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探讨关于体育教学的问题解决之法

体育教学由于饱受长期第一个传统观念的一些影响,也让体育教学方式更加的单一的,而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步伐了,本文主要就来和大家探讨关于体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短跑训练

左加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江苏连云港222200)

摘要:体育是一门贯穿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并且是唯一一个贯穿于教育始终的学科。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锻炼与强身健体的意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不但对于学生个体的身心有着塑造作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以体带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短跑是体育中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而小学正是小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短跑训练需要有一定的计划。

关键字:体育教学;短跑训练;身心健康

短跑属于力量和速度型的体育项目,需要有强大的爆发力才能取得优秀的成果。因此,针对于短跑的训练需要根据短跑的特点而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短跑项目训练必须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而进行,并结合教学内容而进行科学、合理又高效的教学训练。依据多年教学经验,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短跑训练进行浅谈与分析。

一、小学生短跑项目训练的现状

在小学的学习氛围中,虽然不如初中和高中一样专业课压力巨大,但是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仍是占学生时间的主导地位。因此,常常出现教师过于注重对于学生文化课方面的追求,从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锻炼和学习。有时为了追求初中的体育生名额,加急训练,只为了单纯追求训练中的短期效应,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和训练的过程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小学生的体育训练百害而无一利,在损坏了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的同时严重束缚了学生在短跑项目中的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及训练的客观规律性对于学生短跑进行合理的训练,从而发掘出学生短跑的内在潜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短跑训练的效率呢?教师应了解学生在此特殊时期的身体发展规律,同时掌握短跑的技巧,在制定短跑计划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水平、场地气候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计划改进。

二、小学体育教学短跑训练的有效性

(一)加强短跑项目的力量和速度训练

短跑对于力量和速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同时短跑的速度和运动员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短跑训练中,对于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应成为重点。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强度需要符合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同时休息的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减损运动员对于训练的积极性与兴奋度。训练中,可以采取训练运动员短跑动作这一方式而达到理想的训练结果。段动作训练需要让学生的动作尽量流畅到位、协调完整,从而使得身体各部分的力量均匀且有效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主要的训练方法含有双腿离地跳、单腿离地跳和负重深蹲等训练动作。对于速度方面的训练则需进行多次科学训练,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而定。一定程度上而言,力量的训练能够辅助速度的训练,速度的训练也能反作用于力量的训练,这两种训练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二)注重短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

在体育训练初期,体育教师需要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念,在思想方面健全学生的训练状态,同时,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体质、能力与状态进行特定的动作训练。训练中,需要加强对于屈肌力量、大腿伸肌以及关节灵活性的训练。因此,可以采取的训练方式有负重跳、换腿跳以及跨步跳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力量。同时需要训练学生在短跑过程中的节奏和步频的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肌肉的放松与收缩能力。

对于小学生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万万不可急功近利,过于追求成果,从而对于学生的身体造成损害,并浪费了学生的体育天赋。

(三)重视短跑项目训练后的心理放松和恢复训练

在跑步项目的训练过程中,肌肉会在有氧以及无氧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乳酸来有效代谢运动时产生的废物,从而使得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感到疲惫,所感受到的身心压力与负荷也不断增大,这种现象是短跑训练后的正常现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阶段,同时身体发育较为不成熟,较为脆弱,因此在短跑项目训练过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放松和恢复训练,以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拥有更加饱满的情绪和更加完满的身心。如若不及时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会使得学生产生训练中过度感到疲劳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身体的恢复以及接下来训练的进行。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在短跑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育素质,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面对接下来训练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迎接的挑战。因此,身为一个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于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适当在体能训练之中穿插着意志力和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在训练中应具有的素质和状态,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都能够发挥出真实的自身的最好水平。在面对赛场和考试之时,即使有着巨大的压力,仍旧能够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正常发挥,在其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成果。

