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掀起你的红盖头

陈小红

日常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英语的介词搭配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无法识记。”事实上,从初涉英语开始,介词就接踵而至。最简单的at、in、on等最初进入学生视野,但也足够晕翻了不少英语求学之士。例如,在连接时间词语时,三者都可以运用,而且在翻译成中文之时,都可以表述为“在……时候”。就在这一点上,不少学生到了高考临考之时也没能区分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

问题一:教而不问学。英语是学生心目中的“显学”,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门学科是跨文化系统的,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体系,甚至教师的知识储备都不够准确而完备。

问题二:有教而无类。据观察,在常态性的英语课堂里,单纯知识呈现式的教学现象不在少数。这种教学的显著弊病是漠视了学生,无视其基础。例如,在讲解先行词为时间、地点或理由的定语从句时,老师交待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的含义相当于“介词+which”结构。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不少学生老是出错。究其原因,老师误以为这个“相当于”比较简单,所有学生都会轻易接受,这是典型的教学没有分类的现象。

问题三:有学而无效。毕竟面对的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学生自学是难似达到高效程度的。例如,不少学生对“in”“wit}un”和“after”的用法辨别不清,特别纠结于“in”与“after”同为“在……之后”的用法。因为学生易于接受后者的用法,对“in”的用法认知更多停留于表示空间的释义。在这种情况下,还任由学生自学而无来自他方的点拨,效果自然不好。怎样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以为可以在介词教学方面做三项工作。

一、构图式,开展类型化积累

图式就是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不管基础如何,每位学生在介词学习上都会有基本的图式。只不过有的比较成熟,有的比较低级。但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每人都必须建构起动态而趋向予完善的图式,英语介词的学习也是如此。

首先,要引导学生开放图式。不以现有的积累而满足,要知道介词的种类繁多、含义丰富。为此,学生要立足已有基础和教材实际,不断将新介词、新含义链接到介词的图式上。再次,就是要引导学生强化积累。具体来讲,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异质性积累,就是对不同类型介词的积累。以look为例,可以与at形成最基础的搭配,也可以与about、around、lnto、down on、forward等不常见介词搭配;学生可以以一个单词为基点,以介词为羽翼,进行极大限度的扩展。二是同质性积累,就是对同一介词不同用法的积累。以by为例,它的用法极其丰富,远远超过一般学生熟知的解释为“在……一旁边”的用法。它还可以与表示时间的名词连用,意为“最晚、不迟于、在……之前”;与动名词连用,意为“通过……,靠……,凭……”;与数量词连用,表示升降、增减的程度,表示距离和面积、体积中的尺寸及乘除法中的运算……用法众多,不一而足。

二、强化沟通,开展回路型教学

在常规课堂里,英语教师依然执着于“授”课,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不足。正因如此,学生对教材里出现的介词独特用法大多满足于死记硬背,换一种情境,则多表现为迷惘无语。为改变这一性状,教师必须一改任务型教学风貌,放低姿态,倾听学生的回应之声。接着,针对学生的困惑开展应对性教学。例如,对“Hearing the bells,they rushed out ofthe room”和“On hearing the bells, they rushed out of the room”的区别,单纯让学生理解,他们大多作出同样翻译。这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适时讲解此处on的用法,用on引导动名词往往表示某某动作一发生就怎么样,具有惯常性意味;而没有on引导的句子,就表示常态的动作。明晰区别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积累并提供巩固习题。经由这样的回路型教学,学生对介词on的理解和积累会更加全面。

三、搭建平台,开展多向度交流

作为语言学科,英语同样是要在运用中体现其价值的。对于介词的把握,仅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达到牢固记忆高度的。为此,教者需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多多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搭建平台。这类平台形式可多样化,可以是学习心得交流会,可以是知识竞赛,可以是情境对话……内容要丰富,涉及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师生要借助这些平台开展多向度的交流。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介词学习的心得与困惑,组内同学给予充分帮助;力有不逮之时,提交班级层面予以解决;还不能解决的,教师提供适时指导,学生也可借助网络平台自主解决。

实际上,介词教学往往被广大师生漠视,这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大痼疾,必须予以彻底“诊治”。笔者以为消解教者权威,唤醒木然的学生,引导他们开展多类别的积累,完善既有图式,开展多向度的有效交流,是当前英语介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下载文本