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彭昌家1,丁攀1,冯礼斌1,白体坤1,陈如胜2,尹怀中3,龙维国4,文旭5,王婉秋6,李鸿韬7,何海燕8,肖立9,崔德敏10

(1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省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四川营山638100;3南充市高坪区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637100;4四川省仪陇县植保植检站,四川仪陇637641;5四川省西充县植保植检站,四川西充637200;6南充市土肥站,四川南充637000;7四川省阆中市植保植检站,四川阆中637400;8四川省南部县植保植检站,四川南部637300;9南充市嘉陵区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637105;10四川省蓬安县植保植检站,四川蓬安637800)

摘要: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 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 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 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 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19

基金项目: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农业部农计函[2003]104 号);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 号)。

第一作者简介:彭昌家,男,1958 年出生,四川武胜人,推广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植保植检工作,国贴专家、省优专家、省劳模,获部、省一、二、三等奖各1项,合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108篇。通信地址:637000 四川省南充市北湖路26号(市农牧业局),Tel:0817-2289137,E-mail:ncpcj@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13,修回日期:2015-03-25。

0 引言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 F.sp.tritici Eriks et Henn)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是威胁中国各冬、春麦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1950、1964、1990 和2002 年4 次大流行,分别造成60 亿、30亿、26 亿和10 亿kg 的产量损失[1-3]。20 世纪末新生理小种条中32、33 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中国90%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中国小麦条锈病自2000 年以来,一直处于流行状态,已成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1]。

鉴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危害性,中央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早在20 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协作委员会。通过全国全体条锈病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协作研究,已在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病害的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和进展[1]。特别是中国小麦条锈病著名专家陈万权研究员和康振生教授带领全国小麦条锈病专家学者,主持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12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第一作者参与沈丽和彭云良主持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 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年在全省召开的小麦条锈病或小春病虫防控现场会上,作搞好条锈病为主的小春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典型发言。

小麦是南充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小麦15.3 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3%以上,小麦产量的高低,对全市粮食总产影响较大。但是,威胁小麦产量最大的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小麦条锈病的4 次大流行中,防治不力的地方,小麦减产达30%~50%(其中,2002 年监测预警及时,防控得力,产量损失仅15.25%),1999 年来,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频率高达81.25%,每年发生面积位居四川前列,已成为影响全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4-6]。南充又是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还是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的主要菌源地,并可随高空气流进一步对中国东部主产麦区造成威胁[7- 10]。建国至1997 年,南充植保工作者对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对综合防控技术尚不清楚,加之南充生态环境、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的特异性,其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与国内外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借鉴市外研究成果对南充市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此,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综合防控技术,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用量、残留、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川东南与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从1998 年秋开始,主持带领全市植保工作者开展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工作,通过16 年的试验示范与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综合防控技术,使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并得到有效遏制。鉴于南充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所做工作和在四川的特殊区位,农业部于2003 年、2010 年下达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植保工程和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为此,笔者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搞好南充市和相同生态区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生态防控技术研究

1.1 抗、耐病品种监测与选用及品种布局

1999 年来,连续16 年对小麦主推品种的大田抗条锈性进行了跟踪监测,同时,还多年按照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植保站安排,在阆中和蓬安对全省大面积生产用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试验,结果(表1)表明,各主推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降低,直至严重发生而淘汰。根据监测结果,按照3~5 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原则[10,11-15],对当年平均严重度达到50%及以上品种,实行逐步淘汰,平均严重度80%以上的品种,下年全部淘汰。并在嘉陵江、西河流域和阆中的七里、思依、南部的老鸦、宏观、仪陇的新政、度门等70 个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重发乡镇,种植高抗品种,严禁种植高感品种。根据省植保所和省植保站2013、2014 年连续2 年对全省生产用品种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近年,可积极推广种植‘川麦47’、‘川麦58’、‘川农19’、‘川农23’、‘川育18’、‘川育20’、‘川育21’、‘川育23’、‘川育24’、‘绵麦41’、‘绵麦43’等抗(耐)性较好的优良品种[16],并搞好品种布局,同一生态区尽量多种植不同种质资源的小麦品种,亲源关系越远越好,防止品种单一化[4-6,10-14]。据统计,2000 年以来,每年推广川麦、川育、川农、绵麦、绵农和内麦等系列高产、抗病、优质良种面积都在90%以上。

1.2 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2005—2007 年,在营山回龙、丰产等乡镇进行了3年的生物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表2),发现利用小麦间大麦和油菜等栽培方式可推迟7~18 天发病,减少农药使用次数1~2 次,在相同施药次数的情况下,不同间套模式在3 月中旬、4 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18.56%~62.89%和14.84%~59.57%,比对照区损失率低1.33~4.57 百分点。2006 年以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及风口河谷地区,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推广小麦与蔬菜、蚕豆、大麦、油菜间作和小麦混播等种植模式[16],每年推广5.33 万hm2以上,控病效果在15%~60%。对改善田间温湿条件和小环境,推迟病害发生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对麦粒与生态环境的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健身栽培示范