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对于体育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重视,因此,在学生初级阶段的体育教学更应适应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短跑身为体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更需着重在教育方面进行思考。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与能力、心态与素养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短跑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2篇: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王雷雷(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兆麟第二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德育教育为中国的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德育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虽没有单独的被列为一个科目,可是在每一种科目的教学中又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在这许多的科目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体育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学习技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健康发展,更重要的一面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一种精神,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德育思想。因为体育教育在德育教育面前更加具有其优势,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精神层面的激发,能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勇于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会事半功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我们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渗透

现在的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应尊重这个规律,处处以学生为本,不能生搬硬套,把一些根本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强加给学生,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体会,教师不要把所有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样的话恰恰会适得其反,学生也只是模仿了事,根本无法体会到事情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把德育的元素慢慢的弥漫在学生周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自我体会到德育方面的知识,并逐步的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二、以教师为导的德育渗透

每一个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都记得一句话“身正为师”,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平常要为人师表,举止大方,积极向上,谈吐文明,在教学中要讲解清楚,亲身示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有德有才的教师的形象,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渗透,哪怕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一般教师严肃的风格,更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的正确认识。

三、以教材为辅的德育渗透

每位教师应该深刻的挖掘教材,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育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着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进行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突发事件为亮点的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得突发性,甚至每一节课都有突发事件的生成,而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就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怎么去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去面对突发事件的生成,让学生理解如何面对突发事件不慌乱,如何去解决突发事件,有些时候这些突发事件正好就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影子,比如说:学生在分组练习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突然间受伤了,小组的同学马上自行的组织起来对其救护,分工明确,这就体现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也要积极的去把这件事情分享给其他同学,使得其他小组同学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

五、以评价为鼓励的德育渗透

赞美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剂营养剂,对孩子的赞美或许就可以使挫败的孩子们重拾信心,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并抓住这个闪亮点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一句鼓励,会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的完成动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自信的品质。批评也要及时有针对性,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明辨是非,批评一定要有理有据,让学生信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把批评和赞美放在一起进行,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质较好,学习新知很快,但纪律观念较差,又不太合群,总是欺负其他同学。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对学生不能一味的表扬,但也不能过于严厉的批评,一味的表扬可能使学生觉得表扬没有意义,一味的批评,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所以两者一定要结合好,恰到好处,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里已经沉淀了很多好的做法,德育教育为我国的和谐社会,法制社会奠定了基础,对孩子从小就应该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心灵,思想得到净化,为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篇: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茶文化的融入

刘志辉,刘鑫(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到了亟需改变的地步。诸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文化内涵等缺点,已经成为一些高校体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的“拦路石”。对于此,不妨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融入其中,对于提升体育教学人文内涵、吸引力、实效性都大有裨益。本文就从茶文化的发展、内涵,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说起,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茶文化的融入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茶文化;教学缺陷;融入路径

新的时代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职责使命。其不再仅仅局限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锤炼和培育大学生更好更优秀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准以及理想价值。从现实看,为了这一目的,我国很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思索和创新,有的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却不太成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不妨将茶文化融入其中,一方面利用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利用茶文化的各种延伸,如茶歌茶舞等,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1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文化内容的意义及其现状

