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以H省为例

张艳芬(保定学院)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能胜任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工作的老师,其学历层次为本科。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面向农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为特定目标的人才培养范型。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地方适应性以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标志,更是实现其自身多元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H 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1 现状

在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来自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自从2002 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业,H 省有近十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为分科培养模式,就是把人才培养方向宽泛地分为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这也是我国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特点是在设置通识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侧重设置符合专业方向的学科课程。譬如文科方向突出语文专业课程的设置,理科方向突出数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2 问题

问题一:分科培养模式下生成的小学教师缺乏普适性。虽然分科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培养能胜任小学多门学科的教师,但事实是经由这种培养模式而生成的小学教师,文科方向的学生能够胜任小学语文的教学,理科方向的学生能够胜任小学数学的教学,而文科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要想从事小学数学或其他理科的教学,还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勉强胜任,理科方向亦然。可见,分科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狭窄,缺乏普适性,不能根据小学实际需要灵活地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问题二:分科培养模式下的供需矛盾普遍存在。表现为:其一,相对于城市小学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以H 省为例,城市小学师资趋于饱和,对小学教师的社会需求较低。从小学教育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只有低于10%的学生能留在城市的小学。其二,对农村小学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原因在于农村小学师资比较缺乏,甚至一些地方严重匮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较大,但是,农村小学需要的是能够迅速胜任多学科教学的教师,显然分科培养模式下生成的小学教师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问题三:分科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专业社会功能的弱化。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教师,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服务,也是当今社会赋予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使命,更是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以H 省某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就业率不足50%。这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流失到其他领域,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流于形式。这意味着社会赋予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社会功能已经在逐渐弱化,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也打了折扣。

二H 省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意义

1 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有其丰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首先,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小学阶段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特征,小学教师要给小学生展现以综合内容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以帮助儿童建构对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整体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需要的是和“全科大夫”相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要求小学教师通晓多个领域的知识,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儿童多元化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小学生充满好奇。这个时期是个体一生中求知欲最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儿童对其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疑问,他们期待得到他们认可的权威人物———小学教师的权威解答。因此,一个精通多学科知识的小学教师会极大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激起儿童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为其学习兴趣的养成和稳定打下坚实的根基。

其次,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的。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启蒙性、基础性、全面性。它承载着未来国民素质奠基的重任,是保证我国教育实现的最关键阶段。

由此,决定了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儿童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不仅要体现为小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更要体现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每个小学教师都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即具备有关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具备教授这些课程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实现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巧妙渗透,从而凸显小学教育的性质,顺利实现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

2 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现实必要性首先,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国外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已经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以美、英、法为例,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早已经开始实施,目前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善。其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够胜任所有学科的教学。而在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在我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并且备受关注,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就是教师能够满足社会所赋予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成为“多面手”。由此,实现从单学科教学到多学科教学的转化,成为全能型的教师,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这样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潜能才是深厚的,其专业发展的后劲才是无穷的。因此,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践行。

其次,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小学课程结构中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求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分科设置的课程也要体现综合性。这就需要每一个小学教师跳出狭隘的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授每一门学科时,给学生超越本学科的更广泛的知识影响,以知识的广度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只有全科型小学教师才能胜任。因此,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

再次,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由H 省小学现状及农村小学特点决定的。一个事实是,H 省农村小学数量庞大。有数据表明,2011 年,H 省共有小学13274 所,其中农村小学11442 所,占86.2 %,农村小学中包含着4200 个教学点。可见,H 省小学的主体在农村。另一个事实是,H 省农村小学的特点是规模偏小,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由于大多分布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不可能按照学科配备师资。H 省农村小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师包班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农村小学的1~3 年级,一个教师需要教授一个班内开设的大多数甚至所有课程。而在教学点,一个教师教授一个学校大部分课程甚至这个学校所有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以H 省农村小学为主体的教学现象以及农村小学的特点还将长期存在。2001 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此文件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撤点并校”。农村小学的数量锐减,是“撤点并校”带来的最直接影响。2001 年H 省有小学31529所,2011 年有13274 所,十年间,减少了57.90%。时至今日,政策实施十余年,确实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聚合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一个最显著的问题是形成了新的辍学原因,导致了新的辍学现象。上个世纪末,随着《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小学全部实行免费上学,学生再无上学之忧,农村小学的辍学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但是“撤点并校”带来的是农村小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造成了走读学生上学路上时间过长以及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学生寄宿条件差以及寄宿费用的高昂。这一切增加了农村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这样,一部分本对教育不重视的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辍学,于是辍学现象在短暂消失之后卷土重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落实,不利于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与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因此,“撤点并校”引发的这些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权威专家明确表示: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制学校条件等,不具备条件的不要撤并。对于不能撤并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要下大力气建设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H 省农村,小规模的学校和教学点还将长期存在,农村小学的包班教学现状还将长期存在,H 省农村小学对全科型小学教师的需求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基于H 省的上述三种事实,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现实使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4]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5]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6]李虹,等. 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6).

[7]于明业,等.小学教育专业ESR 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8]王树洲.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