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个性

小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是一门比较枯燥无趣的,作者在新课改中,对如何创设情境培养,提高学生积极新,进行了分析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给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学方案的转型。现代教学认为,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情境,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相关信息,通过学生自我思考,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景;培养个性

作者:吴小霞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广东韶关512300)

前言:《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贴生活现实,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数学知识,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偏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切实可行,从课堂教学中导入

新课的讲解,是最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也是课程的起步阶段,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将他们的情绪带入到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只要基础打好,那么之后的教学会变得更加轻松。数学课在创设情境时注意,方向贴近生活,紧扣教学主题,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可能性》一章节时,可以这样导入:“一年当中,小朋友们都期待自己生日的到来,大家快告诉老师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气氛轻松,积极回答,老师继续问:“这个月有过生日的小朋友吗?”,会有几个同学举手,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把给他们过生日作为场景,同学们抽签表演节目,很自然的过渡到抽签可能性的题目上,进一步讲解相关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名词,这样的课堂环境,简单轻松,吸引同学们注意。

二、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

现代教学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讲究“师生互动、人人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态,消除对学习的抵制心理,大胆想象,发动脑筋解决问题,填平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壑”。只有老师把氛围调节好,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学习环境,更快的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跟进教学进度,完成受教目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能拉近老师与学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游戏比拼小环节中,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际的小礼物,让学生亲自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去鼓励他们,尤其是落后的一组,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

三、在情境中实践,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生具有探索、好奇的特点,但是数学的抽象思维非常的枯燥乏味,如果单独的传统教学,很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贴切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创造情景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把书本上的“死知识”用得活起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将知识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结合。例如:在“认识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橡皮泥、小木板和小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简单的搭建,认识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特点,总结几何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推动教学,让同学们发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的几何体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再通过简单的折纸,让他们了解到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等图形,在折纸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还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死板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

四、巩固知识,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乘、除法教学中,需要反复的联系来巩固知识,但是联系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加入其中,所以在联系中采用“小红花奖励”、“夺红旗”、“一条龙”等等简单的小游戏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情。上课时,可以先介绍一下游戏的规则,夺红旗游戏:每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题目,谁能最快算完就是第一个登上山顶。在游戏中,不仅能达到练习算法的教学目的,还能培养他们合作与竞争意识,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结束语: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个性,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创设情境的可行性、小组探索、实践运用和竞争比赛四个方面,把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结合实际教学例子,阐述创设情境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进行个人发挥,教学是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真正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胃口”的,不能将教学模板直接带入教学中,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还需要更多教师力量的支持,这个过程一定是艰难且缓慢的。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准研制组编,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余文森,吴阴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