不同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的传统认知,其实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很宽广的内涵,一方面是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上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则是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及价值理念上的培育和锤炼。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体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际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一方面他们从小的生活较为优越,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什么艰苦的劳动,另一方面加上近二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过分重视成绩的偏差,因此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这些因素就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诸如“豆芽菜”、“胖子”等体型的大学生随处可见。而高校相对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其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相比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体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将文化内容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不断深化,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各大高校,教学的实效性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很显著的一点就是一些高等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往往会在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大费苦心,却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培育不是太重视,有的甚至从主观上就轻视或忽略。深究其因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一方面就倒逼很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生考试、就业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的学生的求学目的更加直接:拿文凭、找工作。在此情况下,高校的人文教育就难免出现缺失的现象。对于此,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从现实看,对于学生而言身体素质的高低往往跟其精神状态、人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身体素质好,精神就会更加积极向上、蓬勃而充满朝气。针对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高校管理者就要将更多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其中,如此便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精神状态,完善他们的人格及修养,锤炼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尽管文化内容的融入,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的来说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文化内容。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与现代体育教学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地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校还相对好一些,而地处中东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的差距则非常之大。这些高校在体育教学当中,普遍存在重身体锻炼而忽视文化内容的融入,觉得体育教学的存在价值就是强身壮体而已,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则与体育教学“不搭边”。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在二三十年前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那个年代我国整体的教学水平较低,加上国人的体质较弱,因此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时变法亦变”,现在时代和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身体素质的教育与思想、精神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其次,我国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有的教师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现在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一些四十岁往上的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知识文化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他们在上学时基本上皆为体育专业“科班出身”,而他们求学的那个年代我国体育教学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低。以高考为例,一所重点大学的体育专业录取分数线要比同年的文科或理科分数线低上三百甚至是四百多分。因此,很多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从初中开始就进入“体育班”,试图通过报考体育专业来弥补自己在文化成绩方面的不足,考入一所好的大学。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团队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文化知识的融入。

另外,我国不少高校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方式方法单一和落后的弊端。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因此无法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操场跑圈、体操、足球、篮球等活动等。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较为落后,觉得体育教学就是单纯的身体锻炼,没有把体育内容与知识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有机融合,导致体育教学较为枯燥,无论是吸引力还是实效性都不是太好。

2茶文化的内涵及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时间,目前业内和学界的共识是其源自于将近两千年前的魏晋时期。然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茶文化不断与各个领域相互交融,让自己变得博大精深,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茶文化还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或是宗教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让自己从物质领域发展到文化领域最终上升到了精神和哲学的层面。可以说,无论是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或是精神内涵,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力,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大有裨益。

2.1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当中,茶文化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与其它多个领域不断融合,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延伸到了文化领域。比如说,茶文化与我国文学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茶诗茶词,这些诗词以茶为基础,通过歌颂和表现茶叶的自然属性,来彰显作者的品位和价值追求。比如说,茶文化与我国绘画艺术相结合,涌现了大量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茶画,这些茶画或是将茶事活动具体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内涵,或是将茶文化的各种元素,如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煮茶弹琴等提炼出来进行有机融合和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之美,另一方面更是能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那种超然脱俗、质朴洒脱的价值理念。除了在艺术领域有很好地呈现外,茶文化在文化领域的渗透还涉及到了建筑文化、环境营造文化等诸多方面。比如说我国著名的园林艺术,就采用了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如茶亭走廊、茶室、竹林、茶画等。应该说,将茶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余,得到更好地放松和身心上的享受,同时更可以让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开阔。

2.2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其最为重要的内涵,也是其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重头戏”,这方面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融合。第一个层面是茶文化“中庸和谐”的精神内涵。何谓“中庸和谐”?一言概之,就是对待外界要秉持一种恰如其分和友善亲和的态度,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与别人以及别人之间始终保持协调稳定友好的状态,进而使整个社会亦然如此。反观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很多生活较为优越,且独生子女较多,因此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让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得与失和喜怒哀乐。一些人缺乏必要的分享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极易会跟别人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对于高校体育这种具有一定竞技性,注重成绩的教学来讲,部分大学生存在的这种缺陷就会更加凸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中庸和谐”的精神内涵,可以让大学生们的胸襟变得更加宽广大气,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友善平和。这无论是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还是对于其将来的职场生活都大有裨益,能够让其更富人格魅力,更好地与他人打成一片。

