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质量研究论文(共3篇)

审计学可以说的现在行业当中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了,而且现在为了提高审计学教学的质量和竞争力,很的高校都非常的重视审计学教学,并且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合理安排审计课程的教学规模、教学课时等若干细节。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审计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郭晓雨、孟祥丽

摘要:区块链技术是2016年最有可能改变创新之路的十大最前卫的创新技术之一,或许是自互联网出现以来最重大的发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优势,而这些优势将重塑审计行业,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本文致力于构建以培养学生具备审计专业基础和区块链技术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区块链技术背景下企业所需的发现价值、传递价值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审计;数据挖掘

一、研究背景

由于区块链技术以及大数据对审计目标、模式以及审计内容的影响,未来的审计人员将面临大量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节。目前,国际区块链的应用已经涉及文化、交通、传媒、教育、气象、航空等非经济管理领域。而这些非经济领域作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着企业。审计人员应在专业基础上具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获取、挖掘、存贮、处理与智慧应用的能力。从数据中获得有效的价值,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所以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与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分析技术课程相结合。

二、区块链技术对审计行业的影响及人才需求

(一)区块链技术对审计行业的影响

1.审计目标的过渡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环境的产物,反映社会对审计的要求。审计的目标历经了“查错防弊”、“鉴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查错防弊和鉴证报表的真实公允”三个阶段。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财务信息无法全面的反映企业,例如缺少与企业所处行业地位、发展及未来趋势等有关的信息,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信息,他们需要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作出鉴证,传统的技术无法鉴别大量信息的来源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而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可以使审计人员通过这些技术更好的进行原始数据的获取以及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鉴证,例如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使陌生人的交易执行过程变得完全透明,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数据管理、数据安全以及金融、教育、社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更好的实现审计目标从传统的“鉴别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向“降低信息风险”过渡。

2.审计模式的创新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随着人类迈入信息社会,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日益增强。这种与环境有关的风险极易转化为报表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应将企业看成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重点评价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过程,进而评估风险。而不能仅仅依赖审计程序和会计准则。这种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从传统的事后审计扩展到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相结合。这种模式要求审计主体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流程、风险评估以及业绩衡量的评价需要。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可以为审计模式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3.审计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管理、数据安全以及金融、教育、社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新的交易行为,例如传统的合约转变为数字化的智能合约,可以在满足其源代码中写入的条件自行执行。目前,智能合约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电子投票、酒店旅游业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然后,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风险。2016年,区块链业界最大的众筹项目TheDAO遭到攻击,造成了总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损失。此次事件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智能合约存在漏洞造成的。为了确保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的安全问题,对各种合约代码的审计成为审计全新的内容。所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审计的内容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信息安全审计、代码安全审计、数字货币审计等领域。

(二)区块链技术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1.审计专业+数据应用型人才

2.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16年1月6日刊文指出,区块链是2016年最有可能改变创新之路的十大最前卫的创新技术之一,或许是自互联网出现以来最重大的发明。在强大的大数据背景下,区块链对审计行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去中心化、时序性、分布式账簿、开放共识、公开透明和防篡改的特点可以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甚至颠覆性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商业模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首席财务官罗素.格思里表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推动全球职业发展,它们提高了行业门槛,并推动了对新员工技能和能力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形,应用型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体,在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结合,以满足对审计数据大量化、审计内容广泛化的需求。

区块链将促使着“自审计”时代的到来,“自审计”意味着将大大减少审计人员重复、机械性的审计工作,审计业务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转向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咨询领域”。即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财务上的预测以及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规划,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是应该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应用型院校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当前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发展,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大数据科学素养,并掌握审计知识的专业人才,具备将审计专业知识与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并能够应用其进行审计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多行业上市公司、政府、网络安全、智能合约领域的大数据采集、组织、管理、分析以及应用的工作。

