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和构建论文(共2篇)

在小学阶段的这个时期,很多的学生都是会对什么事情感到好奇的,并且也是很难会特别专注的,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改革,今天小编就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相关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许俊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赫店镇中心小学,安徽芜湖2383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平时的教学中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扎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当下教育的呼唤。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活动。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才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解决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解答下面一题:修一条30千米的路,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5天,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学生解答为:30÷(30÷10+30÷15)=6(天)后,向学生快速提出:“假设这条路是60千米,两队合作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请猜猜看。”学生脱口而出“12”,假设是10千米呢?学生又十分自信地说“2天。”“你们肯定吗?”“肯定。”“要不要改变主意?”“不改!”“好,算算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没等全班同学算完,有几位学生惊奇地叫了出来:“咦!怎么仍然是6天?”新问题产生了新的激情,新的激情导致了新的思维,即已知独做工作时间,求合做工作时间,与具体工作量的多少无关,解题时可抛去不用,这样,新的工程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潜能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多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凸显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学生面对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可能会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还可能用以下多种算法算出结果:

pagenumber_ebook=90,pagenumber_book=88

也可能有学生直接就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学会倾听和交流,极力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这本身也是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受益,得到不同的思维发展。

再如,教学行程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题目一展示,许多学生迅速写出了:(60+50)×4=440(千米)。教师“满意”地点点头。此时,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道题不能做。”“不对!”“这题能做!答案有三种可能。”“是吗?老师不明白。”经过争辩,全班学生达成了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可能正好是440千米,可能小于440千米。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造精神

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实质上就是个性的体现过程,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讲座交流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就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的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通过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成3张1元,从而解决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数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于是充满了好奇心、疑问。这时,老师适时地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除不尽?为什么商中总是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成功喜悦,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人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他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够增强满足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当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给予肯定,并提示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再创造者”。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回答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乐趣,使之爱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使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体验付出后的快乐。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提出问题: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

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儿童心理学研究标明:思维始于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和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自己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流于形式。因此,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目睹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求知欲望,增强其创新能力。

当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两者应该良心互动,和谐发展彼此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思考,大胆地发展见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自己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2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江寿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第四小学,贵州遵义564211)

摘要:对于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两个话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才能教得轻松高效,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扎实,考出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新课改这场“疾风骤雨”的洗礼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面貌有了喜人的变化,由以往的“默默无闻”变成现在的“百家争鸣”,教师开始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怙顽不悛的“疑难杂症”,制约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急需我们去解决。对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卓有成效的对策,以期能对各位同仁的教学有所参考和借鉴,实属笔者拙见,如有舛错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友好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中规中矩,因循守旧,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会“节外生枝”,在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彻底断绝了两者的联系,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遭泼冷水,开始对数学课堂避而远之,数学成绩江流日下,教与学的天平严重失衡,教师教得孜孜无怠,满头大汗,学生学得被动吃力,身心俱疲。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勇于突破自我,更新教学观念,走出传统误区,加强书本小天地与生活大世界的联系,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往来的桥梁,在平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之火,助推高效课堂的实现。

譬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的知识时,为了缓解课堂令人昏昏欲睡的气氛,笔者就精心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富有趣味的生活情景:有一家兄弟四人去赶集,在途径一个西瓜摊的时候,兄弟四人因口渴便商量着买了一个大西瓜。可是在回到家分西瓜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兄弟四人谁都想着能多分一点。这个时候,最为贪心的老大发话了:“我是老大,这个西瓜我要三分之一。”老二和老三也各自紧接着说道:“我要西瓜的四分之一。”向来比较木讷的老四听了非常开心,对其余兄弟三人感激说道:“三位哥哥,你们对我真好,知道把最大的那块西瓜留给俺。”老大三人在一旁暗自偷笑……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四算算,他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此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且能对学生刚刚所学到的知识起到良好的检测和巩固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讲究效率,体验乐学

一节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是要讲究效率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并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在平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心理倾向、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活动,以此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而以激昂的热情、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助推高效课堂的构建。

譬如,在教学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节的知识后,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突发奇想,设计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但又不失目的性的教学活动,大致过程如下:先给全班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卡片纸,让学生在上面分别写上自己的座位号,当学生全部写好以后,笔者简单给他们讲述了一下活动规则,然后开始正式活动:“请座位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站错或没站的学生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请座位号是80的因数的同学举起手,没举手或者举错手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记忆和消化,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将课堂气氛推向热烈愉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三、认真解读教材

只有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课堂教学是一项严谨性的工作,如果教师没有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千头万绪、七零八碎,教师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如坠迷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砺戈秣马”,深度剖析教材,吃透教材,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于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就这样轻松诞生。

一言概之,数学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到万事俱备,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恰如猛虎如山林,潜龙归大海。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宛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教师要勇于突破陈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