第二个层面是茶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这一源自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重要精神,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饮茶者甚至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讲究的是超凡脱俗,是淡然洒脱,强调人要从凡尘中的物欲中脱离出来,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修身养性,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将其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感悟到体育精神的实质,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得与失”,让内心更加积极洒脱。第三个层面是茶文化“茶禅一味”的精神内涵。源自于佛学的“茶禅一味”思想让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其注重人与内心的对话,以及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探索和思考。最终要达到一种“顿悟”的境界,从事物的表面去看到其深层次的本质。像著名的佛家名言:“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将茶文化的这种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更强,让他们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情表面去探求真理和规律。

3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

3.1要对高校体育教师团队进行全方位的茶文化培训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如果老师想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要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感悟到茶文化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首先就要增强老师的茶文化知识。一方面,高校要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茶文化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授课、短期培训班、茶文化讲座、茶道演示、茶艺表演等方式,让老师尽快提升对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学校在引入新的体育教师时,可以适当将与茶文化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一项参考标准,多招聘一些具有良好传统文化底蕴的年轻体育老师。

3.2要提升和丰富现有体育教学场地的功能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场地主要分为室外和室内两方面,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说,针对室外场地如操场,可以进行一些采茶舞方面的教学内容,做到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融合。而针对室内教学场地,可以专门设置出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的区域,让学生们在进行完体育锻炼后,来到这里感悟和学习茶道和茶艺。

3.3运用创新手段,建立和完善“知行合一”的教学新模式

知行合一,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要让学生从书本或是老师的口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更是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要与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茶艺表演活动、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歌茶舞表演等,做到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这样除了可以提高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外,更是可以让学生与社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对他们今后的求职、工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地处产茶区的学校来讲,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前往茶乡进行茶叶种植、采摘、制作方面的现场体验,并与当地茶农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对当地茶文化有切身地体验。如此,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让茶文化通过体育教学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在新时代里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同时也会让体育教学更加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实效性。

第4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杏芬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尤其是在体质、精神和社会合作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高职院校当前的体育教学体系尚未能契合其自身人才培养的特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目标不确定,教学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固化,师资力量及其素质相对不足,教科研落后,教学评价量化色彩较浓,教材内容开发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从体育观念、体育师资、体育课程、体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促进高职体育教学质量获得重要突破。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师资;体育教材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特征具有专门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与特点。由于高职专业岗位一般具有应用性、生产性、实践性、劳动性等特征,对工作者的体质和环境适应性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就更加凸显了高职体育教学在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功能,良好的高职体育教学不仅有益于塑造高职人才强健的体魄,更有益于高职人才养成社会合作意识、社会进取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学本身存在的误区,导致高职体育教学问题丛生。

一、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体育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生产第一线工作者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应当服务于该阵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本身起步较晚,并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更多的是从中专院校和技术院校转型或合并而来,因此在体育教学目标和观念上仍然沿袭着中专和技术院校的教学痕迹,造成目标和观念的相对模糊和滞后,并且由于国家尚无明确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颁布的统一的指导性体育教学文件,导致高职院校在自身体育教学目标及指导思想的设计上盲目跟随和简单参照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标准,忽视了自身所应该服务的人才培养特性[1]。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更多是从中职体育教师过渡而来,新引进的教师大都为年轻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暂时还无法得到根本扭转,牵制着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

(二)体育课程结构相对单一,体育教学内容相对重复,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固化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也开始采用选项课教学,提供了诸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田径等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学生学习基础及其动机的差异,真正能够掌握好1~2项体育技能的学生并不多。并且由于当前《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硬性规定,高职院校必须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应付体质测试,体质测试的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课程结构,这更是进一步缩减了相关项目技能技术传授的空间[2]。另外,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上往往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容易通过的项目,因此学生总体上所深入接触和细致学习的体育内容并不多。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在编制体育课程大纲及其考试标准的时候,同一项目的一年级课程与二年级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上存在较大的重复性,两年的项目教学并不系统,衔接性和系统性并不高,重复性相对较高;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痕迹较为明显,并且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方法的组合性和创新性欠佳[3]。