(二)区块链背景下将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1.新增设大数据相关课程

新增设的大数据类课程主要包括三类。首先是与大数据相关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java语言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等课程,此类课程为理工科类基础课程,对于审计专业学生难度较大,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编程在高中将成为必修课,例如,2016年,美国政府强制要求高中毕业生必修计算机编程学分,在澳洲,编程成为全国必修课程。在2018年高考,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都出现了编程思维相关的试题。所以未来审计学专业学生在接受编程类知识时难度不大,但是审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在设计课程时应突出管理类的特点,在选择编程类基础课程是应考虑增设1-2门,其余的课程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鼓励学生利用在线课程MOOC自学,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其次,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应增设数据挖掘、云计算数据与应用等课程,重点强调如何获取、分析应用大数据。最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设将审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结合的课程,例如大数据审计、联网审计以及利用大数据探索如何进行行业大数据分析、自然资源大数据分析以及政府扶贫、预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专业课程。以更好的实现在区块链背景下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的满足审计降低信息风险的目标,涵盖事前、事中审计的审计模式以及审计多样化的内容的要求。

2.线上MOOC自学与线下讲授相结合的方式

由于区块链技术以及大数据对审计行业的影响,传统的重复性工作将减少,将以分析性的工作为主,审计行业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审计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沿用传统的会计+审计模式,而是在课程设置上应扩展审计的知识领域,采用审计+管理+信息技术的模式,受到线下课程讲授的学时的限制,会计类课程设置的数量应相对减少,例如金融会计、政府会计这类课程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线上MOOC的形式自学,其他专业辅助类课程也可通过这种形式设置。

(三)审计学专业具体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对上述的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将区块链技术以及大数据引入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具体路径进行阐述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各个领域。因此未来企业间大数据的人才竞争将非常激烈,因此应用型院校审计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培养审计专业与大数据结合的人才,全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思想和模式,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

第2篇: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与教学质量研究

郑小荣1(副教授)何瑞铧2,3通讯作者(1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2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3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课堂教学在政府审计的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受消费主义教育观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影响,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文章分析了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危害以及原因,同时就如何克服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问题提出了建议。文章对于改进政府审计学教学质量、提高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政府审计;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娱乐化

一、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课堂教学娱乐化就是以娱乐化的思维、娱乐化的手段、娱乐化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类课堂教学形式①。课堂教学娱乐化的实质是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追求轻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倡导快乐和轻松的学习过程,推崇“寓教于乐”,坚持“教学和娱乐不可分”,是娱乐化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课堂教学适度娱乐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娱乐化则会降低教学质量。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具有如下表现:

(一)教学内容过度娱乐化。将政府审计专业知识过度通俗化、常识化处理,对政府审计学的教学过程过度故事化和情节化处理,甚至将各种经典政府审计理论演绎成各种搞笑的“段子”;在课堂上详细讲述政府审计领域中的奇闻轶事、奇闻异事等内容;把被审计对象违法犯罪的情节过程过分进行渲染,以满足学生寻求刺激、猎奇的心理;不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根据娱乐化的需要擅自安排部分内容自学,或对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过度演绎。

(二)教学手段过度娱乐化。过度依赖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味热衷于利用PPT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教学过程的艺术化;盲目强调学生参与、倾向“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重视追求新奇忽视经典,对案例相关性不甚讲究,有些教师甚至将个人职业发展经历,如出国或者挂职经历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有些教师忽略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把精力都倾注于研究过度娱乐化的教学手段和技巧上。

(三)话语体系过度娱乐化。把讲台当成秀台,采用类似小品相声等口头语言和类似于行为艺术的夸张搞笑肢体语言来戏说专业知识,把讲授过程异化为演绎过程,极尽煽情、悬念、互动、夸张之能事,声情并茂,把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随意解构,轻视用专业的语言和专业的逻辑讲解文本。

二、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适度娱乐化,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旦过度,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视。

