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教育与德育的现状
1.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中国教育传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精华,为人类教育宝库和世界教育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当理性审视传统教育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教育在培养现代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缺失。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动,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传授知识变成了灌输知识。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下,学生很少会主动去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这显然是传统教育所不能提供的。素质教育的观念自打提出后逐渐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之对立的应试教育则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这也表现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不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所以教育也应该因文化而异。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少数民族区域多处在偏僻之处,交通不太发达,经济相对滞后,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是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会极大影响中国实现全面腾飞。只有少数民族区域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社会的人才,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2.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有待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各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我国的德育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挖掘程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含的德育观念开发和利用还十分有限。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所谓的“修身”之说,指的即是提高品德的修养。例如:少数民族对家庭教育很重视。从何看出呢?满族谚语有云:“树木从小剪枝,儿女从小教育。”蒙古族也有格言——若家教慌乱,奋斗依靠,上进的目标无从会有。类似这样关于家庭教育的谚语与格言数不胜数。少数民族很早就有了家庭教育这一观念,他们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强调从小教育,也十分注意教育的方法,认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所以父母事事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他们还强调严格教育,如他们所说的“教子如训虎”。这些正说明了少数民族注意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反观现在的某些家庭,父母为了工作事业,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学习情况也是不够关心,导致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还有一些家庭存在教育孩子方法不当的问题,有的极度溺爱、放任不管,有的则是棍棒教育。这些方法都是不恰当的,没有注意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对孩子的意识形态、社会认知进行初步的定型。少数民族的德育内容及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还表现在礼仪礼节,宗教信仰,民间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文化由于地域、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多样性,但多样化的文化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呈现出交汇融合的状态。德育是指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包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法制观点、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德育的内容涵盖很多方面,且必须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少数民族的德育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德育在传承、选择、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向其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所谓教育,是通过健全人的思想品德去实现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目的。德育通过言传身教,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提升素质水平,健全人格,提高道德觉悟。
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教育与德育存在的问题
1.对于传统民族区域传统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不少人持有比较片面的观点,不能够从整体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传统教育不仅占据了过去、现在,还将影响未来的教育,所以说传统教育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传统教育中的某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仍旧在现代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着。这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德育的目的不是将其与传统教育完全隔离开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就拿传统节日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彰显着少数民族的哲学观与道德观。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来源有实际的生产生活、古老的神话传说、传统的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和节气。它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节日中含有为人处世之道,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吸引着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到节日当中去。人们在欢快庆祝节日的时候,不仅能够将其中蕴含着的德育价值观传承下来,还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感。例如:藏族比较著名的节日有沐浴节、藏历年和转山会。在藏历的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藏族人民会迎来“沐浴节”,藏语称“嘎玛日吉”,意为洗澡。藏族人民认为洗浴可以洗去疾病,带来吉祥和好运。单单是这种美好的期盼与愿望,就展现出藏族人民平静宁和的内心世界。在沐浴节期间,人们带着帐篷、青稞酒、酥油饼等食品来到河边嬉戏游泳,沐浴在自然世界的风和日丽之中,享受着悠闲舒服的时光。藏历年是藏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人们常说的“三十晚上回家过年”,这里的过年指的是汉族农历的春节,藏历年则是西藏人民的“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藏族人民就为过节准备各种各样的吃、穿、用的东西。过节的时候,人们会举行插新经幡、驱鬼、转山拜佛、赛马等活动,欢庆节日会从藏历初一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这点和汉族“春节”很像。藏历新年作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既是一次欢庆团圆的盛会,也表达出“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新年的展望”的愿景。在转山会到来这一天,藏族人民会相邀结伴,带上茶酒饮食,到郊野的山上和寺院去踏青、朝佛。人们一路游玩、待到太阳西下,才载歌载舞,尽兴而归。除了藏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文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蒙古族的“旧历新年”、布朗族的“厚南节”、苗族的“苗年”和哈尼族的“扎勒特”等。庆祝传统节日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还能够通过传统活动来表达对文化的深刻认同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融合,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可以看出,教育深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传递出来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成为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教育之中蕴含的道德理念,通过适合的方式加以推广,使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得到发扬。我相信,道德价值观只有融入到实际的生产需求上,才会有所价值。而推广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承的手段,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推广中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在教育理念中,也应该注重不同教育理念的交流融合。所以传统教育作为德育的载体,同时德育又将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崇高道德思想这一关系是不容置疑的。
2.对德育的认识及定位缺少清晰的认识。在我国的传统德育教育中,德育被定义成“管理”与“约束”。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的学生手册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可是这样的手册是否起到了教育作用呢?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管理约束而不是教育。只是通过书面的形式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完全起不到德育的作用。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看过这个手册,或者说有些人会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就越要尝试。而德育是在无形中对心灵进行熏陶与洗涤,达到精神思想上的教育,是一个持久永恒的过程。所以,关于的德育的定位,确实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我们都知道,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够被运用到实际之中,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教育与德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认识到文化差异,做到结合实际文化的创新德育。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在推广德育工作时,应当做到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所以德育教育不只是针对大部分群体的教育,更应该考虑到地区文化的差异。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才是良好的发展道路。所谓的创新教育,只是将德育教育推广发展的方法。在教育领域,我们离不开创新。
2.注重不同文化观念的融合。传统文化中呈现出来的不同道德观念就注定这些思想之间是有摩擦碰撞的。特别地是,当今世界逐渐趋于全球化,对于优秀文化思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到将其发扬光大。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是思想浪潮中的一大瑰宝。对教育来说,各种观念也应该是互相促进吸收的。想要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就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思想的文化价值。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教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虽然传统教育有着一定的弊端,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却能够在德育工作中得到发挥。德育工作培养人格,感悟人文情怀,提升素质水平,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推崇和发展,进而转化成融入民族血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
[2]杨其勇.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9(4)
[3]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莫雪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2011(6)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9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