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疾病预防控制及治疗的问题研究论文(共4篇)

随着现在全国的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们的一个生活水平也是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疾病预防的工作也正在持续开展当中,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疾病预防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饮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热点问题研究

【摘要】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能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预后,如何通过恰当的饮食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但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争议较大的问题,如胆固醇、脂肪酸、膳食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期望得出较有代表性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回顾、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饮食指南及相关文献,发现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各种膳食补充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证据不足,不应当过度推荐。

【关键词】饮食习惯;膳食疗法;心血管疾病;胆固醇;脂肪酸类,不饱和

作者:马志敏,王吉云.饮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热点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6):4423-4427

心血管疾病是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对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知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胆固醇、血压、体质量及糖尿病,也可通过某些机制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预后。如何通过恰当的饮食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发或病死率是相关领域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目前对饮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特殊的营养物质、某种食物或一类食物以及特殊的饮食模式。胆固醇、脂肪酸、膳食纤维及鱼油、维生素E等膳食补充剂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营养物质,而地中海模式是研究最多、备受西方国家推崇的膳食模式。由于个体的饮食习惯难以控制,评估某种饮食习惯或食物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终点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大多数有关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证据来自观察性研究或队列研究[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针对目前饮食及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存在错误及混乱的认识,本文复习了最新的膳食指南及部分饮食干预研究,指出了膳食补充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没有确切的作用,并强调了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以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2)由于个体饮食习惯难以严格控制,真正随机对照的膳食干预研究极少,本文引用的文献多为观察性研究及荟萃分析,证据水平较低。

迄今为止,控制总热量、均衡膳食、限制食盐及食品添加糖的摄入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成为共识,并被中外各国的居民膳食指南及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明确推荐。但有些问题则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2015年美国发布的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不再限制美国人的胆固醇摄入量[3],一时间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引发了很多争论,甚至很多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冠心病患者也停用或想要停用他汀类药物。这些有争议的或通常引起误解的热点问题集中在胆固醇、脂肪酸、膳食纤维方面,本文尝试根据中外居民膳食指南、最新发表的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

1是否需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

胆固醇遍布全身各种组织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一百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可以减少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百年胆固醇学说”。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关系明确无疑,但膳食中的胆固醇和血液中的胆固醇并不是一个概念。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靠肝脏合成,约占胆固醇总量的80%,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约占20%。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率仅为30%,随着食物中胆固醇水平的增加,吸收率还会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膳食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不显著并非新观点,在2000年出版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一书中指出,食物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的胆固醇影响并不严重[4]。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合成增加或降解减少),而不是胆固醇摄入过多,限制膳食中胆固醇摄入对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影响有限,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主要依靠改变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药物来实现。正因如此,2015年美国发布的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议[3]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5]取消了胆固醇摄入<300mg/d的建议。然而,取消了胆固醇摄入的限制并不等于鼓励或可随意食用富含胆固醇的食物。美国发布的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对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做了严格限制,尤其是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3]。由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通常也含有较多胆固醇,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实际上也变相地限制了胆固醇的摄入总量。减少饮食中胆固醇摄入对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有重要价值,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合成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对胆固醇的吸收会代偿性增强并降低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此时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水平可以增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目前方兴未艾的新型降胆固醇药物依折麦布也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来增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服用他汀类药物时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可谓异曲同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仍然推荐将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mg/d以下[2]。

2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哪些不同?

脂肪是热量最高的食物成分,食物中的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同时也富含胆固醇,植物食品中的椰子油、棉籽油和可可油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研究发现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液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6-8]。多项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减少饮食中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对血脂水平会产生有益的影响[2,6-8]。MENSINK等[9]的荟萃分析发现,分别用碳水化合物、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饱和脂肪酸摄入,每替代1%的饱和脂肪酸摄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降低1.2、1.3、1.8mg/dl,但HDL-C水平也分别降低0.4、1.2、0.2mg/dl。如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碳水化合物,每替代1%可使LDL-C水平下降0.3mg/dl和0.7mg/dl,HDL-C水平升高0.3mg/dl和0.2mg/dl,三酰甘油水平降低1.7mg/dl和2.3mg/dl。用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LDL-C水平,用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也可有效降低LDL-C水平,但同时会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以及HDL-C水平下降。因此,中外膳食指南均推荐应当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0%,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建议控制在7%以下[3,5]。