2000—2002 年,进行了晒种,小窝疏株密植,重底早追、氮磷钾合理搭配,优化配方施肥,两季麦田实行窄厢深沟,加强田管等健身栽培示范,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比一般栽培或氮肥偏多的轻10%~30%[4]。说明健身栽培,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据统计,2003 年来,全市每年实施健身栽培面积达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

2 最佳防治时期和药剂研究

2.1 最佳防治时期

2003 年在阆中、仪陇和高坪三县(市、区)公顷用15%三唑酮WP1500 g 进行化防时期研究(表3)发现:在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年份,分别于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各防治一次效果最好,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达98.98%和97.65%;于拔节期、孕穗期各防治一次的效果次之,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99.45%和82.26%;于孕穗期防治一次的效果较差,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72.89%和36.91%,于抽穗扬花期防治一次的效果最差,在乳熟期调查的防效仅为28.24%。与廖中元等[17“] 粉锈宁对小麦条锈病最佳防治时期的研究”结果一致。

2.2 防治药剂试验与筛选试验

2.2.1 药剂拌种2000 年在高坪区走马乡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试验,结果(表4)表明,用15%三唑酮(粉锈宁)WP按用种量的0.2%干拌种子,或2%戊唑醇(立克秀)SC 按用种量的0.1%湿拌种,出苗率分别为89.3%和87.6%,比CK分别低2.1 和2.8 个百分点,小麦条锈病发生时间分别推迟26 天和28 天,在30、40、50、60 天后病株率及防效分别为98.7% 和98.9% 、93.6% 和94.1%、84.8%和85.0%及61.3%和62.1%,说明三唑酮和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出苗略有影响,但可明显推迟条锈病发生期26 天以上,药效持续60 天以上,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与李朝苏等[18]报道的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影响、贺新红等[19]报道的药剂拌种对苗期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和颉青龙[20]报道的药剂拌种对秋苗条锈病的影响一致。2002 年以来,每年推广药剂拌种面积都在90%以上,推迟发病均在26~28 天左右,防效超过85%。

2.2.2 最佳防治药剂1999—2005 年在嘉陵、南部、仪陇和营山县对市场上用于条锈病防治的几种新药剂进行了药效试验(表5),其中科惠、百理通、20%三唑酮EC、粉锈清等防效较好,药后20 天防效均在90%以上,其次是麦棉宁、15%三唑酮WP,药后防效在80%以上[4,6],且EC和SC药剂防效优于WP。与王新茹等[21]、高应奇等[22]报道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防治和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一致,2006 年以来,上述试验防效好的药剂都是交替使用,延缓了条锈病抗药性。2.2.3 新药剂丙环唑适宜用量及效果评价2008—2009年在南部、高坪进行了25%丙环唑EC防治小麦条锈病适宜用量及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6)表明,每公顷用25%丙环唑EC650 mL效果最好,药后7、14天防效分别比600、550、500 mL 和15%三唑酮WP(对照药剂)高2.1、15.3、22.5、11.8 和1.9、13.5、18.1 及7.9 个百分点,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CK高3.9万穗、6.7 粒、9.7g 和49.0%,实产比550 mL和500 mL分别高19.1%和28.6%;其次是600 mL,药后7、14 天防效分别比550、500 mL 和15%三唑酮WP(对照药剂)高13.2、20.4、9.7和11.6、16.2及6个百分点,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CK高3.32 万穗、6.5 粒、9.6 g 和47.3% ,实产比550 mL 和500 mL 分别高17.7% 和27.1%。说明25%丙环唑EC 适宜用量为每公顷600~650 mL,发生不重时,从节约成本考虑,以600 mL为宜。

3 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策略

依据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结合相关试验和研究,提出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的综合治理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本着“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冬繁区控制为重点、春季流行区早期预防为保证。在技术上突出“四个结合”,即生态治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拌种预防与苗期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条锈病防控与高产创建相结合。

4 示范带动效果考察

按照中、省、市大示范、大样板、大带动要求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和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准则,市、县、乡每年都要建立条锈病“万、千、百、十”(667 m2)示范工程,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的落实[13-14]。据统计,全市从1999—2014 年共建立市、县级综合防控示范区856 个、19.4 万hm2,辐射带动97.3 万hm2,既为赢得条锈病防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又为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据多年防效验收结果表明(表7),农民自防和专业化防治为主的综防展示片的平均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指分别比对照低55.2、84.4和50.8、74.4个百分点和39.3、44.8,相对防效分别为80.9%和92.2%。从全市防效测产(表8)可以看出,专业化防治为主的综防示范片对于控制小麦条锈病为害有很好的效果,农民自防和综防示范片的实际产量平均分别为4776.8 kg/hm2 和5165.7 kg/hm2,比对照区分别增产81.0%和95.8%。