(一)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带来的后果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注重强化重点和难点,经典政府审计理论知识被大幅度压缩,一些不便于娱乐化的重点章节被擅自安排为自学,导致课堂教学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专业知识的价值含量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娱乐化故事,精彩但缺乏专业内涵的案例,单个专业现象、教师个人的专业经历,或者与政府审计学课程不太相关的常识,而真正原汁原味的政府审计专业知识和经典的审计理论和核心的专业技能,如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舞弊诊断方法则没有真正掌握。简言之,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热闹的背后真正能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学生的学习收获也极为有限。

(二)不利于学生专业思维的培养。在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上,过度依赖甚至滥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以幻灯片替代板书,以课件展示替代口授言传,以观看视频代替专业分析,以热闹的“戏剧表演”或“小组讨论”代替理性的思考,以直观的形象代替思维和理解,专业课程的学术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被碎片化,学生应有的专业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表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过程中,无法区分事实和评价,无法区分科研创新与既有的知识,无法区分理论与实务,对专业问题不能利用专业的语言和专业的思维展开逻辑分析,不能用专业知识框架去整合取得的资料并分析政府审计现象。简言之,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审计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原因

(一)消费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教育观遵循商业法则,认为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的职业,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学生的消费过程,把学生理解为课堂教学这一消费过程的消费者,把学生当成上帝。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而学生则成为服务当中的“上帝”“消费者”和“顾客”。消费主义教育观的集中体现就是以学生为先,“学生评教”。在这种制度下要想让教师获得学生好评,就必须符合学生需求,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开心,对课堂教学过程感到满意②。这是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深刻的思想基础。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引导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不科学是导致目前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评价主体不合理。课堂教学评教包括同行听课、领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等。在学生评教这个环节,教师为了良好的评价结果,必须努力迎合学生的需求。而个别学生学习急功近利,以考试及格和顺利毕业作为学习目的,并不追求对知识的掌握,自己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更不在乎教师讲什么,渴望课堂教学娱乐化,把那些坚持把知识传授为己任、坚持专业问题专业讲授、兢兢业业讲课的教师视为刻板、呆板、无趣,而在评教过程给予低分。其次是评价内容不合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娱乐水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可能具有很强的娱乐能力,相反,一个具有很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则可能不具备什么娱乐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的快乐和学到东西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不同维度。前者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结果质量,后者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过程质量。然而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质量评价而轻视教学结果质量评价。表现为现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重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考核;以及上课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讲授内容的广度、深度,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的学术性等方面的考核。

(三)误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需求。既能学到东西又能学得快乐,无疑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首先,对优秀的学生和具有学术潜质和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专业知识充满向往和敬仰,希望能利用大学宝贵的时光尽可能多、尽可能深地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就课堂教学娱乐化而言,很多学生并非完全认可娱乐化课堂。许多学生对教师故意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去迎合或讨好学生并不完全接受,教学内容和语言的通俗化、浅显化,甚至庸俗低、低俗化,使学生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对空洞和不专业的语言表示反感,具体表现就是到课率低下。再次,很多学生在校时并没能意识到教学过度娱乐化的后果,自己也能接受娱乐化的形式,但当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对过度娱乐化课堂痴迷的学生,会发现热闹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带来益处。但是,很多教师误把少数学生对过度娱乐化的不合理需求泛化为所有学生的合理需求,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是满足学生需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合理途径。

四、建议和对策

(一)明确政府审计教学目标。忽视教学目标、颠倒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关系是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实际上,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完整地讲授和传授政府审计专业知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娱乐化不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了避免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必须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首先,明确传授政府审计专业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娱乐化本身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坚持课堂教学的教育特性,必须保证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是辅助性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合理使用,不能为了娱乐性而放弃知识传授或者对教学内容打折扣,更不能为了气氛而娱乐。总之,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娱乐只能当作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不能滥用,课堂教学要回归常态模式,不能脱离教学的重点、难点、特点,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猎奇、游戏的心理,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讲究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政府审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课程教学的过程质量评价与结果质量评价结合起来。第一,审慎对待学生评教结果,取消那种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依据或唯一的做法。强化同行听课评价,通过完善同行听课制度,弥补学生评教的缺陷。发挥同行听课的优势,区分哪些是专业、哪些是非专业,及时发现并纠正课堂过度娱乐化倾向。第二,拓展课堂教学的评价范围,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要把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到知识”这个选项纳入到质量评价体系中。第三,引入毕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跟踪评价机制。相对于在校学生,毕业后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更为理性、客观、审慎,通过引进课堂教学后续跟踪评价制度,提高学生评价的整体理性成分,降低感性评价成分,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总之,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优化政府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凭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对专业知识深刻理解,以知识结构和逻辑力量在课堂上去征服学生、吸引学生,自觉摒弃对娱乐化教学手段的过度追求。

