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医院友谊医院肿瘤一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 要】目的:对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基于临床经验,简要分析导致静脉外渗的常见因素、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优点以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的注意事项等。结果:不同于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PICC 应用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中所起到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更容易进行日常维护,且造成的并发症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宜应用和推广。结论: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适宜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应用,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晚期;肿瘤;患者;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输液技术[1]。肿瘤是人体正常细胞在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通常以形成肿块为主要特征,可发生任何年龄和身体任何部位。随着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居我国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一位。因病情和治疗需要,晚期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输液、静脉化疗,而在此过程中应用PICC,将有助于避免局部药物高浓度所造成的刺激,对患者的血管加以有效的保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下面根据临床经验,围绕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如下的论述。
1 导致静脉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护理工作的开展,更会对患者造成机体的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加深护患矛盾。
(1)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治疗周期长、治疗复杂,会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通常都需要长期接受化疗,但人体血管会被化疗药物腐蚀,较易出现药物外渗的问题[2]。
(2)肿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
(3)随着肿瘤的生长,破溃或感染将出现组织器官的疼痛、溃疡、出血、梗阻,晚期肿瘤全身衰竭可表现为恶病质,在输入高浓度的水、电解质时血管将会出现炎性反应,严重时将引起周围组织的坏死。
2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优点
(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2)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将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患者的进食将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但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输入高渗透性或粘稠度较高的药物,PICC 导管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
(3)可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操作方法简捷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直接在病房操作。
(4)PICC 导管材料由特殊聚胺酯制成,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导管非常柔软,不宜折断, 在体内可留置6 个月~ 1 年,置管后患者的生活习惯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3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的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对晚期肿瘤患者应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应用前,需了解患者的免疫力情况和基础疾病,对于免疫力低下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应用PICC 前,应加强对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要对患者的年龄、血管粗细程度等进行合理的了解,基于患者的实际,为他们选择合适大小的导管,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对患者护理的方便性以及穿刺的精确性,尽可能地选择患者位置深、管径粗、解剖结构直的贵要静脉。如果患者的血管条件不理想,可借助超声引导,将穿刺操作顺利地完成好,避免由于反复进行穿刺给患者血管带来的不必要损伤。
在置管后,对患者穿刺点的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保证穿刺部位时刻保持清洁、干燥状态,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定时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敷料的更换,一般在置管后24h 进行一次敷料更换,之后每星期更换两次至三次,夏天每隔两天进行一次更换,一旦发现敷料受到污染,要即刻按照操作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规范的更换操作。对导管、患者的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等进行严密的观察,采血后采用规范的操作进行及时彻底的冲管,进行规范的正压封管,检查肝素帽的松动情况,并定期更换,避免诸如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出现。在应用PICC 的过程中,加强巡视,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拔管情况,即刻查找原因,并按要求重新置管。当患者符合拔管指征后,规范拔管。
总之,自1912 年德国首先报道PICC的临床应用后,直到1945 年PICC 才逐渐在欧洲应用于临床。我国在2005 年以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实践证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有效地保证了晚期肿瘤患者的化疗和营养支持,从而也避免患者遭受浅表静脉反复穿刺带来的损害,改善了患者备受煎熬的穿刺痛苦,减少了液体外渗及严重渗漏堵塞,从而改善和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