人体无法自行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其又被称为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双键个数,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两种。食物中比较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分为3大类:以茶油所含的油酸为代表的ω-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以植物油所含的亚油酸为代表的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以鱼油所含的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为代表的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及类脂是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需要量很小,一般正常活动的人每天摄入25g脂肪就可以满足生理需要。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35%,通常会伴随饱和脂肪酸和总热量摄入过多。脂肪摄入过少则会引起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也会引起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因此,多个国家的膳食指南均限制脂肪摄入量在总热量的20%~30%,对正常身高体质量的成年人而言为30~50g/d[3,5]。

多数含脂肪的植物食品及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HDL-C水平,但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LDL-C水平,对HDL-C水平也有较小程度的影响,而且对总死亡率、冠心病病死率和卒中病死率存在有益的影响。鱼类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来源于ω-3脂肪酸,荟萃分析显示,与每周吃鱼<1次的人群相比,每周吃鱼2~4次可减少6%的卒中风险[10]。鱼类食品摄入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并非呈线性相关,但在极少吃鱼或不吃鱼的人群中,冠心病风险是增加的。因此在整体人口中应提倡适量增加鱼类食品的摄入。各种坚果中也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30g坚果可减少30%的冠心病风险,但要警惕过多摄入增加总热量[11]。

尽管已知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是有害的,但单纯减少脂肪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价值不大,而摄入脂肪酸的类型比脂肪酸的总量,即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更加重要。HOOPER等[6]研究显示,通过减少并改善营养成分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14%,但未降低死亡率;亚组分析显示,保护作用主要来自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而非单纯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MOZAFFARIAN等[7]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将占总热量5%的饱和脂肪酸替代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冠心病病死率下降19%,冠心病风险减少10%。其他一些观察性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8,12]。总体来讲,如果将占总热量1%的饱和脂肪酸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冠心病的风险将下降2%~3%。

3为什么要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反式脂肪酸对总胆固醇和HDL-C有不利的影响,已经有证据显示其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2,9,12]。反式脂肪酸主要产生于植物油的氢化(硬化)加工过程中,因此主要存在于人造黄油和烘焙食品中,包括薄脆饼干、面包、快餐(如炸薯条)、炸鱼、洋葱圈、人造黄油等。有研究显示每天多摄入总能量2%的反式脂肪酸,冠心病风险将增加23%[2,12]。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是通过饮食控制预防冠心病的关键环节。避免食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是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的最有效方法,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小于总能量摄入量的1%,而且越少越好。

4为什么要提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聚合物,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因此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无营养物质。随着营养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膳食纤维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理作用,并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种营养素。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果胶、魔芋及全谷类粮食(其中包括麦麸、麦片、全麦粉及糙米、燕麦全谷类食物)以及豆类、蔬菜和水果等。膳食纤维不仅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胃肠道,减少吸收,防治便秘,还有助于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总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增加7g可使冠心病风险下降9%,每日增加膳食纤维10g可使卒中风险下降16%以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6%[13-15]。进一步对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源分析显示,来源于谷类及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均呈负相关,来源于水果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与所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中国传统膳食素以谷类食物为主,并辅以蔬菜果类,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大为增加,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却明显降低,这是目前中国人饮食模式中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16-17]。

5常规使用膳食补充剂能否预防心血管疾病?

增加某些营养成分的摄入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这些营养成分常作为膳食补充剂被商家及各种协会推荐给慢性疾病患者甚至健康人群。常见的膳食补充剂包括鱼油制剂、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D、钙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中国,在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这些营养补充剂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已经有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发布,心肌梗死后或冠心病患者每日接受400~1000mg的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没有观察到心血管事件的减少[2-3]。最近一项纳入20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同样显示添加鱼油制剂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无益[2]。结合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资料,目前权威机构均认为,通过饮食适量摄入鱼油是有益的,作为膳食补充剂摄入大量鱼油制剂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获益。维生素的情况与之类似,既往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人体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然而,后续的干预研究没有证实维生素A、B、C、E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有明确的有益作用。因此,目前中外膳食指南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南均未对各种膳食补充剂做明确的推荐。

6普通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膳食模式?

