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

李蒲洁,白 石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字媒体;工程化教学;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50-02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已不再是计算机对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而是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数字绘画、数字动画、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1].因此,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中,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资源才能实施的课程,同时作为需要创造性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如何将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设计到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再到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工程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体现工程教育的工程特色.其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此次会议纪要提出: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也应该从原有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的传授逐渐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引、“人文社科哲学”类课程为辅助、“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架构体系.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质就是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工程化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我国数字媒体艺术高速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重要手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实工程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工程化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有不少,如王培崇的《〈软件工程〉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焦炳连、浦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田金云、刘忠超的《PLC程序设计工程化教学方法探讨》等,但这些研究也仅从工程化教育内涵的部分方面探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建本科高校中较为羸弱的学科专业,但其对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其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区位性出发,紧跟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培育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资源艺术产业对接[2].

因此本文尝试在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对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对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

1 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工程化教学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是指本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和现当代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历史和现当代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历史和现当代的名胜、文化古迹、文化遗址、纪念馆、陈列室等.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主要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建设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重要概念列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因此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已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系部教师,进一步整理、挖掘、开发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程化教学体系.

2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弊端分析

长期惯性的技能教学,使得数字艺术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少弊端和误区,导致数字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落后,这也成为观念前卫的数字艺术资源开发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2.1 课程资源形式单一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被理解成教材和教师的技能技法,而实质上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而地方文化资源,有更为亲近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这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明显存在不足.

2.2 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狭隘

目前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仅限于书本、课件、网络,其实校外课程资源更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尤其地方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学到真知,又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做出了可行性方案.

2.3 课程资源内容挖掘欠缺

由于长期传统模式教学,使得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范围仅限于三尺讲台,没有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将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鉴于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当前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寻找地方性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艺术设计这门动手能力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3 蚌埠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数字媒体艺术工程化教学对接的价值

蚌埠历史悠久,蚌埠文化具有品位高、独特性强的特点.双墩1号墓、固镇垓下文化城址入选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个城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我市申报禹墟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蚌埠既有领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又有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还有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这些都极其珍贵,是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4].但目前蚌埠地方文化展品的数字展示都是以文物为主体,图片配上文字或对一些精品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方式呈现,总体模式相对单一,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而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浏览者猎奇心理的提高必然驱使着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的不断加深,因此将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实施研究的对象,对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产品进行实践设计和理论研究,将地方文化展品以二维展示、三维展示,利用设计软件对地方文化展品虚拟性、互动性以及时空延展性进行研究,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述,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数字媒体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研究当今国内外科学技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艺术传新思维,开创新的学科和专业,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工程化教学研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蚌埠地方文化艺术,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字技术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地方特色资源创造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和艺术需求的新的数字艺术形式,是进行一种新的继承文化遗产有效形式的尝试,从而达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程化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研究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华.数字艺术设计—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主流[J].装饰,2006(1):21-22.

(2)严晨.多媒体数字艺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5.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安徽蚌埠禹墟发掘简报[J].文物,2010(03):4-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