(三)提高教师对政府审计专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坚持教学主体的独立性,就是政府审计学课程教学必须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必须坚持讲授方法为主。首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目前,有很多教师属于跨学科教学,对相关的专业内容不太熟悉,加上政府审计学具有一般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内容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特点,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其理论范式、课程结构、理论基础、法律制度和实践都处在动态形成之中③,同时政府审计实践的不断变革,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应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系统学习,使他们真正理解并熟悉政府审计学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理论。对新任课和跨学科教师的政府审计专业素养的培养是坚持教师为主导的前提条件,也是消除教师推行娱乐化教学的基础性方法。

(四)规范政府审计课堂教学内容。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轻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失去了专业化的内容,使得政府审计人才培养成为无本之木。因此规范教学内容是克服政府审计学课程过度娱乐化、抑制其负面作用的重要途径。首先,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政府审计学教学大纲,通过大纲准确界定教学内容的边界,规范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和难度,确保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确保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性,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专业化、语言专业化和思维逻辑的专业化。其次,严格执行教考分离,采取题库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科学的课程考试引导课堂教学回归内容为王的正常轨道上。再次,对案例教学要严把质量关,尤其要严格审查案例与知识点相关性、案例相对于知识的必要性,案例讲解是否真正服务于专业的知识理解或专业能力的培养,评估讲授的问题是否必须使用冗长的案例来分析,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经济实用(节约课时)的方法,是否案例只是娱乐化的一种手段,尽量避免案例的滥用。最后,注意区分政府审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即操作性和实务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辅助完成。

五、小结

受教育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存在各种过度娱乐化现象。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滥用教学方法和技巧,轻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的关注超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的关注。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偏离课堂教学的初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形成和专业思维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为了克服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的不利影响,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应该坚持教师专业讲授为主,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规范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提高跨专业教师审计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使政府审计学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源。

第3篇: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朱建梅(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

摘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文章基于社会审计人才队伍培养模式角度进行探讨,提出注重审计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案例应该动态化、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讲解和训练以及布置开放性大作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等建议,旨在促进审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改革,为社会输送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关键词:审计博弈案例动态化工作底稿审计信息技术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培养定位

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过程,依此确定被审计单位受托责任的完成或解除。作为研究审计活动的课程,审计学课程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和了解经济组织的经营运作,掌握常规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专题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步骤,并参与或独立完成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出具表达公允的审计报告,为相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支持。

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着实现培养高级复合型经济技术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拥有一定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管理、财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考虑到准进门槛的难易程度,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侧重于社会审计方向而不是政府审计方向和内部审计方向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学生毕业后多数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单位从事经济基础工作。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识能力的培养。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意见

审计学课程通常包括3个学分的理论课程(48学时)、两周的实验课程(64学时)以及相关专家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该课程一般在第六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税收理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术语较多,且表述晦涩、理论抽象,难以被学生广泛接受,众多审计工作者和学者纷纷就审计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意见。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自1984年至2017年8月底有关审计教学的论文共1060篇,发现近十年的研究最为活跃;研究层次呈现出以基础研究为主、职业指导为辅的特点。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王霞(2017)提出的翻转课堂、吴秋生等(2017)提出的慕课教学、倪明辉(2013)提出的三维整合教学改革等都源自于审计教学实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审计教学改革进程。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了培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审计人才,在改革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计活动是以职业判断为特征的审计博弈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审计是一项高风险职业,不仅因为其涉及诸多领域而使实务中多采用矩阵式团队组合来解决由于审计人员学科背景单一而带来的检查风险,更是因为审计是一个职业判断过程,会面临诸多诉讼风险。

