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是我国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历经了几千年时间的洗涤,到今天依旧熠熠生辉。而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更是对每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正处在道德品质构建的初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国学教育去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是教师的不二选择。本文就是针对国学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而做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国学;幼儿教育;道德品质
作者:温福碧(贵阳市乌当区青茁幼儿园,贵州贵阳550018)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很多文化都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无形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而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之丰富,精神内涵之深厚,对每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指引性。而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相应的引导,所以,将国学教育引入到幼儿教育中,以促使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其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确,只有使个体产生了道德情感,才能引起个体的共鸣,进而推动其道德品质的提升。而在国学当中,“礼”对个体道德情感的陶冶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礼”去提升幼儿的道德情感。其实,在国学中一向十分重视“礼”的培养,甚至将礼作为个人最基本的修身要求,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就曾提到:“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由此可见,“礼”对个人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而除了“礼”之外,“乐”同样也对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积极的熏陶作用,在《孝经》中就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至于“礼”和“乐”有何不同,在《礼记》中曾有解释:“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幼儿的道德意志
所谓道德意志,就是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行为,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的确,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情感的认知和体验,还需要道德意志的支撑。所以,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教师要利用国学去增强幼儿的道德意志,以促进学生德道品质的形成。至于幼儿道德意志提升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方向,去进行幼儿道德意志的建设。
例如,何为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自愿执行任务目标的程度,其内在表现为责任心,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其实,对于幼儿来说,自觉性相对较低,毕竟有年龄的限制。但通过国学当中的一些熏陶和渲染,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自觉性的增强。比如,在《弟子规》中就有一些相关的叙述,比如在面对长辈时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在面对他人时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等。至于坚持性,就是要让幼儿经得住风吹雨打,毕竟幼儿不能一直活在成人的保护之下,要使其即便在相反倾向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观点,不被私欲所征服。比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孟子》中的“独善其身”,都是在渗透这种坚持性。而自制力主要就是强调自我控制,这也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关键,毕竟,如果不能自制,又何谈意志。比如,《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在强调个人的自制性,要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三、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行为
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最直观的体现,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以使幼儿避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利用国学教育去提升幼儿的道德行为,同样是国学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作用。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在强调,要选择一个人好的方面去学习,至于不好的方面就要去改正。的确,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也都有值得自己去反省的地方,所以,教师要通过这些使幼儿学会去取长补短,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诸如此类言行的主张,在《论语》中还有很多,“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这些都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黄香九龄温习,孔融四岁让梨,王祥卧冰求鲤等等,这些国学之中的经典故事,也同样可以熏陶幼儿行为习惯的作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一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国学教育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以促进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