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价值多元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本源与路径

房三虎孙宗美(华南农业大学)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将产生直接影响。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软实力”,决定着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传统的师德观和价值观念面临强烈的冲击与挑战,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侵蚀高校的育人生态。高校的经济犯罪、学术造假、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频发,严重冲击着社会大众对高校及教师职业的认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当这种职业道德行将崩溃的时候,也就是社会道德亮“红牌”的时候。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高校事业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开展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师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教学投入:轻教学,重科研。教学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培养学生的质量,搞好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首要任务。但现实中,教学通常被认为是“苦差事”“体力活”“投入多产出少”,部分教师不愿在教学上多下功夫,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课题研究和项目申报等工作上,对教学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导致“亏了学生、赢了自己”“穷了教学、富了科研”等教学行为失衡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过程:重教书,轻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培养。然而,现实中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与课程相关的“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影响深远的“三观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人格构建等“隐性知识”教育则微乎其微,有失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参与能力。“重教书、轻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短板。

3学术诚信:造假剽窃,学术腐败。近年来,高校教师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研究数据,任意夸大科研成果,一稿多发等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学术造假事件屡见报端。从职位和职称层次来看,学术造假者既有普通的老师,也有身居要职的院长、校长;既有职称不高的讲师,也有职称较高的教授,甚至还有名声显赫的院士。纵观上述学术腐败行为,无非想通过造假成就更多的“学术成果”,进而得到职称的晋升、科研项目的申报、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等一己私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腐败行为给我国的科研秩序、高校的社会声誉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等带来极大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价值追求:重利益,轻品德。教师作为育人的职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不仅在于学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教师高尚的人格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智慧与品德犹如教师的“双翼”,只有二者兼具教师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教师经不起金钱物质的诱惑,教学或科研投入的多寡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厚薄作参照,一切教学行为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而不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与塑造。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带有德性的“瑕疵”,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5职业理想: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而持续的教育投入,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部分教师因一时看不到自身的工作成效,自我认可度下降,工作成就感低,职业理想淡薄,缺乏工作热情。此外,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时代特点,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诉求随时代而变。当下,有些高校老师一味忙于物质追求,不注重再学习、再提高,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教学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表现出工作胜任力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工作内在驱动力下降,职业倦怠突出。

二 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1宏观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高校的办学生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人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奉行“物质至上、唯利是图”,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从而滋生制假售假、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从传统的“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的高校,难免不受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学问至上、追求真知”的高校品格正不断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教师个体因素:职业价值观迷失,缺乏师德自律。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各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错综复杂,无形中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份神圣和纯洁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品德要求较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个人利益至上、崇尚享乐主义”的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着我国“集体主义、崇尚奉行”的价值准则。致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关注自我得失,而忽视集体和学生的得失;把“教师”仅仅作为一份谋生的职业,淡化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业操守,思想和行动的重心偏向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3评价制度因素: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效果;重显性实绩,轻隐性品德。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决定着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投入比重。纵观当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主要评价教师在课题、论文等科研方面的成果,而对教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较少。教学被放置在次重要的地位,重视本科教学也通常只是浮于表象。此外,在教师的评价中,通常比较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显性成果,而对教师的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隐性的评价较少;或有的只是泛泛的定性规定,而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与措施。譬如,高校在新教工的招聘中,关注的通常是应聘者的学历层次、科研学术成果,应聘者的品德修养则较少关注。诚然,对一名教师隐性的道德品质评价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评价中则不能缺失。

二 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1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塑造教育者的心灵,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一个自身价值观本就模糊或错位的高校教师,难以想象其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特征,高校应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倡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训的同时,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强化教师对高尚职业理想信念的追求。教师自身要厘清思想的藩篱,排除价值杂念,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自觉抵制各种污杂不端的价值理念,做到言行一致,切实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注重教师品德考查。教师评价制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指挥棒,影响着教师的一言一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教师评价制度设计中不能以教师科研成绩作为单一评价导向,也不能仅体现显性的实绩评价而忽略教师师德隐性的评价。否则,重科研,轻教学;重实绩,轻师德的现状难以改观。对高校教师评价应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分类指导,使无论从事教学或科研的教师均有发展的出路,而不能一边倒的只注重科研成绩评价。再者,教师评价的主体应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有机结合,品德考查与实绩考查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评价与科研成绩评价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使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效。

3对教师高尚师德的要求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有机统一。教师与普通大众一样也要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对高尚师德的追求属高层的需求,是在基本的生存安全问题解决之后自动自发的精神诉求。师德规范彻底性的前提是教师在他们的职业中能挣到足够的生活费用,并且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为此,高校对教师开展师德的教育和要求的同时,应关注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帮助他们实现更高更有价值的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

4肃清高校不正之风,净化高校育人生态。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学术道德不端等丑恶事件不断上升,传统的“象牙塔”也难保一方净土,高校纯洁的育人生态日益被破坏。在大的社会环境一时难以改观的当下,高校自身应主动行动起来,建立防治与惩罚高校教师不正之风的规章制度,加大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宣讲,力争在每位教师思想上筑起一道牢固的防范贪污腐败之墙,隔绝高校外部不良风气的侵蚀。同时,高校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深入挖掘高校内部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汲取外部高品位的文化资源,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建设,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净化高校育人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立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能就事论事[J].教育与职业,2014(1):86.

[2]钱伟长.论教育[M].上海:海大学出版社,2006:52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练庆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代性检视[J].高教探索,2014(2):150.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