由于食品的种类很多,而且不同地区人群以及不同个体的饮食习惯受到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针对所有人或某些人群制定详细的饮食方案。为了达到指导饮食的目的,膳食模式的概念应运而生。一般将食物分成5大类,分别为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品、豆类及油脂类,5大类食物的不同比例的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膳食模式。无论是中国膳食指南[5]还是西方国家的膳食指南[2],对健康饮食模式的推荐内容大致相仿,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情况决定个体适宜的能量摄入水平;(2)健康膳食模式的食物类型多样,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类(至少一半是全谷类食物)、无脂或低脂乳类制品、蛋白质食物(包括鱼类、瘦肉、蛋类、豆类)以及食用油;(3)限制饱和脂肪酸、添加糖、盐和酒精的摄入。

西方国家目前备受推崇、被推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的地中海饮食包括食用特级初榨橄榄油、水果、坚果、蔬菜和谷类食物;摄入中等量的鱼类和禽类;少量摄入奶制品、红肉、加工肉制品及添加糖;餐中适量饮用红酒。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食用大量的、不同类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可以提供充足的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尤其还包含了大量的植物固醇及膳食纤维。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5]推荐了适合中国人的膳食模式,本文将其中最核心的5条推荐如下:(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推荐平均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2)吃动平衡、健康体质量。具体目标为食不过量,控制总热量摄入。(3)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食用少量坚果。(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6g,烹调油不超过25g,食品中添加糖不超过50g,酒精量不超过25g,每日饮水1500~1700ml。

第2篇: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技术

郭肖肖(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畜牧局,河南栾川471500)

摘要: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很多养殖户和畜牧场不能及时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基于此,举例说明几种动物常见的疾病类型,并对此列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方法,可以使更多的养殖者安全的养殖动物,有效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让养殖过程更加安心。

关键词:动物疾病;疾病预防;疾病控制;传染病

1动物疾病的类型

1.1普通类疾病

在养殖的过程中,动物常常会出现的疾病就是普通类的疾病,这一类疾病通常只会对动物造成比较小的危害,但是需要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避免损失,普通动物疾病有3类,产科类疾病,它通常有比较复杂的病情因素;内科类疾病,主要含有消化、呼吸、排便等方面的疾病组成;外科类疾病,其中包括了动物肢体外伤,和口、眼病等。

1.2传染类疾病

传染类疾病的危害很大,在没有进行科学医疗的处理情况下可能对养殖户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病毒细菌是影响这一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科学医疗处理,则可能会殃及整个养殖场。动物染上传染病之后会有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潜伏期,第2个阶段是前驱,最后是发病期,每一种不同的传染病源将会引起不同种类的传染疾病。其中有很多传染病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1.3寄生类疾病

寄生类的动物疾病则是存在于动物体内的一种疾病,在动物的生长过程中,这类病经常会出现。寄生虫中分很多种类,包括原虫、节肢动物、和蠕虫。这类

疾病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如果寄生虫存在于动物的食品和水源中,动物则会出现寄生类疾病

2预防控制动物疾病的措施

2.1做好动物的疫苗注射工作

动物的疫苗注射是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的第1步,也是最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我们要严格遵循以动物疾病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原则,对每个动物进行提前注射疫苗,为动物防止得病做出最好的防护工作,并且疫苗可以在动物身体里产生疾病的抗体,之后病因再次出现在动物身上时,抗体可以有效的抑制疾病的发展,并且杀死病源体,保护了动物的健康。

根据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畜牧局得知的情况,河南省很多大小型养殖场动物病发率提升之后,制订了动物满月就对动物注射疫苗以防止病发的方案,对满月后的动物注射了“多价疫苗”,它的原理是清除动物血液中的病毒,其效果大大减少了动物的发病率,提升了养殖行业的产量,保证了动物的安全。

2.2加强动物检疫

对于畜牧这个行业的特点,人们要展开的动物检疫工作主要有2个方向,产地检疫和动物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的意思主要是在动物出生后离开产地之前的检疫工作。这应该由养殖者请专业的检疫部门进行的检查,在动物合格后才可向养殖者发放检疫合格证书。屠宰检疫就是在动物被屠宰前检查该动物是否有产地检疫合格证书,只有确定该动物确实经过产地检疫,并且合格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屠宰。如果有屠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应该对该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安全。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畜牧局在当地推广了两检一查的疾病控制对策,两检一查则就是指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和查询该动物是否得过疾病,以确保对动物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对策在当地得到多家动物养殖场的支持,对动物得疾病做出了有力保障。

2.3做好对环境的消毒工作

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定期的清理和消毒工作,保持养殖区环境的干燥卫生,防止病毒在养殖区内繁殖,可降低动物感染病毒的几率,从而降低了动物疾病的传染和死亡率。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畜牧局对一些大型养殖场进行了专业的指导,要求养殖区每天打扫1次,每3d消毒1次,用水融合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清理,其重要清理部位有食槽,引水区,和休息区,成功的把病毒的繁殖扼杀在摇篮里。