5 及时搞好应急防控

根据条锈病发生预报,及早制订应急防控预案,争取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充分利用多元化植保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应急防控措施为:在搞好播前药剂拌种的基础上,冬前采取“带药查治、见点打片、见片打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点片挑治与全面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封锁发病中心,控制菌源,减轻春季防治压力。春季3 月上中旬普治的同时,抓住3 月下旬条锈病重发田块的补治,采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农户自防相结合、大机带小机”的办法,控制流行为害[13-14]。

6 讨论

(1)本研究探明了每年秋播适宜推广的高抗小麦品种;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推行健身栽培、药剂拌种,可推迟、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以及药剂拌种对出苗的影响;探明了条锈病防治时期和次数;探明了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及用量;首次探明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南充市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本市条锈病防控技术没有系统性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未见本市对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比较全面的研究报道,国内其他地区防治条锈病就品种选择、生物多样性控制、药剂拌种、化学农药防效、施药技术、抗药性等单一技术研究和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或规程)报道较多,未见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同本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报道。

(2)本研究对生物防治、施药技术和抗药性等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基于系统监测和普查、主推品种抗条锈性监测、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本研究中,出现了3 种特殊情况,一是偏重发生以上年份,防治时期和次数不能完全以本研究结果为准,必须搞好春前(1 月底前第1 个流行高峰期)防控,切实做到防好条锈病再过年,以减少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春季第2、3 个流行高峰期抓好普防普治,防控示范和应急防控,以带动大面积防控,有效控制条锈病发生流行。二是春季持续低温阴雨或寒潮频繁,条锈病发生为害期延长,必须根据发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切实有效控制条锈病延期发生为害,减少条锈病菌传出数量,减轻川东南与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防控压力,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秋冬春持续干旱,条锈病偏轻或轻发生,只需要在春季流行高峰期搞好1~2 次防治即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7 结论

(1)本研究总结出的综合防控技术。一是根据近年小麦生产用品种抗条锈性鉴定试验和主栽品种大田抗条锈性监测研究结果,近年可积极推广种植‘川麦47’、‘川麦58’、‘川农19’、‘川农23’、‘川育18’、‘川育20’、‘川育21’、‘川育23’、‘川育24’、‘绵麦41’、‘绵麦43’等抗(耐)性较好的优良品种。二是根据小麦间大麦和油菜等栽培方式试验示范及应用结果,在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及风口河谷地区,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推广小麦与蔬菜、蚕豆、大麦、油菜间作和小麦混播等种植模式,以控制或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程度。三是实行健身栽培,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四是采取药剂拌种,可以推迟条锈病发生期和减轻发生程度。五是根据防治时期研究结果,重发、常发、早发地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在搞好药剂拌种基础上,切实抓好春前防控,做到防好条锈病再过年,春季2—4 月上中旬的普防普治,以有效控制条锈病发生为害;六是选用高效对路的防治药剂;七是搞好防治示范和应急防控,以高效快速控制条锈病扩散蔓延,确保小麦和粮食生产安全。

(2)据每年验收和调查统计,1999 年以来,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的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及推广应用,使全市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遏制,虽然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高达81.25%,但条锈病为害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 年产量损失15.25%除外),少用农药1591 t,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其成功防控经验,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南充市委市政府、全国农技中心、省农业厅和省植保站充分肯定,经常在省上召开的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与问题[C]//台湾植物病理学会编印.2009年海峡两岸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6.

[2] 张金霞,钮力亚,于亮,等.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4):49-52.

[3] 姜燕,霍治国,李世奎,等.全国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比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109-113.

[4] 彭昌家.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4-27.

[5] 杜晓宇,欧晓阳.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流行成因及治理对策[J].植物保护,2004,30(4):65-68.

[6] 彭昌家,丁攀,唐高民,等.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系统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科学论坛,2008,113(12):1-4.

[7] 沈丽,罗林明,陈万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及菌源传播路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3):220-226.

[8] 姚革,蒋滨,田承权,等.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253-256.

[9] 四川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对策与措施研究[C]//成卓敏.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1-174.

[10] 沈丽.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D].北培:西南大学,2008.

[11] 章振羽,沈丽,刘泰国,等.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16-21.

[12] 沈丽,秦蓁,彭云良,等.四川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0):9-11.

[13] 彭昌家,丁攀,唐高民,等.南充市2009 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特点及成功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24-27

[14] 彭昌家.南充市2010 年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2):19-22.

[15] 四川省小麦品种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及其SSR遗传分析(摘要)[C]//陈万权.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植保——中国植保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363.

[16] 沈丽,叶香萍,廖华明,等.小麦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及稳产作用研究[J].农业科学与技术,2008,9(1):134-138.

[17] 廖中元,柴勇,石凯,等.粉锈宁对小麦条锈病最佳防治时期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3):53-55.

[18]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等.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及病虫防控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197-2201.

[19] 贺新红,刘思平,强芳英,等.两种药剂拌种对苗期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10(7):30-32.

[20] 颉青龙. 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3):45.

[21] 王新茹,赵建昌,白伟,等.几种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4):705-708.

[22] 高应奇,张建立,袁智兴,等.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65-6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