(三)体育师资力量及其素质相对不足,体育教科研相对落后

体育在高职院校没有学科地位,更没有学科条件和资源,体育教师更多的是一群边缘化的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者,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和群体工作。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学生数量一般维持在数千人至上万人,高职体育教师也一般少则数人,多则二十多人,在高职学生入校人数稳中有升的背景下,体育生师比例拉大,一个专职体育教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课时数,更高容量的体育班级,这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学工作量及其难度。原本高职体育教师对体育研究就比较忽视,也缺乏体育科学研究的平台、动力及其基础,加之高级职称与高学历教师相对缺乏,这就大大弱化了高职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及水平。可以说,整体师资力量及其素质的不足牵制着高职体育进一步改革和深入开展。

(四)体育教学评价量化色彩较浓,体育教材内容开发不足

体育教学评价是影响高职体育教学质量及其特色的重要指标,合理又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能够引导体育课程走向高质量,反之则会僵化体育课程。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更多的是使用终结性评价,而在终结性评价中定量评价成为主导,主要以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体育成绩,而缺乏对这个学生体育态度、体育学习效率、体育进步程度的评价,这导致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导致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在体育教材的使用上,高职院校还未能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符合地方地域性特色的体育教材开发尚显不足,大都套用一般的竞技体育项目内容,并且对竞技项目的动作技能、比赛结果较为强调[4],这就造成了体育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体育的趣味性、健康性、发展性相对缺失。

二、高职体育教学进一步优化与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观念,确立清晰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高职岗位相关工作要求,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服务。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大都要面临生产第一线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如机械机器的噪音、冷热空气的侵袭、高险环境的压力,等等。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要根据岗位的特点针对性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来达到职业适应的教育效果,如游泳课程、攀岩课程、徒步越野、户外极限运动等都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起到双重的刺激和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提前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身心和压力要求,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仅仅传授一般运动项目技能技术的狭隘观念,转向承载更多功效功能的新兴运动项目体系的传授,其根本用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应切实转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征以及岗位要求上来,务必为应用型人才提高动手能力、提升身心素质、提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服务。

(二)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满足高职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应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建立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体育训练课、体育康复保健课、课外体育选修课、学生素质拓展课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如对不同学期的高职学生可施行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第一学期以身体素质、田径、体操、武术等基础项目作为主要教材,整体提升学生的素质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不同的专项课与理论课,促使学生掌握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获得理论储备;第三、第四学期开设户外项目,如攀岩、野外徒步、游泳等生存类技能项目以及保健康复等一些养生恢复性项目,培养学生特殊的体育技能及其养生手段。在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现代性、科学性和务实性,避免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误区。

(三)提升体育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科研素养,加

快体育科研平台建设步伐

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众多,除了场地、场馆、器材等一些硬件要求外,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等软件因素至关重要。除了本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及其基本功外,体育教师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继续培训深造能力是影响体育教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除了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相关运动项目上的专业优势外,制约高职体育教师发展的另一项关键素质便是体育科研素养,作为21世纪的现代性高职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升华与推广,还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发明、专利、学术、课题项目、成果奖励等方面取得突破和成绩,这对高职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与普及推广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无论是校级主管、市级主管还是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相关主管部门,都应为高职体育科研提供施展平台,建立一套高职体育科研平台体系,包括相关发明专利、课题项目、成果奖励等,给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一定的平台空间。

(四)合理改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及其方法,重点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及教材

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既无激励性也无促进性的教学评价是失败和无效的。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应建立起一套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平时成绩为一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职业导向性与课程特殊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尤其要注重个体差异性,要注重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进步幅度及其努力程度,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体育课程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树立新的目标,看到新的努力方向,并看到自己的切实进步。另外,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色和地方文化属性,致力于体育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与挖掘,如可利用学校周边的湖、山、湿地等特殊地形开发特色课程,这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地方单位的校地互动、合作共建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