审计意见的发表是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即错报程度是否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为标准。一方面,它不同于会计活动具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而是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承受能力。所以审计工作者需要依据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出缜密的推理和判断。这种职业判断源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具有深度思考、深度创新以及心理应对等特征,即便在人工智能(AI)时代也不可能被替代。另一方面,审计判断需要审计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因为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受托责任者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或是解除,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有时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治理层产生道德背叛,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审计人员也会因为各种动因的诱导或对审计风险认识模糊而导致丧失独立性,甚至出现协同舞弊、合谋审计,所以审计活动是一个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动态博弈过程。譬如,一般情况下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接受非标准审计报告,因此,当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完成审计工作,并根据掌握的审计证据和编制的工作底稿出具保留意见等非标报告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可能会考虑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以期利用新任审计人员的不熟悉来掩盖自己财务信息的瑕疵或管理活动控制环节的薄弱,而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人员必然要开展期初余额审计,深度了解被审计单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的原因,从而规避审计风险。这种心理上的对抗本身就是审计博弈。

因此,为了增强审计人员在职业判断过程中的心理博弈能力,在审计学科建设中不仅要以德为本,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法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譬如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沟通、员工激励机制、冲突的规避与提升以及心理学中的情绪的解读、身体语言的识别、性格驾驭,等等。只有将这些课程设置到审计学课程体系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审计理论,提升审计博弈能力,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从而规避审计风险。

(二)教学案例需要动态跟进,且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融合。毋庸置疑,审计学课程必须以案例为主线开展教学,如18世纪20年代拉开独立审计序幕的英国南海泡沫事件,或者美国的安然事件、日本的奥林巴斯事件,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这些经典的审计案例或财务丑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两个现象:一是经典案例的结局大多以审计失败而告终,违法公司破产清算、违法人员被绳之以法,或处以重金惩罚,或被吊销执业资格,或受到刑事处罚。这些案例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担心由于自己的学识、见识和胆识不够丰富,而不能顺利开展审计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准确判断被审计单位隐匿的财务舞弊,从而不能识别和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因为案例是静态的,学生将案例当作故事来听而不能加以研习,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经济关系、政策导向、人文素质、信息技术等不断更新,案例学习过后,学生面对审计业务依然不能把握关键,不知如何开始着手。

以上现象表明,审计学课程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融合,关注动态案例和财经热点,跟进当下主流财经话题,譬如万科宝能之争、万达并购风云、阿里巴巴股权扩张、共享经济等,从而使学生保有学习热情和持续分析能力。

(三)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讲解和训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是按照一定格式编制的档案性原始文件。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而目前审计教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审计的概念、种类、方法、程序、组织形式、准则、依据、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等;另一部分是审计实务,包括采购付款循环、工薪人事循环、生产仓储循环、筹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本循环以及货币资金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至关重要,是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主要依据。《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指出,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底稿、风险评估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底稿、其他项目底稿和业务完成底稿等五个部分共100多个种类。如此翔实且丰富的内容,在一般的审计教学过程中很难娓娓道来,多数是靠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摸索。即使是64学时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也只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审计程序和相应底稿的填制,难以把握有关工作底稿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降低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所以,更多地开展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讲解和训练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内容。

(四)布置开放性大作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医疗卫生业以及金融业等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悄然推动着审计领域的重大变革。如何提高审计服务效率、推进审计服务水平、促进云审计平台建设、衍生现代审计内容和对象,是审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经济领域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搭建了平台。当前审计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层次的关于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课程,一是公共基础课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语言)和管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分别开设在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合理,内容衔接较为严谨。但是学生很难将之运用在审计领域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学过的基本技能不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为此,审计教学应通过布置开放性大作业,使计算机技术与审计课程相衔接,从而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