2.4提高对动物养殖饲养的管理水平

根据各种养殖场的养殖的畜禽种类,必须要合理有效的控制养殖的密度,确保圈舍内的空气流通,保持圈舍内的温度,防止将畜和禽类在一起混养,要逐渐的将养殖的模式变得有规格,合理化。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畜牧局表示:各大养殖者在饲养的过程中,投放饲料和食物应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不要随意更换饲料的品种,如果必须要更换饲料喂养,则必须要有一个过渡期。除了要保证养殖饲料的营养搭配之外,还要保证养殖过程中让动物能饮用到干净的水源,样才能保证动物安全的成长。

3总结

动物疾病的种类分很多种,动物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控制,不单会危害到动物的生命安全,还有可以威胁到人们的安全。然而通过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人们可以有效的抑制疾病的发展,还可以为防止动物患病做出保障,并成功防止病毒的繁殖,让养殖的模式变得规格化、合理化。因此,以上动物疾病预防措施能够在未来的疫病防控中良好应用。

第3篇:鸡的常见疾病预防控制

张秀芬(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关键词:鸡;常见疾病;预防控制

鸡肉以及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养鸡业在迅速向规模化发展。养鸡数量增多,使鸡病的发生频率增加,鸡病的防控也变得困难,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必须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

1鸡的常见疾病

1.1球虫病

球虫病是鸡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寄生在鸡肠道中,对鸡的肠道和其他地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球虫病患鸡主要表现在活动量、进食量降低,且出现脱水现象。养殖户应及时将球虫病患鸡进行隔离,避免鸡群之间相互感染,造成鸡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鸡白痢

鸡白痢是小鸡经常患的一种疾病,它主要通过粪便进行传染,对患鸡白痢的小鸡,出现的症状有翅膀下垂、身体卷缩,对患鸡白痢的成年鸡,主要的症状为精神不振、便秘或者便稀,鸡白痢对成年鸡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康复。

1.3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主要危害雏鸡,该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消化道感染,另一种为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患鸡表现两种症状:食欲差、羽毛松乱以及呼吸困难,母鸡出现苍白、肾肿大等情况。

1.4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鸡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生禽流感,若未及时治疗,将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禽流感患鸡主要症状为打喷嚏、咳嗽,面部水肿等,容易造成鸡群大规模的死亡。

2鸡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2.1创造合适的饲养环境

环境质量与鸡的生长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养殖户应重视饲养环境的建立,首先应在合理的位置建立鸡舍,一般应选择在高处,便于鸡舍的通风、排水以及隔离,应尽量远离公共场所以及居民区。同时为了方便管理,避免疾病的发生,还应做到同时饲养、同时卖出。在夏季,养殖人员应做到适当通风,在冬季,应做到保暖,应使鸡舍保持适当的温度。另外还应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有效防止病毒的滋生,还可以在鸡的饲料中加入一些营养物质,以此提高鸡的抵抗能力。

2.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为了预防疾病,应定期为鸡接种疫苗,降低鸡发生疾病的概率,提高鸡的存活率,所以在免疫接种工作中,首先应做好疫苗的存放工作,应放在专用的冷库以及冰箱中,对不同种类的疫苗,应进行分类保存,同时还应合理的调试温度。对疫苗的保存时间应合理的计算,避免疫苗保存时间过长,进而失效。在为鸡注射疫苗时,应注意注射的方式,不同的疫苗种类,注射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弱毒苗可以采用饮水以及气雾免疫,灭活苗可以采用皮下注射方式。

2.3加强对鸡的观察

除了要做好鸡的免疫接种工作,养殖人员平时应加强对鸡的观察,一旦鸡发生异常,应及时的通知管理人员,并由专业人员对鸡进行诊断,对有疑似症状的鸡进行隔离,然后将鸡舍全面的进行消毒,及时用药,防治疾病扩大,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4提高养殖人员的知识水平

养殖人员的知识水平对鸡的养殖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加有关养殖方面的知识,例如充分掌握鸡患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应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并充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提高养殖水平。另外,养殖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3总结

但养殖过程中,鸡只患病是难免的,严重的还会使鸡群大规模的死亡,大大降低养鸡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对鸡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减少鸡的患病率,降低鸡的死亡率,以提高养鸡水平,促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第4篇: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陈玉山(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畜牧兽医局,山东蒙阴2762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每年的猪肉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然而,猪疾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一是疾病会增加猪的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了经济损失;二是患病猪治疗康复后,其体内还有可能存在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常见猪疾病进行了介绍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猪的生病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猪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

