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2013 年6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妇女88 例及其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均分为A 组(干预组)和B 组(参照组),各行其护理办法,对两组产妇的健康状况、婴儿的患病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A 组婴儿的患病率要显著低于B 组(P<0.05),患病情况得到了显著的缓解;A 组产妇SF-36 量表中四个维度的健康状况也要显著优于B 组(P<0.05)。结论:产褥期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的健康状况,减少婴儿患病率,显著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褥期;产后访视;护理干预

在针对产妇的护理工作中,产褥期的母婴健康问题长久以来都是工作的重心,这个时期产妇体内的各器官和系统都处在最佳恢复状态下,因此在此时期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产妇及婴儿的健康安全都有重要意义[1]。为了更好地改善产妇的健康状态,减少新生儿患病的发生情况,提高母婴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8 例产妇及其婴儿作为对象,探究了产后访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 年6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妇女88 例及其婴儿作为对象,将之均分为A 组(干预组)和B 组(参照组)。A 组44 例产妇及婴儿,产妇年龄在21—32 岁间,平均(25.7±3.8)岁;孕周37-43 周间,平均为(41.2±1.3)周;婴儿体重2.3—4.2kg,平均为(3.6±0.5)kg;B 组44 例产妇及婴儿,产妇年龄在22—34 岁间,平均为(26.2±3.4)岁;孕周38—42 周间,平均为(42.1±1.1)周;婴儿体重2.4—4.3kg,平均为(3.4±0.6)kg。两组产妇及婴儿在相关资料上差别不大,可进行组间比对。

1.2 护理方法

B 组产后采用传统的护理办法。A 组采用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办法:

(1)建立联系,在产妇出院前记录下产妇修养的地址、联络电话等,并对产妇伤口、新生儿疫苗的接种状况等事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2)访视时间:由负责各自产妇的医师及护士进行上门访视,一般在产妇出院后的第4、16、29 天进行三次访视。

(3)访视内容:医护人员第一次访视时,对产妇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并指导产妇以正确的方式喂奶。此后上访时,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身体状况,指导其进

行肛门运动、复式深呼吸运动、会阴收缩练习等一系列康复活动。

1.3 观察及评定内容

观察内容:产褥期间,婴儿出现脐部感染、脓疱疹、尿布疹和腹泻的状况。通过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 量表)[2] 对产妇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发放调查表时对产妇及其家属阐明本次研究的保密性强,且无利益干系,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可信。调查内容共分为精神状态、生理职能、社会职能及身体健康四个项目,各项目均以50 分为满分,得分越高则产妇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 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 )进行表示,采用t 检验、χ2 检验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患病状况比较

A 组出现脐部感染1 例(2.3%)、尿布疹0 例(0.0%)、脓疱疹1 例(2.3%)、腹泻1 例(2.3%),B 组分别为8 例(18.2%)、9 例(20.5%)、9 例(20.5%) 和8 例(18.2%),两组相比A 组各疾病患病率均要明显低于B 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SF-36 量表比较

两组产妇健康状况相比,A 组产妇在精神状态、生理职能、社会职能及身体健康四个维度上均要显著优于B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的A 组婴儿在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上要显著低于B 组,这表明此法在新生儿疾病的防治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两组通过SF-36 量表对产妇的健康状况进行对比,A组产妇的健康状况也要显著由于B 组,提示此法在改善产妇护理质量上效果显著。综上所述,产褥期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母婴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日清, 施月秋. 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2] 侯永梅, 胡佩诚, 张咏梅, 等. 初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143-114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