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萍
项城市国土资源局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达到耕地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为此,本文主要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概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措施;问题;概况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概况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依据地区内现有耕地资源的数量,综合考虑耕地需求状况与后备土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分析耕地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耕地数量满足人口对作物需求的平衡状况。在一定时期、一定行政范围内开垦增加的耕地总量不少于减少的耕地总量,从而使耕地总量保持稳定。《土地管理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要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是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不断地开发或开垦新的耕地,扩大耕地面积;节流就是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减少耕地的损失。
二、现阶段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总量锐减,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近10年来,因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减少耕地达1.03亿亩,周期开发复垦增加耕地7400万亩,增减相抵,耕地净减少2899万亩,年均净减少耕地290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了3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
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2.7亩,而从1978年到1994年,人均占有耕地又从1.55亩减少至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以下,已低于日本人均0.7亩耕地的水平。
2、耕地质量严重衰退
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为6.81亿亩,每年流失土壤10亿吨。其中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涵养水土的林地和草地面积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许多不宜开垦的陡坡地进行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全国沙化耕地面积为3800多万亩,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11个省(市),占全国沙化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耕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物、工交城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
我国盐渍化耕地面积为11450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这是我国主要中低产耕地类型之一,严重制约了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由于缺乏地力补偿机制,以及农业收入太低,农民负担太重,造成农民忽视培肥地力,采用粗放经营,掠夺性使用土地,结果使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日渐不足。而且,由于农民缺乏养肥土地的知识,用肥结构不合理,使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地力下降速度加快。
3、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总和。在现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中,由于城市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直接导致耕地难以有效保护;城市土地产权结构不合理,加速了对耕地的蚕食。在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产权不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现行集体地产权结构不合理;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质量保护困难。
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的措施
1、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产生一种更有效益的变迁过程。一个较高效率制度的建立能充分协调耕地问题各方的关系,优化配置土地,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使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次突破性进展总能导致人地关系的组织水平、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的革新。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1976年开始推行杂交水稻,水稻平均亩产量提高了20%,七八十年代的农业科技革命使粮食单产提高40%。因此,应在种子、栽培、农药、灌溉、农机、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改善耕地质量。
3、文化创新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思想上人人都了保护耕地的意识,才能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首先要在全民中进行国土资源教育,纠正以往“地大物博”的不正确思想,改变传统社会中不自觉保护环境、保持耕地的机制和规范,建立完善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其次要摒弃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再次紧跟世界潮流,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最后,要发挥民族文化,辨证地吸收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我国的国情。
4、加强耕地资源的综合管理
针对前述的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和现有问题,要进行加强耕地资源的综合管理。目前,由于数据管理、更新、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耕地资源几套数据并存的状况,需要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分级耕地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耕地的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要继续加强有关耕地资源的信息交流。要计划使用耕地,国家重点企业建设用地,应进行论证,尽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镇扩建要尽量少占优质耕地。制度、技术、文化创新是解决耕地问题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前提,三者的结合导致最终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全面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必须做好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机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标志管护措施、基本农田巡查制度和基本农田监测制等多项制度措施。并严格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保护放在首位”的原则,以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加大土地宣传力度,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彦芳,张侠.耕地保护重在质量——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反思[J].经济论坛.2004(14)
[2]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3(05)
[3]陆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思路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