0引言

猪感染疾病后,将会增加猪的死亡率,从而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一旦患病猪流入市场,会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进行分析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常见猪疾病的种类

1.1传染性萎缩鼻炎

这种疾病是一种呼吸道疾病,患该疾病的猪除了表现出鼻炎外,还可能会出现脸部变形,甚至是萎缩,极大地影响了猪的呼吸系统功能和免疫力,猪的生长速度减缓,使饲料转化率降低。同时还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增加猪的死亡率,减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传染性萎缩鼻炎通常是由于侵染巴氏杆菌或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产生,多产生于5个月左右的猪仔身上[1]。

1.2肺炎支原体性疾病

这种疾病俗称气喘病,主要症状是气喘和咳嗽,具有传染性,会影响猪的呼吸道,同时,患该疾病的猪往往会出现肺气肿或肺水肿的现象。这种疾病一般产生于天气、气候变化无常的季节,且所有的猪都很容易产生这种疾病。饲料质量差、饲养环境恶劣都很容易导致猪产生这种疾病,并且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治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1.3淋巴结脓肿与败血性链球菌病

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感染链球菌引起的,因此都属于猪链球菌病,猪和人都会患这类疾病。人患猪链球菌病后的症状主要包括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严重的话会造成人死亡;猪患该病后的主要症状是脑膜炎、关节炎、败血症及化脓性淋巴结炎等。调查研究表明,这种疾病的产生无明显的季节性规律,7月~10月是该疾病发病的高峰期。这类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猪群中有猪患有此病,没有及时发现,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2常见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2.1预防措施

(1)喂养。首先,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对饲料进行调配,并且根据季节变化、猪的生长状况等给猪喂食合适的饲料;其次,在饲料中适当地添加霉菌素吸附剂,减少猪对霉菌的吸收量。(2)消毒。养殖户或饲养员要做好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清洁,时间间隔不得超过7d。其次,要确保猪舍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并根据天气环境的变化,做好相应的散热或保温工作[2]。(3)免疫。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为每个猪仔接种疫苗,其中,疫苗类型包括口蹄疫苗、蓝耳病疫苗、细小病毒疫苗、伪狂犬病疫苗和猪瘟疫苗等。

2.2治疗方法

2.2.1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将感染萎缩性鼻炎的进行隔离,并对与患病猪接触过的猪进行单独隔离与观察,隔离时间不能太短,至少要一个季度,同时要加强猪舍的清洁和通风,优化猪的养殖环境[3]。其次,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病猪,可通过在猪鼻腔内注入浓度为0.1%高锰酸钾或卢戈氏液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还可以在患病猪的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青霉素药剂、金霉素、磺胺甲氧嗪,进行持续20~30d的喂食。

2.2.2肺炎支原体性疾病的治疗

常采用多种药物配合治疗的方式对患肺炎支原体性疾病进行治疗。可以选用北里霉素、青霉素、甲砜霉素及四环素等药物混合对患病猪进行注射治疗;对于猪的气喘病可以选用止咳因子药物进行治疗,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2.3猪链球菌病的治疗

首先,最好疫苗的接种工作,每年春秋对猪接种抗链球菌病的疫苗;其次,采用青霉素或地塞米松对出现脑膜炎和败血症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最后,当病猪出现淋巴结脓肿症状时,待其脓肿成熟后,切开脓肿,清理干净脓汁,然后用浓度为0.1%的KMnO4或浓度为30%的H2O2,对伤口进行冲洗消毒,最后在伤口处涂抹上碘酊。

2.2.4猪舍的建设与改善

猪舍地面应该具备清洁简便、排水性能良好、无缝隙、平整、坚实及不返潮等特点;猪舍墙体应为空心砖或石块,且高度控制在2.4~2.8m;猪舍顶部可建成单坡式、不等坡式或等坡式。猪舍内前后门窗应该对开,以保证良好的痛风性,同时要设有防虫和保温设施;猪舍门口需要设置消毒池,并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3结语

常见猪疾病包括传染性萎缩鼻炎、肺炎支原体性疾病和猪链球菌病三种,为防止猪感染疾病,养殖户应该做好预防工作,如喂养、消毒、免疫等,并针对患病猪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猪的发病率,为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